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6259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护理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第一面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吊杆,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面部通口,所述第一面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U形枕,所述U形枕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塑料板。该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带动了齿轮的转动,齿轮的卡齿与活动杆上的卡槽啮合,通过反作用力实现了活动杆的上升和下降,再通过稳定弹簧的弹性,起到一个支撑和缓冲的作用,达到了装置高度可调节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身长不同的患者,增加患者在俯卧位时的舒适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A prone position nursing device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nursing devices, and discloses a prone position nursing device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operation,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panel, a control panel fixed on the back of the first panel, a hanger rod fix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op of the first panel, a facial opening on the first panel, and a U-shaped pillow fixed on the top of the first panel. The U-shaped pillow is internally fixed with a plastic plate. The prone position nursing device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operation drives the rotation of gears by the rotation of servo motor. The clamping teeth of gears mesh with the slots on the movable rod.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the movable rod are realized by reaction force. Then, by stabilizing the elasticity of the spring, it plays a supporting and buffering role. The height of the device can be adjusted. It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stature lengths. The patient can increase the comfort of the patient in prone position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学护理装置
,具体为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做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需要俯卧位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且每天需要俯卧位至少10个小时来进行眼部的恢复,由于俯卧位的时间长,患者需要借助俯卧位护理装置来进行长时间的俯卧,目前市场上的俯卧位护理装置种类有很多,但是存在着装置无法根据不同患者的身长来调节高度的问题,由于无法调节合适的高度,对患者来说,每天需要进行长达至少10个小时的俯卧位无疑是一种痛苦,不方便患者的使用,且使用的舒适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具备高度可调节等优点,解决了由于无法调节合适的高度,对患者来说,每天需要进行长达至少10个小时的俯卧位无疑是一种痛苦,不方便患者的使用,且使用的舒适感不佳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高度可调节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第一面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吊杆,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面部通口,所述第一面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U形枕,所述U形枕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塑料板,所述塑料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外部的拉杆,所述拉杆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所述第一扭力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顶部的限位块,所述第一面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外部套接有支撑杆,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的内部且与稳定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弹簧的底部与支撑杆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相背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盒体,所述盒体相对一侧的内侧壁均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的内部且与齿轮的轴心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的前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开设有与齿轮的卡齿相适配的卡槽,所述齿轮的卡齿与卡槽啮合,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所述第二扭力弹簧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面板,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一侧且位于通槽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插接有圆筒,所述圆筒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圆筒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圆筒底部的丝杆,所述丝杆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轴承的内部且与轴承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底部与第二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板上开设有置盆通口,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数量为四个,且活动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杆。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内部是中空的,且支撑杆的顶部呈开口状,所述支撑杆通过U形杆与万向轮连接,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优选的,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拉杆以第一面板的中垂线呈对称等距分布,所述拉杆的顶部开设有与限位块相适配的通孔,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为两组,一组限位块的数量为四个。优选的,所述U形枕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块相适配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孔呈对称等距分布。优选的,所述圆筒的内部是中空的,且圆筒的底部呈开口状,所述圆筒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丝杆的螺纹相适配的螺纹槽,所述圆筒与丝杆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的右侧固定安装有计时显示器,所述计时显示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音乐开关,所述音乐开关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临时中断按钮,所述临时中断按钮与开关电连接,开关分别与音乐开关和计时显示器电连接,且音乐开关与喇叭电连接。(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通过按压限位块使其收回进拉杆的内部,然后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动拉杆,将U形枕的直径大小进行调整,方便不同大小脸型的患者对U形枕的使用,增加了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将U形枕的直径大小调整合适后,限位块从U形枕顶部的限位孔内弹出,实现了对调整好的U形枕的直径进行固定,方便使用者的使用,增加了患者俯卧位时面部的舒适感。