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15155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包括中心管、偏心轮、转动体、活塞、活塞杆、活塞套筒,活动圈和滚珠,所述偏心轮偏心安装在中心管上,转动体转动安装在中心管的一端,且偏心轮位于转动体内,在转动体上沿其周向均匀固定多个活塞套筒,活塞活动配合在活塞套筒内,活塞杆一端与活塞铰接,另一端穿入转动体并安装滚珠,滚珠与偏心轮表面接触,在偏心轮外套置活动圈,滚珠位于活动圈与偏心轮之间,所述转动体相对中心管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轮,所述转动体内设空腔,该空腔与活塞套筒连通,中心管位于该空腔的部分开设有气孔,中心管与大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清洁环保,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无需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只要有一定深度的水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静水发电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人们生产、生活中使用各类转动机械系统做功,都离不开外动力补给能量。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外动力补给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传统的动能技术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火力发电,主要依靠燃烧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持续性差,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2.水力发电,利用水流进行发电,虽然清洁环保,但是前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电站,并且需要合适的地理位置,在枯水期也会影响发电量;3.核能发电,投入巨大,而且存在核泄漏的风险;4.有的机械系统做功使用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以燃烧产生热能转化成转动机械能而使用,这种方式会大量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成为了该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包括中心管、偏心轮、转动体、活塞、活塞杆、活塞套筒,活动圈和滚珠,所述偏心轮偏心安装在中心管上,转动体转动安装在中心管的一端,且偏心轮位于转动体内,在转动体上沿其周向均匀固定多个活塞套筒,活塞活动配合在活塞套筒内,活塞杆一端与活塞铰接,另一端穿入转动体并安装滚珠,滚珠与偏心轮表面接触,在偏心轮外套置活动圈,滚珠位于活动圈与偏心轮之间,所述转动体相对中心管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轮,所述转动体内设空腔,该空腔与活塞套筒连通,中心管位于该空腔的部分开设有气孔,中心管与大气连通。进一步,所述转动体为圆盘形,其中心开设中心孔,中心孔两端通过轴承和密封盖与中心管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转动体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安装槽,活塞套筒安装固定在安装槽内。进一步,所述偏心轮表面沿周向设有滑槽,滚珠与滑槽相配合。进一步,所述中心管下方设有支撑架。进一步,所述偏心轮内部设有空腔,并在空腔内安装调节齿条,所述中心管内设有调节轴,调节轴的一端安装调节手轮,另一端安装调节齿轮,调节齿轮与调节齿条配合。进一步,所述调节轴上安装轴承,中心管内壁安装固定环,固定环与轴承之间通过肋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容易建造,成本低廉,清洁环保,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无需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只要有一定深度的水即可,非常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转动体、活塞、活塞杆、活塞套筒、活动圈与偏心轮之间的配合关系图;图3是偏心轮与中心管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是调节手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中心管与调节轴之间的配合关系图;图7是偏心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包括中心管1、偏心轮2、转动体3、活塞4、活塞杆5、活塞套筒6,活动圈7和滚珠8,所述偏心轮2偏心安装在中心管1上,所述转动体3为圆盘形,其中心开设中心孔,中心孔两端通过轴承和密封盖配合连接在中心管1的一端,且偏心轮2位于转动体3内,在转动体3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8个安装槽9,安装槽9内安装活塞套筒6,活塞4活动配合在活塞套筒6内,活塞杆5一端与活塞4铰接,另一端穿入转动体3并安装滚珠8,滚珠8与偏心轮2表面接触,在偏心轮2外套置活动圈7,滚珠8位于活动圈7与偏心轮2之间,所述转动体3相对中心管1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轮10。