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2068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在被测混凝土实体上钻取一段圆柱体芯样;将芯样置于截头锥体试模中央;用灌浆材料填充试模与芯样间的空隙;脱模成试件;在晾干的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移入标准养护室养护7天;对试件侧面进行密封,再用螺旋加速器将试件压入试模;试件连同试模置于垫有环状橡胶止水垫片的抗渗仪上进行试验,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避免了试件与试模或灌浆料与芯样结合不牢漏水而引起的试验失败,也可以更加明显的表征试验结束后的渗水高度,具有密封效果佳、抗渗试验效率高、试验数据准确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对已建水工结构物的质量检测和评价,可依据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采用取芯和回弹法进行抗压强度测试,而抗渗性(相对渗透性)是涉水水工结构物的重要性能指标,目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没有对实体混凝土结构抗渗性的检验方法做出明确要求。由于实体结构物所钻取的芯样为圆柱体,不能与抗渗仪配套,因此需要利用截头锥体试模将芯样和黏结材料制作成与标准试样大小相同的抗渗试件。由于试件与试模或黏结材料与芯样结合不牢,极易导致在芯样以外部位漏水而引起试验失败,同时试验结束后需要将芯样劈开,量取其渗水高度,用于计算相对渗透系数,但渗水高度的水痕位置往往不明显,进而导致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解决水利工程无法开展实体混凝土抗渗性能检测、无法直观的表征渗水高度以及试件密封成功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测混凝土实体上钻取一段圆柱体芯样;(2)将芯样置于截头锥体试模中央;(3)用灌浆材料填充试模与芯样间的空隙;(4)静置24小时后,第二天脱模用钢丝刷刷去芯样端面的浆膜变成试件,晾干试件;(5)在晾干的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再次静置,48小时后移入标准养护室养护7天,之后晾干试件;(6)用水泥混合黄油制成密封材料,对试件侧面进行密封,再用螺旋加速器将试件压入试模;(7)试件连同试模置于垫有环状橡胶止水垫片的抗渗仪上进行试验;(8)将抗渗仪水压力一次加到0.8MPa,恒压24h,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9)劈开试件后分十等分量取试件变红部位高度,按照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规定,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系数。进一步的,所述的圆柱体芯样具体是在混凝土实体上钻取直径100mm的圆柱体,该混凝土圆柱体长度≥200mm,切割加工成高150mm的芯样。进一步的,所述截头锥体试模是上口直径175mm、下口直径185mm、高150mm的截头锥体试模。进一步的,所述特制灌浆材料含有6~8%的膨胀剂、4~6%的硅粉和0.5~0.7%的胶结粉,拌入水泥浆体中,含有膨胀成分和提高界面粘结能力的成分,拌入水泥浆体中,可以明显的提高其强度、抗渗能力及与芯样间的粘结能力,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试件与试模或灌浆料与芯样结合不牢漏水而引起的试验失败。进一步的,所述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其中涂刷范围为除芯样端部外的外径185mm、内径100mm的环形部位,总用量为0.5-0.6kg/m2,在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可以防止溶液从芯样以外的其他部位渗出,提高试验成功率。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混合黄油按重量比为3:1。进一步的,所述环状橡胶止水垫片为外径185mm、内径100mm、厚度3mm,该垫片可以防止溶液从芯样以外的其他部位渗出,提高试验成功率。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八中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该溶液遇碱变红,可以直观的反映渗水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通过特制灌浆材料,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以及橡胶止水垫片,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试件与试模或灌浆料与芯样结合不牢漏水而引起的试验失败,同时通过酚酞乙醇溶液也可以更加明显的表征试验结束后的渗水高度,具有密封效果佳、抗渗试验效率高、试验数据准确可靠的优点。通过此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实体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对实体结构物质量的检测及验收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步骤1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步骤2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步骤3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步骤5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步骤7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芯样,2-截头锥体试模,3-特制灌浆材料,4-涂刷环形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5-环状橡胶止水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法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测混凝土实体上钻取直径100mm的圆柱体,该混凝土圆柱体长度≥200mm,切割加工成高150mm的芯样1,参见图1;2)将芯样置于上口直径175mm、下口直径185mm、高150mm的截头锥体试模2中央,参见图2;3)用特制灌浆材料3填充试模2与芯样1间的空隙,参见图3;4)静置24小时后,用钢丝刷刷去芯样端面的浆膜;5)在晾干的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比例配制。涂刷范围为除芯样1端部外的外径185mm、内径100mm的环形部位4,参见图4,总用量为0.5-0.6kg/m2,然后静置48h,移入标准养护室养护7天;可进行两遍涂刷,第一遍涂刷用量0.25-0.3kg/m2,半小时后进行第二遍涂刷,用量为0.25-0.3kg/m2。6)试件表面晾干后,用水泥混合黄油按重量3:1混合制成密封材料,对试件侧面进行密封,再用螺旋加速器将试件压入试模;7)试件连同试模置于垫有外径185mm、内径100mm、厚度3mm环状橡胶止水垫片5的抗渗仪上进行试验,参见图5;8)将抗渗仪水压力一次加到0.8MPa,恒压24h,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9)劈开试件后分十等分量取试件变红部位高度,按照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规定,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系数。相关实验及结果常规方法与本实施例的结果见表1。表1常规方法与实施例相对渗透性试验结果编号试验结果常规1试件与试模间出现漏水现象2次,试验重做常规2芯样周围漏水3次,试验重做实施例未出现漏水现象表1结果表明,通过本专利技术特制灌浆材料、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以及橡胶止水垫片,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试件与试模或灌浆料与芯样结合不牢漏水而引起的试验失败,同时通过酚酞乙醇溶液也可以更加明显的表征试验结束后的渗水高度,具有密封效果佳、抗渗试验效率高、试验数据准确可靠的优点。通过此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实体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对实体结构物质量的检测及验收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测混凝土实体上钻取一段圆柱体芯样;(2)将芯样置于截头锥体试模中央;(3)用灌浆材料填充试模与芯样间的空隙;(4)静置24小时后,第二天脱模用钢丝刷刷去芯样端面的浆膜变成试件,晾干试件;(5)在晾干的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再次静置,48小时后移入标准养护室养护7天,之后晾干试件;(6)用水泥混合黄油制成密封材料,对试件侧面进行密封,再用螺旋加速器将试件压入试模;(7)试件连同试模置于垫有环状橡胶止水垫片的抗渗仪上进行试验;(8)将抗渗仪水压力一次加到0.8MPa,恒压24h,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9)劈开试件后分十等分量取试件变红部位高度,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测混凝土实体上钻取一段圆柱体芯样;(2)将芯样置于截头锥体试模中央;(3)用灌浆材料填充试模与芯样间的空隙;(4)静置24小时后,第二天脱模用钢丝刷刷去芯样端面的浆膜变成试件,晾干试件;(5)在晾干的试件迎水端面涂刷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涂料,再次静置,48小时后移入标准养护室养护7天,之后晾干试件;(6)用水泥混合黄油制成密封材料,对试件侧面进行密封,再用螺旋加速器将试件压入试模;(7)试件连同试模置于垫有环状橡胶止水垫片的抗渗仪上进行试验;(8)将抗渗仪水压力一次加到0.8MPa,恒压24h,加压溶液为1%的酚酞乙醇;(9)劈开试件后分十等分量取试件变红部位高度,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芯样相对渗透性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柱体芯样具体是在混凝土实体上钻取直径100mm的圆柱体,该混凝土圆柱体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小靓李焱高江林傅琼华龚英杨能辉陈芳徐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