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8240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解决了常见泥石流沟治理的重力式坝体积大,不适合在狭隘的地带施工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U型的山体和竖直方向设置的坝体,坝体设置为梯形且沿着山体的U型面设置横跨山体的两侧,坝体的底部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根与坝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抗拔桩,第一抗拔桩远离坝体的端部插入稳定山体的底部,达到拦截泥石流,对泥石流进行消能,且占用场地小,可以在狭隘的地带施工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
本技术涉及泥石流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
技术介绍
山体结构在长久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松动或者发生内部的改变,在汛期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给下游的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建立泥石流拦坝结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现检索到一篇公开号为CN20507745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挡坝,在拦挡坝坝体的顶部开设泥石流排导槽,拦挡坝坝体的中部布设排水孔;泥石流排导槽以及排水孔的周边设有抗冲耐磨混凝土。所述泥石流排导槽的形状为倒梯形,两边坡度1:1。拦挡坝坝体中部的排水孔断面为城门洞形、圆形或方形。所述抗冲耐磨混凝土的厚度在50-100cm之间。但是,该系统中,采用的是重力式拦挡坝,由于需要抵挡的泥石流的冲击力大,所以坝体建筑的体积相应做得也比较大,不适合在不开阔的地带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具有施工方便,体积小,可以在狭隘的地方施工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包括U型的山体和竖直方向设置的坝体,所述坝体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包括U型的山体(1)和竖直方向设置的坝体(2),所述坝体(2)设置为梯形且沿着山体(1)的U型面设置横跨山体(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的底部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根与坝体(2)固定连接的第一抗拔桩(3),所述第一抗拔桩(3)远离坝体(2)的端部插入稳定山体(1)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包括U型的山体(1)和竖直方向设置的坝体(2),所述坝体(2)设置为梯形且沿着山体(1)的U型面设置横跨山体(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的底部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根与坝体(2)固定连接的第一抗拔桩(3),所述第一抗拔桩(3)远离坝体(2)的端部插入稳定山体(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桩(3)设置为两排,一排所述第一抗拔桩(3)与另外一排第一抗拔桩(3)之间在山体(1)的长度方向上错位排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的侧壁表面设置有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背离坝体(2)的一端固定在山体(1)的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的表面设有第一排水孔(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的顶部设置有断面为倒梯形的第二排水孔(22),所述第二排水孔(22)沿着山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于坝体(2)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2)朝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一侧设有分离格栅(5),所述分离格栅(5)包括格栅板(51)、腰梁(53)和冠梁(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威黄俊泉唐国林谢伟华吴锡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佛山地质工程勘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