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服装制图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在服装袖窿和袖子制图过程中,经常使用传统的经验法制图,不能解决袖窿和袖子的科学匹配,不能把缝缩量有效的控制和分配,也不能将袖子的宽窄与外体角度和袖山深度严密的联系起来进行设计,从而导致袖窿和袖子配合不当,上袖子袖山时缝缩量缝合不准确,造型不美观。此外,现有的经验法制图在袖山曲度设计时没有根据,曲度数据过于单一化,跟不上款式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该方法解决了缝缩量的分配问题,可以变化和适应绘制多种结构的袖子,有效的将外体角度、袖山深度、袖肥、袖山曲度、袖山斜线、袖窿结构和形态、胸围尺寸、大小袖变化等元素统一起来进行设计袖子和袖窿,提高了服装制图效率和款式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该方法包含: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和袖子部分制图方法。其中,所述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包含:(S100)依据服装衣片上的胸围线,先绘制袖窿底部宽度,该袖窿底部宽度=胸围的1/10+(3.5~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和袖子部分制图方法;其中,所述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包含:(S100)依据服装衣片上的胸围线,先绘制袖窿底部宽度,该袖窿底部宽度=胸围的1/10+(3.5~5.5)厘米,或袖窿底部宽度=(0.88~0.98)*半胸围/3.14‑0.5,在基线上以b点为中心,袖窿底部宽度为长度,确定两端点c2和a2;(S200)从步骤(S100)中的两端点c2和a2分别引出两条垂直线段,并在两条线段上分别截取一定长度的线段产生袖窿基础线段c2c1和a2a1,分别作为后袖窿深度和前袖窿深度;袖窿基础线段c2c1=胸围的1/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装袖窿和袖子的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和袖子部分制图方法;其中,所述袖窿部分制图方法包含:(S100)依据服装衣片上的胸围线,先绘制袖窿底部宽度,该袖窿底部宽度=胸围的1/10+(3.5~5.5)厘米,或袖窿底部宽度=(0.88~0.98)*半胸围/3.14-0.5,在基线上以b点为中心,袖窿底部宽度为长度,确定两端点c2和a2;(S200)从步骤(S100)中的两端点c2和a2分别引出两条垂直线段,并在两条线段上分别截取一定长度的线段产生袖窿基础线段c2c1和a2a1,分别作为后袖窿深度和前袖窿深度;袖窿基础线段c2c1=胸围的1/10+(9.5~10.5)厘米,袖窿基础线段a2a1=胸围的1/10+(8.5~9.5)厘米;或袖窿基础线段c2c1=胸围袖窿比率*半胸围*1/4+半径+修正系数+后肩高度,袖窿基础线段a2a1=胸围袖窿比率*半胸围*1/4+半径+修正系数,其中,半径=胸围袖窿比率*半胸围/(2*π),胸围袖窿比率为0.88~0.98,修正系数为0.5~0.1;(S300)在步骤(S200)中的袖窿基础线段a2a1和c2c1上分别以a1和c1为端点作垂直线段a1a和c1c,依据不同的服装选取冲肩量,垂直线段a1a为前冲肩量,垂直线段c1c为后冲肩量;(S400)在袖窿基础线段a2a1上以a2作为端点在其1/3处设切点a3,在袖窿基础线段c2c1上以c2作为端点在其1/2处设切点c3,前腋窝量=1/3*ba2,后腋窝量=1/2*bc2+0.3,分别以a2和c2点为端点,以前腋窝量和后腋窝量为长度,确定前腋窝量和后腋窝量的另一端点a4和c4,a2a4与a2c2呈45°角,c2c4与c2a2呈45°角;(S500)依据确定好的各个点,依次连接点a、a3、a4、b、c4、c3、c形成一条完整的弧线,该袖窿弧线的长度为:胸围袖窿比率*半胸围,构成整体袖窿形状;所述袖子部分制图方法,分为一片袖和两片袖制图,均包含:(S1)依据绘制好的袖窿作为袖子制图的基础,以b点为袖肥宽度的中心点,以b点作基线的垂直线段,该垂直线段为袖山深度线段bd,不同外体角度具有其相应的袖山深度线段,外体角度为15°~45°,袖山深度线段bd=袖窿周长的1/2*(0.3~0.7)±调节数,该调节数为0~1.4;(S2)以袖山深度线段bd的顶点d向两侧绘制袖山斜线,两侧绘制袖山斜线分别与基线相交e和f点,斜线de为前袖山斜线,斜线df为前袖山斜线,前袖山斜线的长度=后袖山斜线的长度=(1/2*袖窿周长)+0.4厘米;(S3)从b点向两侧绘制袖肥,以be段为前袖肥,以bf段为后袖肥,前袖肥be=后袖肥bf,根据三角函数关系计算;(S4)确定四个曲度距离袖山斜线的距离,其中,前袖山斜线上靠近顶点d的曲度为曲度一,前袖山斜线上靠近e点的曲度为曲度三,后袖山斜线上靠近顶点d的曲度为曲度二,后袖山斜线上靠近f点的曲度为曲度四,曲度一与曲度二相等且处于袖山斜线上方,曲度三等于曲度一减去0.5,曲度四等于曲度3的1/2,曲度三和曲度四处于袖山斜线下方,曲度一与前袖山斜线的距离a’=曲度二与后袖山斜线的距离b’,曲度一与前袖山斜线的距离a’-0.5=曲度三与前袖山斜线的距离c’,曲度三与前袖山斜线的距离c’的1/2=曲度四与后袖山斜线的距离d’;(S5)在袖山斜线上绘制点k、g、m、n,点k、m均为前袖山斜线de上距两端点1/4处的点,点1是前袖山斜线de上在其中点向下1.0厘米处的点,点g为后袖山斜线df上距d点1/3处的点,点i是后袖山斜线df上距f点1/3处的点,点n为if线段的中点,并以点k、g、m、n为起点,分别以曲度一、曲度二、曲度三和曲度四与袖山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