所述转动体3内设空腔11,该空腔11与活塞套筒6连通,中心管1位于该空腔11的部分开设有气孔,中心管1与大气连通。参见图7,所述偏心轮2表面沿周向设有滑槽12,滚珠8与滑槽12相配合。所述滚珠8可以沿着滑槽12滚动,滑槽12限定了滚珠8的滚动路线。所述中心管1下方设有支撑架13。通过支撑架13对中心管1进行支撑,避免中心管1过长而造成的结构不稳定。所述偏心轮2内部设有空腔,并在空腔内安装调节齿条14,所述中心管1内设有调节轴15,调节轴15的一端安装调节手轮16,另一端安装调节齿轮17,调节齿轮17与调节齿条14配合,参见图3。所述调节手轮16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筒16-1,圆柱筒16-1套置在中心管1端部,圆柱筒16-1的一端与中心管1转动连接,另一端设有圆环16-2,圆环16-2通过轮辐16-3与调节轴15连接,参见图4和图5。为了保证调节轴15转动的稳定性,在调节轴15靠近偏心轮2的位置上安装轴承18,中心管1内壁安装固定环19,固定环19与轴承18之间通过肋条20连接,参见图6。该装置可以安装在天然湖泊或河流中,也可以单独修建一个水池21进行安装,还可以成片集中修建多个水池进行安装。安装时,需要保证水面没过转动体3整体高度的四分之三以上。所述转动体3的两侧端面分别向外凸出形成供轴承和密封盖安装的空间,且驱动轮10安装侧由转动体3端部向外凸出形成延伸部22,驱动轮10安装在该延伸部22上,该延伸部22具有足够的长度,使得在安装后,驱动轮10位于水池21外。下面详细说明在水池中安装使用该装置的过程:参见图8,将转动体3沉入水中,中心管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水池21的一侧壁上,且保证调节手轮16位于水池外。支撑架13位于水池内,用于支撑中心管1。转动体3的延伸部22转动安装在水池侧壁,并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池水外漏,驱动轮10也处于水池21外,该驱动轮10可以通过传动系统连接发电机。由于转动体3上不同活塞套筒6处于水下不同深度,因此会受到不同的浮力,而且活塞杆5端部通过滚珠8与偏心轮2接触,使得不同活塞套筒6内的活塞4处于不同的位置。转动体3在浮力和活塞4不断排水、吸水的作用下产生旋转,从而带动驱动轮10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如图2所示,我们设定水平向右的位置为起始位置,活塞4处于排水初始位置,转动体3按照顺时针方向逐渐运动,到水平左侧的位置,活塞4将活塞套筒6内的水完全排出,继续顺时针运动,活塞4逐渐释放活塞套筒6的空间,便于水进入活塞套筒6。而活塞套筒6与转动体3内部空腔相通,并通过气孔与中心管1内连通,中心管1与大气连通,这种设计使得活塞4能在活塞套筒6内顺利的运动。另外,可以通过调节手轮16带动调节齿轮17旋转,进而对偏心轮2的位置进行微调,影响各个活塞4在活塞套筒6内的位置,从而对转动体3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容易建造,成本低廉,清洁环保,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无需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只要有一定深度的水即可,非常适合推广使用。该装置与传统水力发电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无需利用水流冲击产生的能量,在静止的水中即可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偏心轮、转动体、活塞、活塞杆、活塞套筒,活动圈和滚珠,所述偏心轮偏心安装在中心管上,转动体转动安装在中心管的一端,且偏心轮位于转动体内,在转动体上沿其周向均匀固定多个活塞套筒,活塞活动配合在活塞套筒内,活塞杆一端与活塞铰接,另一端穿入转动体并安装滚珠,滚珠与偏心轮表面接触,在偏心轮外套置活动圈,滚珠位于活动圈与偏心轮之间,所述转动体相对中心管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轮,所述转动体内设空腔,该空腔与活塞套筒连通,中心管位于该空腔的部分开设有气孔,中心管与大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水动力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偏心轮、转动体、活塞、活塞杆、活塞套筒,活动圈和滚珠,所述偏心轮偏心安装在中心管上,转动体转动安装在中心管的一端,且偏心轮位于转动体内,在转动体上沿其周向均匀固定多个活塞套筒,活塞活动配合在活塞套筒内,活塞杆一端与活塞铰接,另一端穿入转动体并安装滚珠,滚珠与偏心轮表面接触,在偏心轮外套置活动圈,滚珠位于活动圈与偏心轮之间,所述转动体相对中心管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轮,所述转动体内设空腔,该空腔与活塞套筒连通,中心管位于该空腔的部分开设有气孔,中心管与大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水动力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为圆盘形,其中心开设中心孔,中心孔两端通过轴承和密封盖与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纪国
申请(专利权)人:岳池县连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