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1890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包括箱壳、前机壳、后机壳和热管转轮组件,前机壳上设有新风进口通道和排风出口通道,后机壳上设有新风出口通道和排风进口通道,箱壳的前侧壁上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箱壳的后侧壁上设有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热管转轮组件包括转轮、环形热管和驱动电机,转轮包括轮壳和多块翅片,多块翅片将轮壳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翅片空气通道;环形热管的外表面上设有热管除湿材料层,翅片的外表面上设有翅片除湿材料层,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跨接在轮壳上的传动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强化了换热过程,提高了显热回收效率,能够实现夏季和冬季工况下的全热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热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室内空气品质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焦点,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糟糕的室内空气品质与病态建筑综合征有着直接的关联,它可导致人们疾病发病率猛增,头晕,乏力,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有:没有补充足够的室外新风,建筑物本身产生的空气污染,人体活动产生的空气污染等。因此为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风量。针对特定的环境设定具体的新风量,使室内空气品质符合卫生要求,然而满足卫生要求就必然要求新风量大幅度上升,增大新风量即新风负荷,也就相应增大了空调能耗。而空调能耗已占建筑能耗的40%~60%,新风负荷可增至总冷负荷的40%,如此大的能耗就与节能减排基本国策产生直接的矛盾,所以研发排风的全热回收装置用于新风预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由不燃性吸湿材料或带吸湿性涂层的材料制成芯材的转轮式热回收器因其存在较大的接触热阻,而且热回收具有周期性,不能及时将热量传递到另一侧,从而热交换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热交换影响的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壳(11)、设置在箱壳(11)内前侧的前机壳(3)、设置在箱壳(11)内后侧的后机壳(4)和设置在箱壳(11)内中间位置处的热管转轮组件,所述前机壳(3)上设置有新风进口通道(14)和排风出口通道(15),所述后机壳(4)上设置有与新风进口通道(14)相对设置的新风出口通道(17)和与排风出口通道(15)相对设置的排风进口通道(16),所述箱壳(1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与新风进口通道(14)相对设置的新风进口(1)和与排风出口通道(15)相对设置的排风出口(2),所述箱壳(1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与新风出口通道(17)相对设置的新风出口(9)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壳(11)、设置在箱壳(11)内前侧的前机壳(3)、设置在箱壳(11)内后侧的后机壳(4)和设置在箱壳(11)内中间位置处的热管转轮组件,所述前机壳(3)上设置有新风进口通道(14)和排风出口通道(15),所述后机壳(4)上设置有与新风进口通道(14)相对设置的新风出口通道(17)和与排风出口通道(15)相对设置的排风进口通道(16),所述箱壳(1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与新风进口通道(14)相对设置的新风进口(1)和与排风出口通道(15)相对设置的排风出口(2),所述箱壳(1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与新风出口通道(17)相对设置的新风出口(9)和与排风进口通道(16)相对设置的排风进口(10),所述箱壳(11)内新风进口通道(14)和新风出口通道(17)所在区域为新风区,所述箱壳(11)内排风进口通道(16)和排风出口通道(15)所在区域为排风区;所述热管转轮组件包括转轮(5)、环形热管(13)和用于为转轮转动提供动力的驱动电机(7),所述转轮(5)包括环形的轮壳(5-1)和以轮壳(5-1)的几何中心向四周发散均匀布设在轮壳(5-1)内的多块翅片(5-2),多块所述翅片(5-2)将轮壳(5-1)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翅片空气通道(5-3),每个所述翅片空气通道(5-3)均由两片相邻的翅片(5-2)和夹在两片相邻的翅片(5-2)之间的一段轮壳(5-1)围成,所述翅片空气通道(5-3)在新风区连通新风进口通道(14)与新风出口通道(17)和清洗通道(18),所述翅片空气通道(5-3)在排风区连通排风出口通道(15)与排风进口通道(16),所述环形热管(13)在轮壳(5-1)内沿转轮(5)的轴向呈多层布设,每层环形热管(13)均包括多根呈同心圆布设的环形热管(13),每根环形热管(13)均穿插在翅片(5-2)上;所述环形热管(1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热管除湿材料层(13-5),所述翅片(5-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翅片除湿材料层(5-4),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跨接在轮壳(5-1)上的传动带(6)。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壳(3)上设置有前机壳圆形孔,所述前机壳圆形孔内设置有用于将前机壳圆形孔分隔为两个180°扇形通道的前分区隔板(8),位于前分区隔板(8)上侧的180°扇形通道为新风进口通道(14),位于前分区隔板(8)下侧的180°扇形通道为排风出口通道(15)。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分区隔板(8)的厚度大于等于任意相邻两块翅片(5-2)之间的最大距离。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机壳(4)上还设置有清洗通道(18),所述清洗通道(18)与排风进口通道(16)相连通。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机壳(4)上设置有后机壳圆形孔,所述后机壳圆形孔内设置有用于将后机壳圆形孔分隔为两个180°扇形通道的第一后分区隔板(19),位于第一后分区隔板(19)上侧的180°扇形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将180°扇形通道分隔为165°扇形通道和15°扇形通道的第二后分区隔板(20),位于第一后分区隔板(19)下侧的180°扇形通道为排风进口通道(16),所述165°扇形通道为新风出口通道(17),所述15°扇形通道为清洗通道(18),所述第一后分区隔板(19)上设置有位于清洗通道(18)下方的连通孔(21),所述清洗通道(18)与排风进口通道(16)通过连通孔(21)相连通。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分区隔板(19)的厚度大于等于任意相邻两块翅片(5-2)之间的最大距离。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热管(13)包括管壳(13-1)和设置在管壳(13-1)上的封盖(13-2),所述管壳(13-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热管吸液芯(13-3),所述管壳(13-1)内腔为真空腔(13-4),所述真空腔(13-4)内填充有热管工质。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5-2)和轮壳(5-1)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所述管壳(13-1)采用紫铜材料制成,所述热管除湿材料层(13-5)采用浸渍涂覆法涂覆在管壳(13-1)的外表面上,所述翅片除湿材料层(5-4)采用浸渍涂覆法涂覆在翅片(5-2)的外表面上。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热管转轮组合式全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除湿材料层(13-5)采用浸渍涂覆法涂覆在管壳(13-1)的外表面上的具体过程为:步骤A1、将环形热管(13)浸入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内60s,对环形热管(13)的表面进行去油脱脂处理;步骤A2、将环形热管(13)从氢氧化钠溶液内捞出后,用蒸馏水和乙醇清洗环形热管(13)表面,再置于烘箱内烘干;步骤A3、采用水性复合胶将硅胶颗粒涂敷于环形热管(13)表面,烘干后浸渍到硅溶胶中1小时~5小时,之后取出烘干,重复3~8次;步骤A4、将环形热管(13)浸入质量分数为45%的氯化锂溶液中6小时~10小时,使氯化锂充分浸入到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柳余卓雷刘异刘利李江波刘浪姬长发纪海维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