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
本技术涉及水轮机,特别是用于高余压回收的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用于余能回收的液力透平常采用多级泵反转,由于泵反转作透平运行时,进出口发生了逆转,因此,这些按泵工况设计的透平,其损失比泵工况运行时的大、效率低,高效工作范围窄,稳定性差。余能回收效率低,导致能源的二次浪费,因此提高液力透平的余能回收效率尤为重要。而水轮机是水能利用的常规原动机,其运行效率往往要比泵作液力透平的效率高很多,且高效工作范围宽,稳定性好,基于此点考虑,很有必要设计开发水轮机模式的液力透平。此外,液力透平的余能回收效率不仅取决于高效的转轮,还需要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流道,以提高液力透平整体余能回收效率。虽然常规低比转速水轮机的余能回收效率较高,但单级转轮利用水头不高。另外,由于受结构布局限制,液力透平流道还要求结构紧凑,运行稳定可靠。因此,为提高余能回收效率并提高单级转轮利用水头能力,需要设计开发出与超低比转速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及其相适应的流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包括涡室式引水室、首级径向式正导叶、首级转轮、至少一级次级级间异径正反导叶及相应级超低比转速转轮、出水室、主轴、轴承和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室式引水室(1)为断面呈圆矩形的蜗壳式,主轴(7)装在轴承(8)的中心内,涡室式引水室(1)出水口经首级导叶(2)与首级转轮(3)相连通,首级转轮(3)与次级级间异径正反导叶(4)相连通,级间异径正反导叶(4)与对应级转轮(5)相连通,水流在涡室式引水室(1)的作用下顺畅轴向对称的引向首级导叶(2),由首级导叶(2)形成首级转轮(3)所需要的环量,再进入首级转轮(3),经和首级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包括涡室式引水室、首级径向式正导叶、首级转轮、至少一级次级级间异径正反导叶及相应级超低比转速转轮、出水室、主轴、轴承和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室式引水室(1)为断面呈圆矩形的蜗壳式,主轴(7)装在轴承(8)的中心内,涡室式引水室(1)出水口经首级导叶(2)与首级转轮(3)相连通,首级转轮(3)与次级级间异径正反导叶(4)相连通,级间异径正反导叶(4)与对应级转轮(5)相连通,水流在涡室式引水室(1)的作用下顺畅轴向对称的引向首级导叶(2),由首级导叶(2)形成首级转轮(3)所需要的环量,再进入首级转轮(3),经和首级转轮(3)通道串接在一起的次级级间异径正反导叶(4)流向相应级转轮(5),以此类推,最好水流经末级导叶及相应末级转轮流至出水室(6),与机壳(9)构成一体的透平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室式引水室(1)的进口到出口的直径逐渐缩小,即断面面积逐渐减小,构成水流量均匀减小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首级导叶(2)为异径径向式的正导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异径正反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首级转轮(3)和次级转轮(5)结构相同,均为超低比转速转轮,转轮流道从进口到出口由径向变为轴向,其结构是由上冠、叶片和下环构成,转轮叶片进口安放角β1为1100~1500,单位流量为0.2~0.3m3/s,转速为45~55r/min,叶片弯曲度大,流道短,构成超低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频,陈德新,王亚猛,杜洋,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