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及换向方法
本申请属于管路换向结构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及其换向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掌握起落架着陆功量、吸收功量等着陆性能,需要在地面对直升机起落架进行落震试验。在进行起落架落震试验中,需要控制起落架收放作动筒多次伸出及收回。当前,技术人员通过向起落架缓冲器第一油嘴供油,自起落架缓冲器第二油嘴回油,控制起落架收放作动筒伸出;向起落架缓冲器第二油嘴供油,自起落架缓冲器第一油嘴回油,控制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收回。在一次起落架落震试验中需要多次对泵的进油管道及回油管道与起落架缓冲器第一油嘴供油及起落架缓冲器第二油嘴供油之间进行拆装、组合,该过程繁琐,致使实验效率低下。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至少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及换向方法,以至少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包括:换向体,其内开设有:供液通道,其两端均延伸至换向体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供液进口端,另一端称为供液出口端;回液通道,其两端均延伸至换向体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回液进口端,另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体(1),其内开设有:供液通道(4),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供液进口端,另一端称为供液出口端;回液通道(5),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回液进口端,另一端称为回液出口端;第一换向通道(2),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第一换向端,另一端称为第一接口端;第二换向通道(3),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第二换向端,另一端称为第二接口端;转向体,其与所述换向体(1)之间形成两换向腔,且能够转动,从而具有:第一状态,所述供液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向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体(1),其内开设有:供液通道(4),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供液进口端,另一端称为供液出口端;回液通道(5),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回液进口端,另一端称为回液出口端;第一换向通道(2),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第一换向端,另一端称为第一接口端;第二换向通道(3),其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换向体(1)的表面,其中一端称为第二换向端,另一端称为第二接口端;转向体,其与所述换向体(1)之间形成两换向腔,且能够转动,从而具有:第一状态,所述供液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向端通过一个所述换向腔连通,所述回液进口端与第二换向端通过另一个所述换向腔连通;第二状态,所述供液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向端通过一个所述换向腔连通,所述回液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换向端通过另一个所述换向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体包括:转向盖(6),其开口端与所述换向体(1)外壁密封接触,所述转向盖(6)与换向体(1)之间形成换向空间;转向板(11),设置在所述换向空间内部,且与所述转向盖(6)内壁及所述换向体(1)外壁密封接触,所述换向板(11)将所述换向空间分割形成两所述换向腔;其中,所述转向盖(6)能够带动所述转向板(11)转动,从而使所转向体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板(11)沿所述转向盖(6)的轴向设置,且经过转向盖(6)的轴线,并沿所述转向盖(6)轴线开设转向孔;转向轴(10),设置在所述转向孔中,且一端与换向体(1)外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转向盖(6)能够带动所述转向板(11)绕所述转向轴(10)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体还包括:压盖(7),设置在所述转向盖(6)外周,其开口端与所述换向体(1)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压盖(7)侧壁上开设有转向孔;手柄(9),一端穿过所述转向孔与所述转向盖(6)侧壁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奇,王邵博,章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