【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园林构筑结构及方法,具体是指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河流、湖泊、池塘等自然水体的坡岸地段,主要作用有:1、供挺水植物、部分浮水植物进行生长;2、供小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生存;3、固定冲刷至河岸的漂浮杂质,净化水体;4、减缓自然降水时水流对水体底层的冲击。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由于坡岸地段临水的特点,水流较为缓慢,大量的动植物在这一位置生存,形成了一个非常高密度的生物群落,这个高密度的生物群落,往往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河道正常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是河道自净化的重要保障。但坡岸地段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等原因,容易发生坡岸崩塌等灾害,因此城市河道、城区湖泊等与人群接触紧密的自然坡岸水体边缘常常被驳岸化处理。大多数驳岸,在设计上采用的是直立驳岸这种形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水体中水流缓慢的区域;修筑驳岸的材料一般为混凝土或毛石,这类材料不透水透气,并且呈碱性,植物很难附着生长;另外由于河道潮汐及枯丰水期的作用,也会造成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无法 ...
【技术保护点】
1.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驳岸包括结构相同的多个驳岸单元,多个驳岸单元排列形成自下而上的多层层叠状的驳岸单元层,位于每一层的多个驳岸单元呈直线状贴紧且对齐排布,位于上层的驳岸单元层搭接在位于下层的驳岸单元层上,并且上下层的驳岸单元相交错,多层驳岸单元层相对于自然水体的位置呈逐层后退状,越上层的驳岸单元层越远离自然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驳岸包括结构相同的多个驳岸单元,多个驳岸单元排列形成自下而上的多层层叠状的驳岸单元层,位于每一层的多个驳岸单元呈直线状贴紧且对齐排布,位于上层的驳岸单元层搭接在位于下层的驳岸单元层上,并且上下层的驳岸单元相交错,多层驳岸单元层相对于自然水体的位置呈逐层后退状,越上层的驳岸单元层越远离自然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驳岸单元包括基础座(1)和拱盖板(2),所述基础座(1)包括基础板(11)、拱脚顶条(12)和前封板(13),所述基础板(11)为平板,所述前封板(13)位于基础板(11)的前端,所述前封板(13)具有封板顶面、封板底面(131)和位于下部且处于封板底面(131)两侧的圆弧段(132),两段圆弧段(132)以所述基础座(1)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拱脚顶条(12)为沿基础座(1)中轴对称分布且沿基础座(1)中轴轴向设置的两条,拱脚顶条(12)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上边对应拱脚顶条(12)的拱脚顶面(121),直角梯形的斜边对应拱脚顶条(12)的拱脚内侧面(122),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对应拱脚顶条(12)的外侧面,所述拱脚顶面(121)的宽度W121为所述封板底面(131)宽度W131的一半,所述拱脚顶条(12)的外侧面与所述基础板(11)的外侧面相平齐,所述拱脚顶条(12)和前封板(13)之间具有缺口(14);所述拱盖板(2)为圆弧形,具有拱盖圆弧面(21)和拱盖侧面(22),所述前封板(13)的两段圆弧段(132)拼接形成的一个圆弧面与所述拱盖板(2)的拱盖圆弧面(21)相同,所述拱盖侧面(22)为斜面,拱盖侧面(22)的倾斜角度与拱脚内侧面(122)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拱盖板(2)架设在两条拱脚顶条(12)之间,通过两条拱脚顶条(12)承托,架设后拱盖圆弧面(21)与拱盖侧面(22)相交界的棱角边与拱脚顶面(121)相平齐;所述多层驳岸单元层搭接时,位于上层的驳岸单元的基础座(1)的封板底面(131)承托在位于下层的驳岸单元的基础座(1)的拱脚顶面(121)上,位于上层的驳岸单元的基础座(1)的前封板(13)的圆弧段(132)承托在位于下层的驳岸单元的拱盖板(2)的拱盖圆弧面(2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板(11)、拱脚顶条(12)和前封板(13)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的自然水体层级式景观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座(1)和拱盖板(2)均为钢筋混凝土板。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庆,聂毅,徐瑞萍,牛宇佳,李江,李华玲,吴基分,吴超洋,温龙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