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5727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包括有第一支柱、固定板、第一螺旋杆、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一锥齿轮、第一转轴、第二锥齿轮、风叶、电机、固定架、培养箱、进料斗、第二螺旋杆、第一单向阀管、抽气腔、第二单向阀管、活塞、升降杆、固定块、第二支柱、出料阀、隔板、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二转轴等。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操作省时省力,便于搅拌,空气流通性高,安全稳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里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发酵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空气的流通性,空气流通性较差时,容易影响微生物的发酵效率,并且为了提高微生物的发酵效率,通常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搅拌,人工进行搅拌费时费力,且微生物发酵时产生气体,人体吸入过多,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安全性较差,而通过电动搅拌杆进行搅拌,由于工作时间长,电动搅拌杆容易发烫,甚至导致损坏,提高了制造成本。综上,目前需要研发一种操作省时省力,便于搅拌,空气流通性高,安全稳定的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本专利技术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包括有第一支柱、固定板、第一螺旋杆、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一锥齿轮、第一转轴、第二锥齿轮、风叶、电机、固定架、培养箱、进料斗、第二螺旋杆、第一单向阀管、抽气腔、第二单向阀管、活塞、升降杆、固定块、第二支柱、出料阀、隔板、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二转轴、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轮、第三转轴、第五轴承座和第六轴承座;第一支柱固接于培养箱底部一侧,第二支柱固接于培养箱底部另一侧;出料管固接于培养箱底部中侧,出料阀安装于出料管,进料斗固接于培养箱顶部;抽气腔固接于培养箱一侧顶部,且抽气腔一侧顶部通过第一单向阀管与培养箱连通;第二单向阀管固接于抽气腔远离培养箱的侧部顶端;升降杆一端与固定块固接,另一端贯穿抽气腔底部与活塞固接,活塞与抽气腔滑动连接;固定架、第二轴承座和第一轴承座从上到下依次固接于培养箱远离抽气腔的侧部底端;第一转轴一端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与风叶固接;第一锥齿轮固接于第一转轴,隔板固接于培养箱内靠近固定板的侧部;第四轴承座嵌于隔板上部,第五轴承座嵌于隔板下部;第三轴承座嵌于培养箱一侧上部,第六轴承座嵌于培养箱一侧下部;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五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五轴承座向培养箱一内侧壁延伸,另一端与第六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六轴承座与第二锥齿轮固接,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轮固接于第三转轴,且位于培养箱另一内侧壁与隔板之间;电机固接于固定架;第二转轴一端与第四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四轴承座向培养箱一内侧壁延伸,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三轴承座与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固接于第二转轴,且位于培养箱另一内侧壁与隔板之间,并通过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传动连接。进一步的,该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还包括有电动绕线轮、拉线、第一滑块、第一滑轨和第一弹性件;第一滑轨固接于培养箱靠近抽气腔的侧部底端,电动绕线轮固接于第一滑轨内下部;第一滑块一侧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另一侧与固定块固接;拉线绕接于电动绕线轮,且拉线一端与第一滑块固接;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第一滑轨内顶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滑块连接。进一步的,该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还包括有挡料板、第二滑块、第二滑轨和第二弹性件;第二滑轨固接于出料管一侧;挡料板通过第二滑块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且挡料板位于出料管正下方,第二滑块通过第二弹性件与第二滑轨内侧壁连接。进一步的,该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还包括有主动轮、第二传动带、回收桶和从动轮;主动轮固接于第一支柱靠近第二支柱的侧部,从动轮固接于第二支柱靠近第一支柱的侧部,且通过第二传动带与主动轮传动连接;回收桶放置于第二传动带顶部。进一步的,该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还包括有把手;把手固接于挡料板一侧。进一步的,该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还包括有盖板;盖板铰接于进料斗顶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达到了操作省时省力,便于搅拌,空气流通性高,安全稳定的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便于驱使第一螺旋杆、第二螺旋杆对培养物进行搅拌,进一步提高了培养物的反应效率。2.