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2161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包括有方形框体,方形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有滑槽,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匹配安装在方形框体的两侧的滑槽内,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以使得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在静置时互相分离,上压紧块上设有上电磁铁,下压紧块上设有下电磁铁,上电磁铁和下电磁铁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互相靠近。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线缆的压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且能够精确控制压紧力,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线缆或者相同规格线缆施给相应的、合理的压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性能的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以及机柜、机箱设备,尤其是大型重型设备的发展,需要很多控制装置和零部件,这些装置和零部件由复杂的线缆来连接,设备中的线缆越来越密集,导致线缆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线缆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线缆各项性能测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有的线缆各项性能测试设备中,线缆的压紧夹持装置通常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压紧线缆,效率低。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是通过螺栓、垫片拧紧,或者采用气泵夹紧(如中国专利CN205265189U)。但不管采用上述的哪种方式,均只能实现压紧作用,而无法实现特定的压紧力压紧,且通过螺栓、垫片拧紧的方式劳动量较大,不适于大批量操作。有些特殊试验采用压力传感器来量化压紧线缆的压紧力,但是该方式操作复杂,程序繁琐,还需要配备昂贵的压力传感器及其相应设备,因此无法大范围使用。因此,在传统广泛使用的线缆压紧装置中,同一型号线缆没有统一量化的压紧力,压紧力过大可能会对线缆造成损坏,压紧力过小测试过程中线束会有松动,影响线缆各项性能测试结果精确度。综上所述,如何实现自动压紧线束,精确控制压紧力,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为解决人工压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压紧力大小不可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包括有方形框体,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有滑槽,所述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匹配安装在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的所述滑槽内,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在静置时互相分离,所述上压紧块上设有上电磁铁,下压紧块上设有下电磁铁,所述上电磁铁和下电磁铁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互相靠近。进一步地,所述方形框体包括有互相平行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以及互相平行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所述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与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相垂直,且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两端部以形成方形框体;所示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支梁、第二支梁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的中上部,并穿出所述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横向截面呈燕尾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梁和/或第二支梁上设有线束固定卡箍。进一步地,所述下压紧块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滑槽上。进一步地,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的压紧面上分别设有矩形齿。进一步地,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还包括有可调夹紧件,所述可调夹紧件包括有第一夹紧板、设在所述第一夹紧板上的连接杆以及设在连接杆上的第二夹紧板,所述可调夹紧件用以夹住所述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线缆的压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且能够精确控制压紧力,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线缆或者相同规格线缆施给相应的、合理的压紧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立体视图);图2为本图1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压紧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支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下横梁,2:第一支梁,3:线束,4:线束固定卡箍,5:上横梁,6:第二支梁,7:上压紧块,8:下压紧块,9:上电磁铁,10:复位弹簧,11:下电磁铁,12:滑槽,13:滑块,14:复位弹簧卡槽,15:矩形齿,16:第一夹紧板,17:连接杆,18:第二夹紧板,19: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照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包括有方形框体,方形框体竖直设置,方形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有滑槽12,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结构相同,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13匹配安装在方形框体的两侧的滑槽12内,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以使得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在静置时互相分离,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相对侧分别设有复位弹簧卡槽14,复位弹簧10的端部安装在复位弹簧卡槽14内,上压紧块7上设有上电磁铁9,上电磁铁9设在上压紧块7的两侧,上电磁铁9的底面不低于上压紧块7的压紧面,下压紧块8上设有下电磁铁11,下电磁铁11设在下压紧块8的两侧,下电磁铁11的顶面不高于下压紧块8的压紧面,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互相靠近。上电磁铁9与下电磁铁11没有通电时,上电磁铁9、下电磁铁11、上压紧块7以及下压紧块8处于一种相对静置状态,复位弹簧10保持较为松弛的状态,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之间留有间隙,该空隙用以放置待压紧的线缆,当上电磁铁9与下电磁铁11通电时,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产生磁性相互吸附(预设为极性相反相互吸引),带动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互相靠近,复位弹簧10被压缩,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互相靠近并实现压紧,通过改变电流,可以改变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相互吸附的作用力(电流大小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正相关),也即可以通过改变输入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的电流大小,来改变压紧力的大小,以实现压紧力的控制,在自动化压紧的过程中,还可以精确控制压紧力。当无需压紧后,仅需要断电即可,断电后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互相吸附作用消失,复位弹簧10复位使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分开,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的压紧作用也随之消失。本专利技术中,不同的压紧力是通过不同的电流值来获得的,在应用时,不同电流值与压紧力的大小关系会在事前进行测量、标定,后期使用时可直接参照、借鉴。改变电流输入大小是现有技术,常采用的方式为使用上位机,通过上位机及其配套设备可以实现精确的、可控的、不同数值的电流输入,再次不再详细阐述其原理及方式。在一些小型的应用场景中,也常常使用电阻箱或者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改变不同电流值的输入,本专利技术也可以运用上述方式来实现不同电流值的输入,以获得不同的压紧力。实施时,将待压紧线缆放在上压紧块7和/或下压紧块8的相对侧的压紧面上(如下压紧块8的压紧面上),根据需要的压紧力给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通入相对应数值的电流,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在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的作用下互相靠近、压紧,即实现对线缆在一定压紧力下的压紧。现有的压紧方式中,螺栓、垫片拧紧以及气缸的压紧是无法直接实现在特定压紧力下的压紧的,一般需要在压力传感器的帮助下才能实现。而由于线缆被压紧时会形变,因此,在形变后与刚压紧时,传统的压紧方式的压紧力是改变的。而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包括有方形框体,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有滑槽(12),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13)匹配安装在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的所述滑槽(12)内,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在静置时互相分离,所述上压紧块(7)上设有上电磁铁(9),下压紧块(8)上设有下电磁铁(11),所述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互相靠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包括有方形框体,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有滑槽(12),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13)匹配安装在所述方形框体的两侧的所述滑槽(12)内,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在静置时互相分离,所述上压紧块(7)上设有上电磁铁(9),下压紧块(8)上设有下电磁铁(11),所述上电磁铁(9)和下电磁铁(11)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所述上压紧块(7)和下压紧块(8)互相靠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性能测试设备的自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框体包括有互相平行的上横梁(5)和下横梁(1)以及互相平行的第一支梁(2)和第二支梁(6),所述第一支梁(2)和第二支梁(6)与所述上横梁(5)和下横梁(1)相垂直,且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5)和下横梁(1)的两端部以形成方形框体;所示滑槽(12)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梁(2)和第二支梁(6)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支梁(2)、第二支梁(6)与上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泉柳皓凯黄红艳张明尚玉玲黄健王侨郝子宁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