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3148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上支架、发热管、隔热管和下支架;壳体上设有供气溶胶形成制品插入的开口;上支架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通道与开口连通,上支架设有供气流从通道进入的进气口;发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下支架连接;隔热管围设在发热管的外周,隔热管的内表面与下支架的外表面相接触;下支架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下支架设有通气孔;以及由壳体的内壁与隔热管的外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和从下支架的通道沿发热管的轴向延伸至开口的第二气流通道。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降低隔热管外壁和外壳的温度,同时该部分热量提供给气溶胶制品,达到热能回收利用及节能的目的。

Aerosol Generator and System with Energy Recov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加热发烟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手持式电加热发生装置可通过加热元件对插入其内部的气溶胶形成基材进行加热,而使气溶胶形成基材产生一定量的气溶胶供抽吸者抽吸。在抽吸者抽吸过程中,由于加热元件的温度很高,加热元件的热量会扩散至发生装置的壳体外,进而导致抽吸者的手产生不适感,因此,为了降低温度,一般会在电加热发生装置的底部导入冷空气,以通过冷空气达到降温的目的,以减轻高温对抽吸者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方式由于冷气流是从壳体底部进入,再从气溶胶形成制品内部随气溶胶到达烟嘴,不能带走壳体内的温度,不能有效降低温度,仍然会影响抽吸者的使用,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支架、发热管、隔热管和下支架;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气溶胶形成制品插入的开口;所述上支架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所述通道与所述开口连通,且所述上支架上还设有供气流从所述通道进入的进气口;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连接;所述隔热管围设在所述发热管的外周,且所述隔热管的内表面与所述下支架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下支架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且所述下支架设有通气孔;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由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隔热管的外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从所述下支架的通道沿所述发热管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开口的第二气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上支架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当气溶胶形成制品沿所述开口插入所述壳体内,并处于抽吸状态时:气流从所述开口流入、并沿所述上支架的通道内表面和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外表面依次流经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通气孔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优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优选地,所述开口为圆形开口;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沿所述圆形开口的内周缘间隔设置、用于固定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凸起。优选地,所述凸起为矩形状态或半球状。优选地,所述发热管与所述上支架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优选地,所述发热管套接在所述下支架上,且所述通气孔设置在远离所述发热管套接的一端。优选地,所述隔热管还包括内壁,所述隔热管的内壁和外壁相隔开。优选地,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下支架的底部,且所述通气孔包括多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圆孔或者所述通气孔为沿圆周开设的矩形槽;其中,所述下支架的底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隔热管的环状固定件;所述环状固定件的内壁设有卡件,所述隔热管的外壁对应所述卡件设有凹槽,所述卡件与所述凹槽凹凸配合;或者,所述环状固定件的内壁设有凹槽,所述隔热管的外壁对应所述凹槽设有卡件,所述卡件与所述凹槽凹凸配合。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上支架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以固定所述上支架的内支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以及插入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壳体内的气溶胶形成制品;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包括气溶胶形成基材和烟嘴,所述气溶胶形成基材与所述烟嘴为一体结构,且所述气溶胶形成基材容置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烟嘴露出所述壳体外;当处于抽吸状态时:气流从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开口流入、并沿所述上支架的通道内表面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外表面依次流经所述进入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通气孔和第二气流通道。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平行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的轴线。实施本技术的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改进了冷空气的气流通道,在抽吸者使用过程中,气流通道在气溶胶形成制品上部进入,沿上支架的通道内表面和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隙,经过进气口进入第一气流通道,通过隔热管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再通过底部下支架的通气孔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流入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底部,最后通过气溶胶形成制品的中间被吸走,从而可以带走隔热管和壳体之间的热空气,降低隔热管外壁和壳体的温度,同时该部分热量提供给气溶胶制品,达到热能回收利用及节能的目的,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隔热管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方式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局部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可以采用电加热的方式给气溶胶形成制品进行加热,使气溶胶形成制品可以产生被抽烟者直接抽吸的气溶胶(烟气),气溶胶形成制品可以为烟支等。这里,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可以为手持式电加热发生装置。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100的剖视图。