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85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包括:模仁、模仁镶件、第一顶杆以及多个第二顶杆。模仁镶件和多个第二顶杆可同时作用于产品上,将位于顶出工位上的产品顶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模仁镶件和多个第二顶杆的共同作用顶出产品,使产品在被顶出的过程中受力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使用顶杆将产品顶出,使产品容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及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出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产品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当产品从模具中生产出来后,需要通过顶出机构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现有的方式,大多是直接通过顶杆将产品顶出模具,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产品上的某些位置不能设置顶杆,因而产品因为顶杆位置排布不均而导致受力不平衡,导致产品在被顶出时产生大的形变,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顶出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仅使用顶杆将产品顶出,使产品容易变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出机构,包括:模仁、模仁镶件、第一顶杆以及多个第二顶杆;所述模仁镶件、所述第一顶杆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均设置在所述模仁中,所述第一顶杆与所述模仁镶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所述模仁镶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所述模仁镶件和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所述顶出机构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进一步地,所述模仁包括: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仁的上方,所述第一模仁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模仁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模仁中,所述模仁镶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模仁中;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所述模仁镶件可从所述第二模仁的底面伸出,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所述第二模仁的底面伸出,所述模仁镶件和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仁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进一步地,所述模仁镶件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模仁中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凹面,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凹面配合限制所述模仁镶件伸出所述第二模仁的伸出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模仁镶件位于所述第二模仁的中部,所述第一顶杆贯穿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模仁镶件连接,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围绕所述模仁镶件均匀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二顶杆贯穿所述第一模仁和所述第二模仁。进一步地,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动力输出源和第二动力输出源;所述第一动力输出源控制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动力输出源控制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模仁镶件的底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顶杆的底端面的面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顶出机构,包括:模仁、模仁镶件、第一顶杆以及多个第二顶杆。模仁镶件和多个第二顶杆可同时作用于产品上,将位于顶出工位上的产品顶出。本专利技术通过模仁镶件和多个第二顶杆的共同作用顶出产品,使产品在被顶出的过程中受力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使用顶杆将产品顶出,使产品容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及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模仁;11、第一模仁;12、第二模仁;121、限位凹面;2、模仁镶件;21、限位凸起;3、第一顶杆;4、第二顶杆;100、产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顶出机构,包括:模仁1、模仁镶件2、第一顶杆3以及多个第二顶杆4。模仁镶件2、第一顶杆3以及多个第二顶杆4均设置在模仁1中,第一顶杆3与模仁镶件2固定连接,第一顶杆3推动模仁镶件2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模仁镶件2可从模仁1的底面伸出,多个第二顶杆4沿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模仁1的底面伸出,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顶出机构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100。需要说明地,这里的模仁镶件2的底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顶杆4的底端面的面积。本实施例通过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的共同作用顶出产品,使产品在被顶出的过程中能够受力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使用顶杆将产品顶出,使产品容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及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该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动力输出源(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动力输出源(图中未示出)。第一动力输出源控制第一顶杆3推动模仁镶件2沿竖直方向运动,第二动力输出源控制多个第二顶杆4沿竖直方向运动。可以理解的,这里可以是一个第二动力输出源通过传动组件同时控制多个第二顶杆4沿竖直方向运动,也可以是多个第二动力输出源,每个动力输出源控制一个第二顶杆4沿竖直方向运动。实施例二:仍参阅图1至图3,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模仁1具体包括:第一模仁11和第二模仁12。第一模仁11设置在第二模仁12的上方,第一模仁11的底面与第二模仁12的顶面连接,第一顶杆3设置于第一模仁11中,模仁镶件2设置于第二模仁12中。第一顶杆3推动模仁镶件2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模仁镶件2可从第二模仁12的底面伸出,多个第二顶杆4沿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第二模仁12的底面伸出,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第二模仁12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100。模仁镶件2上设有限位凸起21,第二模仁12中设有与限位凸起21配合的限位凹面121,限位凸起21与限位凹面121配合限制模仁镶件2伸出第二模仁12的伸出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产品的顶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共同作用在产品上,该阶段是顶出过程的初始阶段,产品与模具结合较紧,需要较大的力来顶出产品,因此在该阶段中产品最容易发生形变,通过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的共同作用,使产品在该阶段能够受力均匀,降低产品变形的概率;在第二阶段中,模仁镶件2由于限位凸起21与限位凹面121的共同限位作用而停止前进,多个第二顶杆4继续作用在产品上,将产品与模仁及模仁镶件分离并顶出。模仁镶件2位于第二模仁12的中部,第一顶杆3贯穿第一模仁11与模仁镶件2连接,多个第二顶杆4围绕模仁镶件2均匀分布,且多个第二顶杆4贯穿第一模仁11和第二模仁12。由于模仁镶件2的底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顶杆4的底端面的面积,且将模仁镶件2设置在第二模仁12的中部,将多个第二顶杆4围绕模仁镶件2均匀分布,在模仁镶件2和多个第二顶杆4的共同作用顶出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受力能更加均匀,降低产品变形的可能性。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该顶出机构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仁、模仁镶件、第一顶杆以及多个第二顶杆;所述模仁镶件、所述第一顶杆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均设置在所述模仁中,所述第一顶杆与所述模仁镶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所述模仁镶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所述模仁镶件和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所述顶出机构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仁、模仁镶件、第一顶杆以及多个第二顶杆;所述模仁镶件、所述第一顶杆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均设置在所述模仁中,所述第一顶杆与所述模仁镶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所述模仁镶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所述模仁的底面伸出,所述模仁镶件和多个所述第二顶杆共同移动以顶出设置在所述顶出机构底面的顶出工位的产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包括: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仁的上方,所述第一模仁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模仁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模仁中,所述模仁镶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模仁中;所述第一顶杆推动所述模仁镶件沿竖直方向运动,使所述模仁镶件可从所述第二模仁的底面伸出,多个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竖直方向运动并可从所述第二模仁的底面伸出,所述模仁镶件和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炉邵状
申请(专利权)人:泰睿美精密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