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垫圈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8690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垫圈及空调器。减震垫圈包括,连接段、支撑段以及间隙部;所述连接段与支撑段相连接;所述间隙部贯穿所述连接段和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为一“双波浪”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减震垫圈有效的隔绝了振动传递,进而避免了空调外机振动引起空调外机安装机架及墙体产生共振噪音,实现了降噪目的,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投诉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垫圈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减震垫圈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外机压缩机振动主要是通过底盘上三个减震垫圈进行减震。但经过近一年的售后噪音上门处理分析,发现现有减震脚垫实际减震效果不好,真实的隔震效率并没有达到理论的隔震效率,使空调外机振动噪音大,导致大量客户投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减震垫圈及具有该减震垫圈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减震垫圈减震效果不好,导致空调外机振动噪音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垫圈,包括,连接段、支撑段以及间隙部;所述连接段与支撑段相连接;所述间隙部贯穿所述连接段和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为一“双波浪”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双波浪”形结构内、外侧均为半径不同或相同的减震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包括,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第一过渡段、底部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第一过渡段、底部支撑段依次顺序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间隙部包括,多个间隙段;多个所述间隙段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间隙部包括,第一间隙段、第二间隙段、第三间隙段、第四间隙段、第五间隙段、第六间隙段、第七间隙段;所述间隙部包括,第一间隙段、第二间隙段、第三间隙段、第四间隙段、第五间隙段、第六间隙段、第七间隙段依次顺序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圈的高度A为:35~45mm;所述连接段的高度B为A的0.15~0.4倍;所述第六间隙段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段的下部和所述底部支撑段的上部的高度C为A的0.1~0.18倍;所述第七间隙段对应的所述底部支撑段的高度D为A的0.04~0.12倍;所述第三间隙段对应的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高度E为A的0.04~0.17倍。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撑段的内侧与泵脚螺栓的外侧距离α为2~7mm;所述第二支撑段的下部和所述底部支撑段的上部的内侧距离所述泵脚螺栓的外侧距离β为0.2~1.8mm;所述第一支撑段的内侧距离所述泵脚螺栓的外侧距离γ为0.8~3.5mm。所述空提器与上述的减震垫圈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垫圈装配效果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垫圈的剖面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垫圈剖面的尺寸比例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垫圈降噪效果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安装板,3-泵脚螺栓,4-空调外机底盘,5-减震垫圈,6-连接段,7-支撑部,8-间隙部;61-连接段头部,62-连接段中部,63-连接段底部,71-第一支撑段,72-第一过渡段,73-第二支撑段,74-底部支撑段,81-第一间隙段,82-第二间隙段,83-第三间隙段,84-第四间隙段,85-第五间隙段,86-第六间隙段,87-第七间隙段。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减震垫圈5,包括:连接段6,支撑段7以及间隙部8;连接段6和支撑段7相连接且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能够使连接段6和支撑段7更好的相互配合支撑压缩机1的重量以及分解传递出的震动而导致的噪音。