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405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包括面层、底层以及连接纱,所述面层包括链条,相邻两个所述链条之间形成有间隙,各所述间隙内都设置有多个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链条一体连接,且同一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将对应的所述间隙分隔为多个长槽,相邻两个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相互错位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形变变色织物的制作工艺。当织物两端往底层方向相向对折时,对折位置处相邻两个链条被相背拉开,底层的颜色可透过面层显现出来,当织物两端往面层方向相向对折时,对折位置处相邻两个链条被相向挤压,底层的颜色难以透过面层显现出来,同时由于连接条的存在,也即是经编网孔组织的存在,机械物理性能相对较好。

A Kind of Deformation and Color Change Fabric and I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eformed chromotropic fabric, including a face layer, a bottom layer and a connecting yarn. The face layer includes a chain,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wo adjacent chains. There are several connecting strips in each gap. The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strip are connec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hains in one body, and the corresponding gap is separated by the connecting strips on the same gap. For a plurality of long grooves, the connecting strips on the adjacent two said clearances are arranged in disloc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deformed and discolored fabric. When the two ends of the fabric are fold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toward the bottom, the two adjacent chains are pulled apart at the folding position, and the color of the bottom layer can be shown through the surface layer. When the two ends of the fabric are fold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toward the surface layer, the two adjacent chains at the folding position are extrud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nd the color of the bottom layer is difficult to show through the surface layer.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necting strips, it is also the knitted mesh group. In the presence of weaving,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relatively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及其制作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物及其制作工艺,尤其是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织物的颜色通常依靠织物的面层颜色来体现,色彩较为单调,为了提升织物的色调,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在织物的面层上粘贴变色材料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光线折射角度下呈现不同的颜色,也即是产生变色效果。但是粘贴变色材料会影响织物的透气性,也会降低面料的稳定性,还会增加面料的重量和成本,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公开号为CN106835480A的专利技术专利是本申请人早期申请的一种双色变色三层网布的制作方法,通过特定的穿纱和纱垫运动方式,可在三层网布的面层上形成凸起的波浪形凸条或交错布置的凸块,具有较为鲜明的立体感,同时中层的颜色可以通过凸条之间的凹槽或者凸块之间的凹槽显露出来,由于凸条或凸块的阻挡作用,三层网布的颜色可以随着观察者视角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实现变色效果,且不影响网布的透气性和重量,透气性较好且成本和重量相对较低。然而,该制作方法获得的织物,其面层上的各凸条或凸块相互独立布置,需要依靠中层和底层实现相互连接,织物的机械物理性能(如连接强度等)相对较差。有鉴于此,本申请人对变色织物及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物理性能相对较好的形变变色织物及其制作工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包括面层、颜色与所述面层相异的底层以及连接在所述面层和所述底层之间的连接纱,所述面层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链条,相邻两个所述链条之间形成有间隙,各所述间隙内都设置有多个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链条一体连接,且同一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将对应的所述间隙分隔为多个长槽,相邻两个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相互错位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相互间隔有一个所述间隙的两个所述连接条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与所述链条垂直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链条的宽度与所述间隙的宽度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面层包括相互交织的第一纱线和交织在所述第一纱线上的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编网孔组织,所述第二纱线在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上交织形成复位纱,所述复位纱和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与所述复位纱对应的位置共同形成所述链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纱线和/或所述第二纱线为低弹纱或非弹性纱。