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003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其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中,其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B1、第二电流互感器B2,第一光耦G1、第二光耦G2、第三光耦G3、第四光耦G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解决三相道岔转辙机和单相道岔转辙机通用化,简化了设计方案,节约了成本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道岔控制接口电路分为;4线制控制电路、5线制控制电路、6线制控制电路。现在所采用的道岔控制接口电路是根据不同的接口制式采用不同的定型继电器组合,继电器采用重力型继电器,以上做法的缺点是:(1)重力型继电器体积大、成本高、占用空间大;(2)重力型继电器电器寿命短、需要专业机构定期维修,除中国国铁外其他应用单位无此维修能力,严重影制约了中国信号产品走入国际市场。根据以上问题人们设计了小型模块化道岔接口电路,由于小型模块化道岔接口电路取消了一启动保持继电器,所以需要采用传感器采集转辙机电流,然后送CPU处理判断是否有电流和断相,通用做法需要三只电流传感和三路I/O采集通道处理(如图7)。然而,采用上述结构,同样存在成本高、通用性差等缺陷。本技术正是基于该研究背景下而提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道岔控制接口电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解决三相道岔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道岔转辙机断相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B1、第二电流互感器B2,第一光耦G1、第二光耦G2、第三光耦G3、第四光耦G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一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输出通过串联第二电阻R2连接到第二光耦G2的输入端,第二电流互感器B2的次级输出通过串联第一电阻R1连接到第一光耦G1的输入端,第一光耦G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到GND,第二光耦G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到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道岔转辙机的断相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道岔转辙机断相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B1、第二电流互感器B2,第一光耦G1、第二光耦G2、第三光耦G3、第四光耦G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一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输出通过串联第二电阻R2连接到第二光耦G2的输入端,第二电流互感器B2的次级输出通过串联第一电阻R1连接到第一光耦G1的输入端,第一光耦G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到GND,第二光耦G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到GND,第五电阻R5连接到第一光耦G1和第二光耦G2的发射极之间,第三光耦G3和第四光耦G4的输入端正负交叉并联在第五电阻R5上,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三光耦G3输出端的集电极串联,第三光耦G3输出端的发射极与第四光耦G4输出端的集电极串联,第四光耦G4输出端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润耿艳宾杜春晖宋永风金建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润通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