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441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包括腰带、托体、多个连接带和多个扣接件,所述腰带设有限位孔和针扣,所述连接带的两端连接托体和扣接件,所述扣接件可拆卸的固定于腰带上;所述托体中部中空设置,所述托体内设有垫体和气囊,托体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垫体上下浮动的开口,垫体位于开口内,所述气囊位于垫体下表面和托体空腔底面之间;所述气囊带有充气嘴,充气嘴位于托体外表面。通过连接带将托体与腰带相连接,使得腰带可以将托体带起,托体向上贴合会阴处并托举,降低盆底肌所受膀胱和子宫下压时产生的张力,加速盆底肌恢复速度,同时让膀胱颈复位,降低尿失禁频率,增设气囊可以对垫体高度进行略微调节以满足不同康复所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盆底术后修复辅助器械,具体为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盆底肌松弛尿的患者往往出现尿失禁,特别发生在咳嗽、大笑、弯腰的时,此时腹部压力传递到了膀胱,膀胱中的尿液受到挤压容易溢出。刚生完小孩的产妇尤为明显,盆底肌肉群在生产时,受到了过度的扩张,肌肉群的收缩力量变小,无法及时收缩,膀胱中的尿液受到压迫时,很容易溢出。盆底肌肉群松弛,还会导致膀胱颈下降和尿道膨出,尿液渗漏到体外的阻力相对更小。而针对其他盆底肌受损的患者,同样存在尿失禁的问题。因此针对此类盆底肌受损或手术的患者,如何在术后修复期间,降低尿失禁现象,同时加快术后恢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通过连接带将托体与腰带相连接,使得腰带可以将托体带起,托体向上贴合会阴处并托举,降低盆底肌所受膀胱和子宫下压时产生的张力,加速盆底肌恢复速度,同时让膀胱颈复位,降低尿失禁频率,增设气囊可以对垫体高度进行略微调节以满足不同康复所需。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包括腰带、托体、多个连接带和多个扣接件,所述腰带设有限位孔和针扣,所述连接带的两端连接托体和扣接件,所述扣接件可拆卸的固定于腰带上;所述托体中部中空设置,所述托体内设有垫体和气囊,托体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垫体上下浮动的开口,垫体位于开口内,所述气囊位于垫体下表面和托体空腔底面之间;所述气囊带有充气嘴,充气嘴位于托体外表面。优选的,所述垫体下表面和托体底面之间设有多个套管和套柱,所述套柱穿入套管内,套柱相对套管直线往复活动。优选的,所述气囊呈环形,气囊围绕套管和套柱并贴合于托体底面。优选的,所述托体的侧表面还设有配合大腿内侧的内凹部,所述内凹部呈弧形,托体侧表面向内凹陷呈“)(”形。优选的,所述托体两侧还设有延伸至前裆部和股沟处的固定板,固定板与托体固定,所述连接带与固定板连接。优选的,所述扣接件包括扣板和夹板,所述夹板翻转连接于扣板的一端,腰带夹持于扣板和夹板之间,所述扣板或夹板朝向腰带的表面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在扣接件固定于腰带时穿入到限位孔内。优选的,所述限位柱位于夹板朝向腰带的内侧表面,所述扣板呈“C”或“匚”形。优选的,所述扣板朝向腰带的表面设有同限位柱配合的扣接槽,所述夹板夹持腰带时,限位柱穿过限位孔进入到扣接槽内。优选的,所述夹板上端与扣板上端翻转连接,夹板下端和扣板下端磁性对接,所述夹板下端设有第二磁块,扣板下端设有第一磁块,所述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在贴合时相互吸引。优选的,所述扣板下端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矩形固定环,所述连接带连接于固定环内。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通过扣接件和连接带将托体向上托起,使得膀胱下方有所托举,使得膀胱颈回复到原来位置,避免尿道膨出,可以有效的缓解尿失禁现象。二、通过托体对会阴和裆部的托举,降低腹腔内器官(子宫、膀胱等)下坠对盆底肌的拉扯张力,使得盆底肌恢复更快。三、托体上方的垫体,可以通过充气嘴调节气囊内气体体积,以控制垫体上下浮动的高度,使得会阴部位向上托举高度上升,尤其是会阴中部的托举高度,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托举高度进行微调,以满足不同情况患者术后恢复需求。四、由于垫体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该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体型(盆底形状)的患者,适用对象更多,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托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托体的俯视图。图4为实施例中托体的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扣接件与腰带扣合时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扣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扣接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腰带;10、限位孔;11、针扣;2、连接带;20、卡扣;3、固定板;4、托体;40、垫体;41、气囊;42、充气嘴;43、内凹部;5、扣接件;51、扣板;510、扣接槽;511、第一磁块;512、固定环;513、固定块;52、夹板;520、限位柱;521、第二磁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7所示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包括腰带1、托体4、多个连接带2和多个扣接件5,腰带1设有限位孔10和针扣11,连接带2的两端连接托体4和扣接件5,扣接件5可拆卸的固定于腰带1上;连接带2将托体4向上托起抵住会阴部位,使得因盆底肌手术而下坠的子宫和膀胱向上托起,缓解盆底肌受力形成的张力,加速恢复;同时让膀胱颈上移复位,降低尿失禁频率。