一种形变变色织物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编织,采用具有六把以上梳栉的双针床经编机进行编织获得坯布,各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被分为具有三把以上梳栉的第一梳栉组、具有一把梳栉的第三梳栉组和具有两把以上梳栉的第二梳栉组,所述第一梳栉组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前针床上垫纱成圈形成织物的面层,所述第二梳栉组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后针床上垫纱成圈形成织物的底层,所述第三梳栉组交替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前后两针床垫纱成圈形成连接在所述面层和所述底层之间的连接纱,所述第一梳栉组所采用的纱线与所述第二梳栉组所采用的纱线互不相同,所述第一梳栉组中的其中三把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为GB1、GB2和GB3,所述GB2和所述GB3垫纱成圈形成经编网孔组织,所述GB1垫纱成圈在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上形成交织在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上的复位纱,所述复位纱和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与所述复位纱对应的位置共同形成多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链条,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位于同一所述链条两侧的各网孔相互错位布置;S2、染整,依次对所述坯布进行前处理、染色处理和热定型处理,获得形变变色织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GB1的送经量为1500-1600mm/腊克,所述GB2和所述GB3的送经量为1700-1800mm/腊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梳栉组所采用的纱线为低弹纱或非弹性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梳栉组具有四把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为所述GB1、所述GB2、所述GB3和GB4,其中,所述GB1的垫纱组织为编链组织1-0/0-0/0-1/1-1//,所述GB2的垫纱组织为变化经缎组织2-1/2-2/3-4/3-3/2-1/1-1/2-3/2-2/1-0/1-1/2-3/3-3/2-1/1-1/2-3/3-3//,所述GB3的垫纱组织为变化经缎组织1-0/1-1/2-3/3-3/2-1/1-1/2-3/3-3/2-1/2-2/3-4/3-3/2-1/1-1/2-3/2-2//,所述GB4的垫纱组织为经平组织1-0/0-0/1-2/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梳栉组具有六把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为所述GB1、JB1、JB2、所述GB2、所述GB3和GB4,其中所述JB1和所述JB2共同形成一套分离式贾卡梳,所述GB1的垫纱组织为编链组织0-1/1-0//,所述JB1和所述JB2的垫纱组织都为经平组织1-0/1-2//,所述GB2的垫纱组织为经缎组织1-0/2-1/2-3/1-2/,所述GB3的垫纱组织为经绒组织1-0/2-3//,所述GB4的垫纱组织为经绒组织2-3/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相邻两个间隙上的各连接条相互错位布置,也即是经编网孔组织位于同一链条两侧的各网孔相互错位布置,当织物两端往底层方向相向对折时,对折位置处相邻两个链条被相背拉开,使得长槽或网孔宽度增大,底层的颜色可透过面层显现出来,当织物两端往面层方向相向对折时,对折位置处相邻两个链条被相向挤压,使得长槽或网孔宽度减小,底层的颜色难以透过面层显现出来,同时由于连接条的存在,也即是经编网孔组织的存在,使得相邻两个链条可以相互连接,机械物理性能相对较好。2、通过控制GB1的送经量,使得GB1的张力偏紧,以此对经编网孔组织的网孔形状进行控制,确保网孔可以产生形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织物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织物的面层的面料仿真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织物的面层的工艺线圈结构示意图。图中对应标示如下:11-链条;12-连接条;13-长槽;21-第一纱线;22-第二纱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形变变色织物,包括面层、颜色与面层相异的底层以及连接在面层和底层之间的连接纱,其中,底层以及连接纱的结构与常规的经编三明治网布的结构相同,并非本实施例的重点,此处不再详述。需要说明的是,底层上最好不要开设网孔,即使开设网孔,网孔的孔径也是越小越好,否则可能影响织物的形变变色效果。如图1-图4所示,面层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链条11,相邻两个链条11之间形成有间隙,链条11的宽度与间隙的宽度相同,各间隙内都设置有多个连接条12,连接条12与链条11垂直布置,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链条11一体连接,且同一间隙上的各连接条12将对应的间隙分隔为多个长槽13,即位于同一个间隙上的相邻两个连接条12之间形成一个长槽13。此外,相邻两个间隙上的各连接条12相互错位布置,则,相邻两个间隙上的各长槽13也相互错位布置。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相互间隔有一个间隙的两个连接条1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与链条12垂直布置。也即是说,在连接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颜色与所述面层相异的底层以及连接在所述面层和所述底层之间的连接纱,所述面层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链条,相邻两个所述链条之间形成有间隙,各所述间隙内都设置有多个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链条一体连接,且同一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将对应的所述间隙分隔为多个长槽,相邻两个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相互错位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颜色与所述面层相异的底层以及连接在所述面层和所述底层之间的连接纱,所述面层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链条,相邻两个所述链条之间形成有间隙,各所述间隙内都设置有多个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链条一体连接,且同一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将对应的所述间隙分隔为多个长槽,相邻两个所述间隙上的各所述连接条相互错位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相互间隔有一个所述间隙的两个所述连接条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与所述链条垂直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的宽度与所述间隙的宽度相同。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包括相互交织的第一纱线和交织在所述第一纱线上的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编网孔组织,所述第二纱线在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上交织形成复位纱,所述复位纱和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与所述复位纱对应的位置共同形成所述链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形变变色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和/或所述第二纱线为低弹纱或非弹性纱。6.一种形变变色织物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编织,采用具有六把以上梳栉的双针床经编机进行编织获得坯布,各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被分为具有三把以上梳栉的第一梳栉组、具有一把梳栉的第三梳栉组和具有两把以上梳栉的第二梳栉组,所述第一梳栉组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前针床上垫纱成圈形成织物的面层,所述第二梳栉组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后针床上垫纱成圈形成织物的底层,所述第三梳栉组交替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的前后两针床垫纱成圈形成连接在所述面层和所述底层之间的连接纱,所述第一梳栉组所采用的纱线与所述第二梳栉组所采用的纱线互不相同,所述第一梳栉组中的其中三把梳栉按其在所述双针床经编机上的排列方向依次为GB1、GB2和GB3,所述GB2和所述GB3垫纱成圈形成经编网孔组织,所述GB1垫纱成圈在所述经编网孔组织上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清来张英东刘恋
申请(专利权)人: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