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2237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以缓解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植被选择范围窄、苗木易死亡、施工复杂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槽体和固定钉;槽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能够盛装植物生长基质;槽体包括连接组件,多个槽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每个槽体均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或多个槽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且位于顶部的槽体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根据水体涨落幅度选择固定方式,保证植物不会长时间浸没于水中,水体对最底部植物的破坏较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固定牢固,施工方便,大大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消落带的生态修复
,尤其是涉及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各国政府均纷纷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实施具体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随着电力资源各项优势的不断凸显,人们纷纷将眼光投放在电力的开发上。在对电力的过度开发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水库周期性蓄水造成的消落带。消落带又称消落区,是河流、湖泊、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季节性水位涨落。主要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裸露于水面的区域。此外还包括特殊气候造成的消落带(如干旱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二是周期性蓄水。在大型水库(如三峡大坝),消落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期性蓄洪或泄洪所导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消落带的出现,使得河流、湖泊、水库的整体景观效果极差。鉴于此,国内先后研发了一些相关技术来开展消落带的修复,如通过建设漂浮装置并栽植植被后进行植被恢复,或通过构建种植槽后栽植耐水淹植被进行修复等。上述方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落带的裸露问题,但仍旧存在一些弊端,如漂浮装置的固定比较困难,耐水淹植被由于涨水期过长或落水期过长导致苗木死亡,造成植被选择范围窄等问题。因此,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植被选择范围窄、苗木易死亡、施工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以缓解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植被选择范围窄、苗木易死亡、施工复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包括槽体和固定钉;所述槽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能够盛装植物生长基质;所述槽体包括连接组件,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每个所述槽体均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或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且位于顶部的所述槽体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所述消落带。更进一步地,所述槽体包括背板和槽身;所述槽身安装于所述背板,且与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背板的凸出部分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所述固定孔。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扣和连接环;所述连接扣安装于所述槽体的顶部;所述连接环安装于所述槽体的底部,所述连接扣与所述连接环可拆卸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背板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均安装有所述连接扣,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均安装有所述连接环。更进一步地,所述槽体底部和侧面均设置有排水孔。更进一步地,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槽体之间设置有引流组件,所述引流组件能够将下部的所述槽体内部水分引流至上部的所述槽体内。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钉设置有多个沿所述固定钉的中心均匀分布的倒刺。更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网格,多个所述槽体均安装于所述安装网格,所述安装网格的顶部安装于所述消落带,且所述安装网格覆盖于所述消落带表面。更进一步地,所述槽体内部铺设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内盛装所述植物生长基质。更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为亚克力或塑钢或发泡陶瓷。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包括槽体和固定钉;槽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能够盛装植物生长基质;槽体包括连接组件,多个槽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每个槽体均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或多个槽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且位于顶部的槽体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使用时,首先对实施区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实施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及现状情况,进而确定实施地适用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的尺寸、植物种类以及固定方式。其次,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作适合于实施地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并确定所使用的固定方式。对于水体涨落幅度小于50cm的区域,每个槽体均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槽体尺寸选择范围较广;对于水体涨落幅度大于50cm的区域,多个槽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位于顶部的槽体通过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槽体尺寸选取较小的数值,以利于槽体的漂浮,避免槽体长期淹没于水中。同时,制作连接组件,以便于槽体之间的连接。然后,将预制好的槽体在现场进行固定安装。最后,配置植物生长基质并填充入容纳空间,栽种植物。本技术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具有两种固定方式,可以根据水体涨落幅度进行选择,对于水体涨落幅度小于50cm时,最低水位线、常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的高度差较小,采用分别固定的方式,固定牢固,且最底部植物不会长时间浸没于水中,水体对最底部植物的破坏较小。对于水体涨落幅度大于50cm时,最低水位线、常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的高度差较大,采用连接组件连接和仅固定最上端槽体的方式,底部槽体能够漂浮于水中,水位线逐渐升高的过程中,位于底部的槽体偏离消落带的程度逐渐加剧,槽体由贴合于消落带转变为漂浮于水面,而不会浸没于水体中造成植物死亡。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大大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中槽体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中槽体的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在水体涨落幅度小于50cm的区域中的修复效果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在水体涨落幅度大于50cm的区域中低水位的修复效果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在水体涨落幅度大于50cm的区域中常水位的修复效果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在水体涨落幅度大于50cm的区域中高水位的修复效果图。图标:100-槽体;200-固定钉;300-植物生长基质;400-无纺布;500-灌木;600-草本植物;700-最低水位线;800-常水位线;900-最高水位线;110-容纳空间;120-连接组件;121-连接扣;122-连接环;130-背板;131-固定孔;132-第一侧面;133-第二侧面;134-第三侧面;135-第四侧面;140-槽身;150-排水孔;160-引流组件;170-安装网格;210-倒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和固定钉;所述槽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能够盛装植物生长基质;所述槽体包括连接组件,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每个所述槽体均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或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且位于顶部的所述槽体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所述消落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和固定钉;所述槽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能够盛装植物生长基质;所述槽体包括连接组件,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每个所述槽体均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消落带;或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为一整体,且位于顶部的所述槽体通过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所述消落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包括背板和槽身;所述槽身安装于所述背板,且与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背板的凸出部分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钉安装于所述固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扣和连接环;所述连接扣安装于所述槽体的顶部;所述连接环安装于所述槽体的底部,所述连接扣与所述连接环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禹孙晓鑫张赫然郭耸松孙晓磊
申请(专利权)人:美丽国土北京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