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点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9475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取点定位装置,包括承载体、可移动机构、及标记组件;所述可移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承载体上设有一尖端;所述标记组件与所述尖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或所述承载体和可移动机构上,所述标记组件包括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标记体;其中,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各标记体之间位置可变、或者各标记体中的至少一个标记体可在被遮挡或外露间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取点定位装置,使得取点定位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点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定位装置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取点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在较多的领域中,需要对一些位置点进行空间位置追踪定位,例如在医疗领域中,需要对一些钻孔点、解剖位置点、特征检测点等位置点进行三维位置追踪定位,将检测出的定位位置数据化之后,可实现后续的自动化控制或数据处理等,所以通常需要通过空间定位装置来实现位置标定及检测定位。目前,实现三维位置点追踪定位的方式,通常是直接在需要定位的位置处设置标记件,但是,存在一些位置不便于进行直接的标记定位,例如是较为隐僻的位置,无法设置标记件或者标记件容易被遮挡无法检测到,因而需要改进空间标定装置来对这些位置来进行空间定位,而且,在不便于进行直接的标记定位的位置处进行取点定位时,由于一下可能找不到准确的点,因而在光学系统中会持续的进行读取,产生较多的无效信息,通常是会在主控端进行信息的筛选,显然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取点定位装置,使得取点定位更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取点定位装置,包括承载体、可移动机构、及标记组件;所述可移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承载体上设有一尖端;所述标记组件与所述尖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或所述承载体和可移动机构上,所述标记组件包括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标记体;其中,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各标记体之间位置可变、或者各标记体中的至少一个标记体可在被遮挡或外露间切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标记组件的第一标记体设置于所述可移动机构上,所述标记组件除第一标记体之外的剩余标记体固定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可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一标记体相对往复移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标记体的位置移动时始终外露;或者,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标记体可藏于所述承载体内或承载体上的遮挡物内、或者可露出于所述承载体或承载体上的遮挡物之外。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第一标记体设置在所述推杆上;所述承载体上设置有引导结构;所述推杆可在所述引导结构的引导下往复移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体呈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推杆通过所述开口伸入至所述承载体内,并可相对所述承载体伸缩移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机构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推杆上,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体;所述推杆可压缩或拉伸所述弹性部件,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可弹性复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体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推杆的设置有所述第一标记件的部位对应位于所述穿孔处,使得所述第一标记件在所述推杆的带动下可在所述穿孔中往复移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标记件的行程由所述穿孔的孔壁限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标记组件的全部标记体均固定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可移动机构可往复移动并可遮挡或外露所述标记组件的第一标记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各所述标记件均为反光标记件,可由双目光学系统检测识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取点定位装置可通过标记件被识别而检测出标记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标记件与尖端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定位尖端的部位,实现尖端部位的定位;通过在取点定位装置上设置可移动机构,通过可移动机构的移动来破坏标记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者通过可移动机构的移动来使得标记件被遮挡,从而被改变位置关系的标记件的相应的数据被弃用,或者被遮挡的标记件无法被识别出而弃用相应的数据,只有识别出所需识别的标记件且其位置关系与预设的相同才会选用相应的数据,因而该取点定位装置可实现主动式取点定位,远端可以获知何时需要进行取点,可以减少很多的无效信息,减少远端的操控麻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取点定位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取点定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取点定位装置的按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取点定位装置的复位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承载体,11-上壳,111-穿孔,12-下壳,13-引导结构,131-挡块,21-推杆,22-弹性部件,23-球盖,31-第一标记体,32-第二标记体,33-第三标记体,34-第四标记体,4-尖端,5-螺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参看图1-4,在一个实施例中,取点定位装置可以包括承载体1、可移动机构、及标记组件。取点定位装置所适用的场景例如有手术导航、骨科定位、3D测绘、3D扫描等,具体不限。可移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承载体1上,可移动机构可以与承载体1发生相对运动,较佳的来说,取点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可移动机构是不可脱离承载体1的,避免移动超限。承载体1上设有一尖端4,该尖端4是相对较为尖锐的部位,最终会被系统定位的部位点,其可以通过与标记组件的位置关系来定位,该尖端4可以不用需要被识别系统识别,因而其材质不限。尖端4可以与承载体1是一体的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分体连接的结构,可以通过螺接件连接起来。承载体1作为支架结构存在于取点定位装置中,是用来设置尖端4、可移动机构和标记组件的,其结构不限,可以根据标记组件及尖端4的分布来确定其具体的结构。标记组件与尖端4间隔地设置在承载体1或承载体1和可移动机构上。由于尖端4是需要可伸入到狭窄的位置处进行点选位置,然后通过与标记组件的相对关系来确定该尖端4的位置,实现定位,标记组件是需要被识别检测的,因而可以将标记组件设置地离尖端4较远,具体间隔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在此不做限制。标记组件可仅设置在承载体1上,或者可以分布设置在承载体1和可移动机构上。标记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标记体。图中包括四个标记体,分别是第一标记体31、第二标记体32、第三标记体33及第四标记体34,四个标记体与尖端的距离均不等。当然也可以仅是三个标记体,或者多于四个标记体,其中至少三个是不共线的。各个标记件与尖端4的间距关系是已知或可预先检测好的。由于标记组件是用来在定位的时候进行识别的物件,因而必然是与承载体1相区别开的部件。标记组件的具体材质及结构可视所识别它的系统而定,例如在识别系统为光学系统时,标记组件可以是反光标记组件。其中,可移动机构的移动可使得各标记体之间位置可变,换言之,通过可移动机构的移动可破坏标记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识别系统识别不出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可据此位置关系变化的信号来控制识别系统弃用或选用此时尖端4所定位的位置点,该信号可作为取点定位装置主动提供给识别系统的是否定位取点的信号。或者,可移动机构的移动可使得各标记体中的至少一个标记体可在被遮挡或外露间切换,当中一个标记体被遮挡时,识别系统不再能够检测出标记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可据此标记体空缺的信号来控制识别系统弃用或选用此时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点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可移动机构、及标记组件;所述可移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承载体上设有一尖端;所述标记组件与所述尖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或所述承载体和可移动机构上,包括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标记体;其中,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各标记体之间位置可变、或者各标记体中的至少一个标记体可在被遮挡或外露间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点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可移动机构、及标记组件;所述可移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承载体上设有一尖端;所述标记组件与所述尖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体或所述承载体和可移动机构上,包括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标记体;其中,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各标记体之间位置可变、或者各标记体中的至少一个标记体可在被遮挡或外露间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点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组件的第一标记体固定于所述可移动机构上,所述标记组件除第一标记体之外的剩余标记体固定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可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一标记体相对往复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点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标记体的位置移动时始终外露;或者,所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标记体可藏于所述承载体内或承载体上的遮挡物内、或者可露出于所述承载体或承载体上的遮挡物之外。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点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第一标记体设置在所述推杆上;所述承载体上设置有引导结构;所述推杆可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白张元智侯尧兰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逸动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