该气溶胶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10、设置在壳体110内的上支架101、发热管102、隔热管103和下支架104。壳体110上设有供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插入的开口106,上支架101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通道与开口106连通,且上支架101上还设有供气流从通道进入的进气口1011。发热管102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架101和下支架104连接,隔热管103围设在发热管102的外周,且隔热管103的内表面与下支架104的外表面相接触;下支架104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且下支架104设有通气孔1041。进一步地,该气溶胶发生装置100还包括:由壳体110的内壁与隔热管103的外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20、从下支架104的通道沿发热管102的轴向延伸至开口106的第二气流通道30,其中,第一气流通道20通过进气口1011与上支架101的通道连通,第二气流通道30通过通气孔1041与第一气流通道20连通。当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沿开口106插入壳体110内,并处于抽吸状态时:气流从开口106流入、并沿上支架101的通道内表面和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外表面依次流经进气口1011、第一气流通道20、通气孔1041和第二气流通道30。开口106位于壳体110的顶部,该开口106可以为圆形开口。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将气溶胶形成制品200固定在壳体110内,可在该圆形开口的内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凸起1061。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在该实施全名,凸起1061可以设置4个,且4个凸起1061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可选的,凸起1061的宽度可设置为1mm左右。当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沿开口106插入壳体110内时,4个凸起1061可起到夹持作用,进而使气溶胶形成制品200可固定在壳体110内。进一步地,凸起1061的形成可以设置为矩形状或者半球状,且为了达到平衡固定气溶胶形成制品200,多个凸起1061的形状需设置相同。当设置为矩形状时矩形状的凸起与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接触面为圆弧面,以避免气溶胶形成制品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的上支架(101)、发热管(102)、隔热管(103)和下支架(104);所述壳体(110)上设有供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插入的开口(106);所述上支架(101)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所述通道与所述开口(106)连通,且所述上支架(101)上还设有供气流从所述通道进入的进气口(1011);所述发热管(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101)和所述下支架(104)连接;所述隔热管(103)围设在所述发热管(102)的外周,且所述隔热管(103)的内表面与所述下支架(104)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下支架(104)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且所述下支架(104)设有通气孔(1041);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由所述壳体(110)的内壁与所述隔热管(103)的外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20)、从所述下支架(104)的通道沿所述发热管(102)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开口(106)的第二气流通道(30),其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通过所述进气口(1011)与所述上支架(101)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0)通过所述通气孔(1041)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连通;当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沿所述开口(106)插入所述壳体(110)内,并处于抽吸状态时:气流从所述开口(106)流入、并沿所述上支架(101)的通道内表面和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外表面依次流经所述进气口(1011)、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所述通气孔(1041)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的上支架(101)、发热管(102)、隔热管(103)和下支架(104);所述壳体(110)上设有供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插入的开口(106);所述上支架(101)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所述通道与所述开口(106)连通,且所述上支架(101)上还设有供气流从所述通道进入的进气口(1011);所述发热管(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101)和所述下支架(104)连接;所述隔热管(103)围设在所述发热管(102)的外周,且所述隔热管(103)的内表面与所述下支架(104)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下支架(104)为具有通道的中空支架,且所述下支架(104)设有通气孔(1041);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由所述壳体(110)的内壁与所述隔热管(103)的外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20)、从所述下支架(104)的通道沿所述发热管(102)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开口(106)的第二气流通道(30),其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通过所述进气口(1011)与所述上支架(101)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0)通过所述通气孔(1041)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连通;当气溶胶形成制品(200)沿所述开口(106)插入所述壳体(110)内,并处于抽吸状态时:气流从所述开口(106)流入、并沿所述上支架(101)的通道内表面和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外表面依次流经所述进气口(1011)、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0)、所述通气孔(1041)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06)位于所述壳体(110)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06)为圆形开口(106);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沿所述圆形开口(106)的内周缘间隔设置、用于固定气溶胶形成制品(200)的凸起(106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061)为矩形状态或半球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102)与所述上支架(101)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文
申请(专利权)人:威滔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