如图2所示,托体4两侧还设有的固定板3,固定板3与托体4固定,连接带2与固定板3连接,固定板3作为托体4的延伸部分,主要目的是延伸托体4,以方便连接带2的连接和固定,托体4前端的固定板3位于耻骨处,后端则位于股沟处,固定板3呈三角形(或扇形、梯形等),主要是扩大托体4的连接,使得连接带2与托体4的连接处距离增大,提高固定的稳定性,若连接带2在托体4的连接点过于靠近,略微的摆动即使得托体4形成较大的晃动,导致患者不适,甚至是托体4的掉落。如图3所示,托体4的侧表面还设有配合大腿内侧的内凹部43,内凹部43呈弧形,托体4侧表面向内凹陷呈“)(”形,通过增设内凹部43,使得托体4在放入到下身接触盆底时,可以有效贴合人体,避免托体4挤压大腿根部而造成不适。如图4所示,托体4中部中空设置,托体4内设有垫体40和气囊41,托体4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垫体40上下浮动的开口,垫体40位于开口内,气囊41位于垫体40下表面和托体4空腔底面之间;气囊41带有充气嘴42,充气嘴42位于托体4外表面。使用者可以通过充气嘴42对气囊41内气体含量进行操作,若垫体40需要抬高,则充入更多的空气,使得气囊41将垫体40垫高,将盆底部向上托举力更大,若患者体型较为瘦削,则也可以通过抬高垫体40的方式使得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适用于体型较瘦的患者(瘦人盆底更高);若垫体40过高造成患者不适,则也可以通过放出气囊41内气体,使得垫体40下降,降低托举力。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垫体40可以直上直下进行活动,垫体40下表面和托体4底面之间设有多个套管和套柱,套柱穿入套管内,套柱固定在垫体40下表面,套管固定在托体4底面上,使得垫体40可以相对托体4直线上下往复活动,避免气囊41受力不匀时产生的垫体歪斜。气囊41呈环形,气囊41围绕套管和套柱并贴合于托体4底面,通过环形气囊41产生均匀的形变,以保证垫体40可以竖直上下活动。如图6所示,扣接件5包括扣板51和夹板52,夹板52翻转连接于扣板51的一端,腰带1夹持于扣板51和夹板52之间,通过夹持腰带1的形式方便扣接件5的移动,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扣接件5的调节,打开夹板52即可带动扣接件5在腰带1上进行移动。扣接件通过将其分成夹板52和扣板51,通过扣合的方式在腰带1上进行移动至适合舒适的位置,之后夹紧使得限位柱520进入到限位孔510内,达到对扣接件位置固定的目的,扣接件5位置不易跟随患者走动或活动而发生变动,有效的保证了托体4的位置不变,使得托体4可以长时间的提供有效的提托力。夹板52朝向腰带1的表面设有限位柱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腰带(1)、托体(4)、多个连接带(2)和多个扣接件(5),所述腰带(1)设有限位孔(10)和针扣(11),所述连接带(2)的两端连接托体(4)和扣接件(5),所述扣接件(5)可拆卸的固定于腰带(1)上;所述托体(4)中部中空设置,所述托体(4)内设有垫体(40)和气囊(41),托体(4)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垫体(40)上下浮动的开口,垫体(40)位于开口内,所述气囊(41)位于垫体(40)下表面和托体(4)空腔底面之间;所述气囊(41)带有充气嘴(42),充气嘴(42)位于托体(4)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腰带(1)、托体(4)、多个连接带(2)和多个扣接件(5),所述腰带(1)设有限位孔(10)和针扣(11),所述连接带(2)的两端连接托体(4)和扣接件(5),所述扣接件(5)可拆卸的固定于腰带(1)上;所述托体(4)中部中空设置,所述托体(4)内设有垫体(40)和气囊(41),托体(4)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垫体(40)上下浮动的开口,垫体(40)位于开口内,所述气囊(41)位于垫体(40)下表面和托体(4)空腔底面之间;所述气囊(41)带有充气嘴(42),充气嘴(42)位于托体(4)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40)下表面和托体(4)底面之间设有多个套管和套柱,所述套柱穿入套管内,套柱相对套管直线往复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41)呈环形,气囊(41)围绕套管和套柱并贴合于托体(4)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体(4)的侧表面还设有配合大腿内侧的内凹部(43),所述内凹部(43)呈弧形,托体(4)侧表面向内凹陷呈“)(”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肌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体(4)两侧还设有延伸至前裆部和股沟处的固定板(3),固定板(3)与托体(4)固定,所述连接带(2)与固定板(3)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湘英李益民陆骏宁丽周临林黎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