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恩静专利>正文

汽车用标识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434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标识牌,包括:主体,形成为杆(bar)形状,在所述主体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主体侧发光部;以及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形成为杆(bar)形状,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翼部侧发光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一端结合于所述主体后表面,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另一端能够移动;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的翼部侧发光部能够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用标识牌
本技术涉及汽车用标识牌,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在道路上驻车、停车时,能够作为交通安全棒使用,以引导从后方能够识别驻车、停车的汽车或能够管控交通流动的汽车用标识牌。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在车辆运行时,因发生车辆故障或者发生其它事故而无法再运行的情况下,将在道路上进行驻车、停车。此时,在车辆后方的与车辆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安全标识牌,以使在后方行驶的车辆的驾驶者能够识别驻车、停车的车辆,从而能够预防二次事故。为此,安全标识牌实现为,在形成三角形形状的标识牌的前表面标示有安全标识,在标识牌的两侧下端部向下部凸出有支撑用支腿,并且向后表面中央部下方延伸的支撑件能够进行旋转移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现有的安全标识牌中,后表面的支撑件以紧贴于标识牌的后表面的状态保管于车辆的后备箱或车辆内部,并在车辆运行中发生紧急状况时,将车辆驻车于道路边,从车辆取出安全标识牌并将其设置于车辆后方。但是,现有的安全标识牌在其表面贴附有反射板,因而存在有其辨别力或识别力低于自身发光的发光部等的问题。由此,在车辆进行驻车、停车后,在驾驶者从车辆取出安全标识牌并将其设置于车辆后方的过程中,由于后方的车辆未能识别出前方的安全标识牌,将可能引起二次事故。尤其是,在夜间的情况下,现有的安全标识牌的辨别力降低,因而存在有无法充分地唤起高速运行的车辆的驾驶者的注意力。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驻车、停车的车辆的驾驶者在与车辆远离的位置设置安全标识牌,而在此过程中,后方的车辆有可能未能发现走过来的驾驶者,从而导致后方的车辆与走过来的驾驶者相碰撞。(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5-0097002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辨别力及识别力而能够预先防止追加的事故的汽车用标识牌。并且,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保管及搬运的汽车用标识牌。并且,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折叠而可以作为交通安全棒使用的汽车用标识牌。本技术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理解未被提及的其它目的。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技术的一方式的汽车用标识牌,安置于车辆的侧面、后表面以及前表面中的任一面,所述汽车用标识牌包括:主体,形成为杆(bar)形状,在所述主体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主体侧发光部;以及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形成为杆(bar)形状,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翼部侧发光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一端结合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另一端能够移动;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的翼部侧发光部能够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利用前述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中,在汽车用标识牌的主体及翼部设置扩散板盖,并在扩散板盖的下表面设置发光部,从而将从发光部发出的光利用扩散板盖进行扩散、释放,由此,即使从远距离也能够容易地识别汽车用标识牌的光。并且,在本技术中,在一对翼部位于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时,其呈一字形状,使得从前面仅能够看到主体,或者从后面仅能够看到一对翼部。所述一字形状的汽车用标识牌可以作为交通安全棒使用。与此不同地,在一对翼部以主体为基准向主体的两侧展开的第二位置时,其呈箭头形状,使得从前面能够同时看到主体和一对翼部,从而能够作为引导行进方向的用途来使用。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为使翼部折叠于主体的后表面或者向主体的两侧展开,能够以多样的用途使用汽车用标识牌。同时,在本技术中,翼部进行旋转以使设置有发光部的前表面朝向后面。如上所述,通过将翼部构成为进行旋转,使主体的发光部在主体的前面发光,并使翼部的发光部在主体的后面发光,从而能够在汽车用标识牌的前面及后面识别汽车用标识牌。并且,在本技术中,通过将汽车用标识牌构成为能够使其从杆(bar)形状的状态变形为箭头形状,在汽车用标识牌为杆形状的状态下保管及搬运,而不是在其展开的状态下保管,从而能够使汽车用标识牌的保管空间最小化。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是示出本技术的汽车用标识牌的前表面的图。图2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汽车用标识牌的后表面的图。图3A及图3B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旋转的图。图4是示出图3A及图3B的实施例的图。图5是分解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部分分解图。图6A及图6B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和主体的结合关系的图。图7A及图7B是将图6A及图6B的翼部的端部进行放大的放大图。图8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转动过程的图。图9A、图9B及图9C是示出图1的主体和置物架的组装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图9A、图9B及图9C的置物架的图。图11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汽车用标识牌安置于车辆的实施例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0:主体200:翼部220a,220b:转动部240a,240b:旋转部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有助于整体上理解本技术而提供有本技术的特定详细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没有这些特定详细实施例或对其进行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实施本技术。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以对理解本技术的动作及作用时所需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对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之前,为了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汽车用标识牌10,将光从汽车用标识牌10扩散、释放的面假设为前表面,所述前表面的背面假设为后表面。并且,当翼部200以箭头形态展开时,将翼部200的一端假设为汽车用标识牌10的上侧,翼部200的另一端假设为汽车用标识牌10的下侧。此时,所述方向仅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例示,而并非意在限定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A及图1B是示出本技术的汽车用标识牌的前表面的图,图2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汽车用标识牌的后表面的图,图3A及图3B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旋转的图,图4是示出图3A及图3B的实施例的图,图5是分解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部分分解图,图6A及图6B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和主体的结合关系的图,图7A及图7B是将图6A及图6B的翼部的端部进行放大的放大图,图8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翼部的转动过程的图,图9A、图9B及图9C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主体和置物架的组装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图9A、图9B及图9C的置物架的图,图11是示出图1A及图1B的汽车用标识牌安置于车辆的实施例的图。如图所示,安置于车辆30(参照图11)的侧面、后表面以及前表面中的任一面的本技术的汽车用标识牌包括主体100和翼部200。即,如图1及图2所示,主体100形成为杆(bar)形状,在主体100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主体侧发光部50a。在所述主体侧发光部50a中,由LED灯泡构成的多个发光部按预定间隔隔开配置,当然,除了LED灯泡以外,也可以设置能够发出光的发光部。并且,在主体100前表面的外表面设置有红色的扩散板盖。设置于主体100外表面的扩散板盖将从设置于扩散板盖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标识牌,其中,包括:主体,形成为杆形状,在所述主体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主体侧发光部;以及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形成为杆形状,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翼部侧发光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一端结合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另一端能够移动,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的翼部侧发光部能够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一翼部包括:第一转动部,使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相结合,并且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二翼部包括:第二转动部,使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相结合,并且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7 KR 10-2017-01250611.一种汽车用标识牌,其中,包括:主体,形成为杆形状,在所述主体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主体侧发光部;以及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形成为杆形状,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前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翼部侧发光部,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一端结合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另一端能够移动,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其另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第一位置和其另一端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远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的翼部侧发光部能够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一翼部包括:第一转动部,使所述第一翼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相结合,并且朝前面及后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二翼部包括:第二转动部,使所述第二翼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相结合,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在铉
申请(专利权)人:赵恩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