间隙部8贯穿整个连接段6和支撑段7。间隙部8的间隙能够使泵脚螺栓4的主体穿过。间隙部8的间隙不易过大也不易过小,过大导致压缩机产生的噪音直接传递到墙面,而增加噪音的分贝;过小则导致压缩机的噪音部分传递到了泵脚螺栓4上,又增加了一个噪音来源,导致噪音分贝增大。连接段6分为连接段头部61、连接段中部62、连接段底部63三部分;且三部分相互连接;连接段头部61为一环形齿状结构,连接段中部62为一向内凹的环形凹槽,连接段底部63为一向外凸的环形槽且与支撑段7连接。具体的,连接段中部62的凹槽的结构面积小于连接段头部61的齿状结构的面积;连接段底部63的环形槽的结构面积大于连接段头部61和连接段中部62。连接段头部61是距离墙面或地面最远的结构,且与压缩机同侧,结构面积设置的较小有利于减小噪音的分贝,如连接段头部61的面积设置的等于或大于其他连接部段,会导致将压缩机1传给连接段头部61的震动在反向传递给支撑部7,易造成噪音分贝的提高。支撑段7为一“双波浪”形结构,且内侧、外侧的减震弧的半径相同或不同。带有不同半径减震弧的支撑段7,能够有效的吸收震动源传递的震动能量,有效的降低了由于连接设备震动而产生的噪音。支撑段7包括:第一支撑段71,第二支撑段73,第一过渡段72,底部支撑段74;第一支撑段71,第二支撑段73,第一过渡段72,底部支撑段74依次顺序连接,因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波浪”形的支撑段。较佳的,第一支撑段71和第二支撑段73的外侧均为一环形“U”结构。且第一支撑段71与第二支撑段73通过第一过渡段72相连接。第一过渡段72的外侧为一环状圆型结构;本技术不限制第一过渡段72外侧的形状。能够起到过渡且支撑效果好的形状均可。底部支撑段74的外侧也为一环状圆形结构,与第二支撑段73相连接。间隙部8包括:第一间隙段81,第二间隙段82,第三间隙段83,第四间隙段84,第五间隙段85,第六间隙段86,第七间隙段87。从第一间隙段81到第七间隙段87按顺序依次进行设置。第一间隙段81,位于连接段6的内侧,位置与连接段6相对应。第二间隙段82,位于第一支撑段71的内侧,位置与第一支撑段71相对应。较佳的,第一支撑段71外侧相对应的内侧设置有向外凸的“U”型结构。通过减震垫圈5的内外双波浪形减震结构提升震动垫圈5的变形吸振能力,有效的降低噪音的分贝。第三间隙段83,位于第一过渡段72的内侧,位置与第一过渡段72相对应。较佳的,第一过渡段72的内侧边缘与第一过渡段72的外侧边缘相平行。第四间隙段84,位于第二支撑段73的内侧,位置与第二支撑段73的上部(中心原点以上为上部,原点以下为下部)相对应。第五间隙段85,位于第二支撑段73的内侧,位置与第二支撑段73的下部的1/4的位置处(下部1/4为下部接近于中心点的位置)相对应。第六间隙段86,位于第二支撑段73下部与底部支撑段74上部的内侧,位置与第二支撑段73的外侧下部的3/4位置(下部3/4为剩余下部的3/4的全部)以及底部支撑段74的外侧上部(中心原点以上为上部,原点以下为下部)相对应。较佳的,第二支撑段73的内侧下部的3/4位置以及底部支撑段74的内侧1上部的边缘为一竖直的边缘。即第六间隙段86也为一环形间隙;但第六间隙段86的直径小于第五间隙段的直径。第七间隙段87,位于底部支撑段74的内侧,位置与底部支撑段74的外侧下部相对应。较佳的,底部支撑段74的内侧下部的边缘为一竖直边缘。但底部支撑段74整个下部的结构面积小于底部支撑段74上部结构面积。即第七间隙段87的直径大于第六间隙段86的间隙直径。空调开启后,正常模式运行,压缩机1运转产生的振动通过压缩机1的安装板2传递到新型减震垫圈5上,经双波浪形减震结构(即第一连接段71)的充分吸收减震最后压缩机1通过底盘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段(6)、支撑段(7)以及间隙部(8);所述连接段(6)与支撑段(7)相连接;所述间隙部(8)贯穿所述连接段(6)和所述支撑段(7);所述支撑段(7)为一“双波浪”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段(6)、支撑段(7)以及间隙部(8);所述连接段(6)与支撑段(7)相连接;所述间隙部(8)贯穿所述连接段(6)和所述支撑段(7);所述支撑段(7)为一“双波浪”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波浪”形结构内、外侧均为半径不同或相同的减震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7)包括,第一支撑段(71)、第一过渡段(72)、第二支撑段(73)、底部支撑段(74);所述第一支撑段(71)、第一过渡段(72)、第二支撑段(73)、底部支撑段(74)依次顺序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部(8)包括,多个间隙段;多个所述间隙段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部(8)包括,第一间隙段(81)、第二间隙段(82)、第三间隙段(83)、第四间隙段(84)、第五间隙段(85)、第六间隙段(86)、第七间隙段(87);所述第一间隙段(81)、第二间隙段(82)、第三间隙段(83)、第四间隙段(84)、第五间隙段(85)、第六间隙段(86)、第七间隙段(87)依次顺序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江华刘桂平伍唯唯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