本专利技术通过风叶转动产生风力,风力吹向电机,以此便于对电机进行降温,保障了电机的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通过活塞与抽气腔的配合下,抽取培养箱内的空气并排除,以此便于外部空气通过进料斗进入培养内,保障了培养箱内的空气流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7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种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支柱,2-固定板,3-第一螺旋杆,4-第一轴承座,5-第二轴承座,6-第一锥齿轮,7-第一转轴,8-第二锥齿轮,9-风叶,10-电机,11-固定架,12-培养箱,13-进料斗,14-第二螺旋杆,15-第一单向阀管,16-抽气腔,17-第二单向阀管,18-活塞,19-升降杆,20-固定块,21-第二支柱,22-出料阀,23-出料管,24-隔板,25-第三轴承座,26-第四轴承座,27-第二转轴,28-第一传动轮,29-第一传动带,30-第二传动轮,31-第三转轴,32-第五轴承座,33-第六轴承座,34-电动绕线轮,35-拉线,36-第一滑块,37-第一滑轨,38-第一弹性件,39-挡料板,40-第二滑块,41-第二滑轨,42-第二弹性件,43-主动轮,44-第二传动带,45-回收桶,46-从动轮,47-把手,48-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如图1-9所示,包括有第一支柱1、固定板2、第一螺旋杆3、第一轴承座4、第二轴承座5、第一锥齿轮6、第一转轴7、第二锥齿轮8、风叶9、电机10、固定架11、培养箱12、进料斗13、第二螺旋杆14、第一单向阀管15、抽气腔16、第二单向阀管17、活塞18、升降杆19、固定块20、第二支柱21、出料阀22、隔板24、第三轴承座25、第四轴承座26、第二转轴27、第一传动轮28、第一传动带29、第二传动轮30、第三转轴31、第五轴承座32和第六轴承座33;第一支柱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一侧,第二支柱2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另一侧;出料管23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中侧,出料阀22安装于出料管23,进料斗13固接于培养箱12顶部;抽气腔16固接于培养箱12一侧顶部,且抽气腔16一侧顶部通过第一单向阀管15与培养箱12连通;第二单向阀管17固接于抽气腔16远离培养箱12的侧部顶端;升降杆19一端与固定块20固接,另一端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支柱(1)、固定板(2)、第一螺旋杆(3)、第一轴承座(4)、第二轴承座(5)、第一锥齿轮(6)、第一转轴(7)、第二锥齿轮(8)、风叶(9)、电机(10)、固定架(11)、培养箱(12)、进料斗(13)、第二螺旋杆(14)、第一单向阀管(15)、抽气腔(16)、第二单向阀管(17)、活塞(18)、升降杆(19)、固定块(20)、第二支柱(21)、出料阀(22)、隔板(24)、第三轴承座(25)、第四轴承座(26)、第二转轴(27)、第一传动轮(28)、第一传动带(29)、第二传动轮(30)、第三转轴(31)、第五轴承座(32)和第六轴承座(33);第一支柱(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一侧,第二支柱(2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另一侧;出料管(23)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中侧,出料阀(22)安装于出料管(23),进料斗(13)固接于培养箱(12)顶部;抽气腔(16)固接于培养箱(12)一侧顶部,且抽气腔(16)一侧顶部通过第一单向阀管(15)与培养箱(12)连通;第二单向阀管(17)固接于抽气腔(16)远离培养箱(12)的侧部顶端;升降杆(19)一端与固定块(20)固接,另一端贯穿抽气腔(16)底部与活塞(18)固接,活塞(18)与抽气腔(16)滑动连接;固定架(11)、第二轴承座(5)和第一轴承座(4)从上到下依次固接于培养箱(12)远离抽气腔(16)的侧部底端;第一转轴(7)一端与第一轴承座(4)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5)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5)与风叶(9)固接;第一锥齿轮(6)固接于第一转轴(7),隔板(24)固接于培养箱(12)内靠近固定板(2)的侧部;第四轴承座(26)嵌于隔板(24)上部,第五轴承座(32)嵌于隔板(24)下部;第三轴承座(25)嵌于培养箱(12)一侧上部,第六轴承座(33)嵌于培养箱(12)一侧下部;第三转轴(31)一端与第五轴承座(32)枢接,且贯穿第五轴承座(32)向培养箱(12)一内侧壁延伸,另一端与第六轴承座(33)枢接,且贯穿第六轴承座(33)与第二锥齿轮(8)固接,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6)啮合;第二传动轮(30)固接于第三转轴(31),且位于培养箱(12)另一内侧壁与隔板(24)之间;电机(10)固接于固定架(11);第二转轴(27)一端与第四轴承座(26)枢接,且贯穿第四轴承座(26)向培养箱(12)一内侧壁延伸,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25)枢接,且贯穿第三轴承座(25)与电机(10)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28)固接于第二转轴(27),且位于培养箱(12)另一内侧壁与隔板(24)之间,并通过第一传动带(29)与第二传动轮(30)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发酵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支柱(1)、固定板(2)、第一螺旋杆(3)、第一轴承座(4)、第二轴承座(5)、第一锥齿轮(6)、第一转轴(7)、第二锥齿轮(8)、风叶(9)、电机(10)、固定架(11)、培养箱(12)、进料斗(13)、第二螺旋杆(14)、第一单向阀管(15)、抽气腔(16)、第二单向阀管(17)、活塞(18)、升降杆(19)、固定块(20)、第二支柱(21)、出料阀(22)、隔板(24)、第三轴承座(25)、第四轴承座(26)、第二转轴(27)、第一传动轮(28)、第一传动带(29)、第二传动轮(30)、第三转轴(31)、第五轴承座(32)和第六轴承座(33);第一支柱(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一侧,第二支柱(21)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另一侧;出料管(23)固接于培养箱(12)底部中侧,出料阀(22)安装于出料管(23),进料斗(13)固接于培养箱(12)顶部;抽气腔(16)固接于培养箱(12)一侧顶部,且抽气腔(16)一侧顶部通过第一单向阀管(15)与培养箱(12)连通;第二单向阀管(17)固接于抽气腔(16)远离培养箱(12)的侧部顶端;升降杆(19)一端与固定块(20)固接,另一端贯穿抽气腔(16)底部与活塞(18)固接,活塞(18)与抽气腔(16)滑动连接;固定架(11)、第二轴承座(5)和第一轴承座(4)从上到下依次固接于培养箱(12)远离抽气腔(16)的侧部底端;第一转轴(7)一端与第一轴承座(4)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5)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5)与风叶(9)固接;第一锥齿轮(6)固接于第一转轴(7),隔板(24)固接于培养箱(12)内靠近固定板(2)的侧部;第四轴承座(26)嵌于隔板(24)上部,第五轴承座(32)嵌于隔板(24)下部;第三轴承座(25)嵌于培养箱(12)一侧上部,第六轴承座(33)嵌于培养箱(12)一侧下部;第三转轴(31)一端与第五轴承座(32)枢接,且贯穿第五轴承座(32)向培养箱(12)一内侧壁延伸,另一端与第六轴承座(33)枢接,且贯穿第六轴承座(33)与第二锥齿轮(8)固接,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6)啮合;第二传动轮(30)固接于第三转轴(31),且位于培养箱(12)另一内侧壁与隔板(24)之间;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启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帮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