2、该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带动了齿轮的转动,齿轮的卡齿与活动杆上的卡槽啮合,通过反作用力实现了活动杆的上升和下降,再通过稳定弹簧的弹性,起到一个支撑和缓冲的作用,达到了装置高度可调节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身长不同的患者,增加患者在俯卧位时的舒适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3、该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通过用手分别反向转动两个把手,从而实现了两个圆筒的反向圆周转动,因为圆筒与丝杆螺纹连接,当圆筒在转动的同时,通过反作用力实现了丝杆在旋转的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运动,第二面板通过轴承与丝杆连接,当位于左侧的丝杆做上升运动,位于右侧的丝杆做下降运动时,第二扭力弹簧分别受到挤压力和拉扯力,从而实现了第二面板角度的调节,通过调节第二面板的角度,提高了患者在泡脚时的舒适程度,增加患者使用的舒适感,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面板和U形枕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拉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杆和第二面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面板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系统示意图。图中:1第一面板、2控制面板、201安装板、202开关、203计时显示器、204音乐开关、205临时中断按钮、3吊杆、4面部通口、5U形枕、6塑料板、7拉杆、8第一扭力弹簧、9连接板、10限位块、11活动杆、12支撑杆、13稳定弹簧、14盒体、15伺服电机、16齿轮、17凹槽、18卡槽、19通槽、20第二扭力弹簧、21第二面板、22固定板、23圆筒、24把手、25丝杆、26轴承、27置盆通口、28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包括第一面板1,第一面板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控制面板2包括安装板201,安装板20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开关202,开关202的型号可为SHG-5,开关202的右侧固定安装有计时显示器203,计时显示器203的型号可为TD-394,计时显示器203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音乐开关204,音乐开关204的型号可为SNDRYJSSZ.40,音乐开关204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临时中断按钮205,临时中断按钮205的型号可为SNDRYJSSZ.40,临时中断按钮205与开关202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包括第一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所述第一面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吊杆(3),所述第一面板(1)上开设有面部通口(4),所述第一面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U形枕(5),所述U形枕(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塑料板(6),所述塑料板(6)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5)外部的拉杆(7),所述拉杆(7)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8),所述第一扭力弹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5)顶部的限位块(10),所述第一面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11),所述活动杆(11)的外部套接有支撑杆(12),所述活动杆(11)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12)的内部且与稳定弹簧(13)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弹簧(13)的底部与支撑杆(1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2)相背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盒体(14),所述盒体(14)相对一侧的内侧壁均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15),所述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12)的内部且与齿轮(16)的轴心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11)的前表面开设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的内部开设有与齿轮(16)的卡齿相适配的卡槽(18),所述齿轮(16)的卡齿与卡槽(18)啮合,所述支撑杆(12)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19),所述通槽(19)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20),所述第二扭力弹簧(20)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面板(21),所述支撑杆(12)相对的一侧且位于通槽(19)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的内部插接有圆筒(23),所述圆筒(2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24),所述圆筒(23)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圆筒(23)底部的丝杆(25),所述丝杆(25)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轴承(26)的内部且与轴承(26)固定连接,所述轴承(26)的底部与第二面板(2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板(21)上开设有置盆通口(27),所述支撑杆(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装置,包括第一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所述第一面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吊杆(3),所述第一面板(1)上开设有面部通口(4),所述第一面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U形枕(5),所述U形枕(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塑料板(6),所述塑料板(6)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5)外部的拉杆(7),所述拉杆(7)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8),所述第一扭力弹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U形枕(5)顶部的限位块(10),所述第一面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11),所述活动杆(11)的外部套接有支撑杆(12),所述活动杆(11)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12)的内部且与稳定弹簧(13)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弹簧(13)的底部与支撑杆(1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2)相背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盒体(14),所述盒体(14)相对一侧的内侧壁均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15),所述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贯穿并延伸至支撑杆(12)的内部且与齿轮(16)的轴心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11)的前表面开设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的内部开设有与齿轮(16)的卡齿相适配的卡槽(18),所述齿轮(16)的卡齿与卡槽(18)啮合,所述支撑杆(12)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19),所述通槽(19)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20),所述第二扭力弹簧(20)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面板(21),所述支撑杆(12)相对的一侧且位于通槽(19)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的内部插接有圆筒(23),所述圆筒(2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24),所述圆筒(23)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圆筒(23)底部的丝杆(25),所述丝杆(25)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轴承(26)的内部且与轴承(26)固定连接,所述轴承(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曙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