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12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齿轮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及其方法,该结构包括泵体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处形成困油区,困油区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困油区包括第一困油区和第二困油区,第一困油区与第二困油区之间联通。传统卸荷槽为保证齿轮泵吸排油区域始终被隔开,在位置选择上有很大局限性,而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困油区域的两部分均直接联通至吸油区域,故其可根据困油区域特性更方便地优化卸荷槽位置,以更好地消除困油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
本技术属于齿轮泵
,具体涉及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
技术介绍
齿轮泵是工业当中常见的一种液压泵,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抗污染能力强,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其流量脉动以及困油问题严重,对其正常工作有很大影响,造成严重噪声。为减小困油现象的危害,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在齿轮啮合部分的侧面端盖上开卸荷槽,但是目前由于卸荷槽结构原因,使得卸荷槽位置无法处于解决困油现象最佳区域,导致困油区域的吸排油油路不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齿轮的齿侧间隙小,将困油区域一分为二,一部分体积变大而另一部分体积变小,两者之间油液联通不畅,而这一问题是目前卸荷槽无法完善解决的;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卸荷槽通常是将困油高压区排至齿轮泵排油区,困油低压区排至齿轮泵吸油区。上述原因,使得齿轮泵的困油影响不能完善消除,仍存在很大问题,影响齿轮泵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该结构将两部分困油区域联通,避免了由于齿侧间隙过小,使得困油区域的两个部分联通不畅而导致困油现象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包括泵体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处形成困油区,困油区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困油区包括第一困油区和第二困油区,第一困油区与第二困油区之间联通。泵体的侧面端盖上设有卸荷槽,困油区通过卸荷槽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所述卸荷槽包括第一卸荷槽和第二卸荷槽,所述第一困油区通过第一卸荷槽与第二困油区联通,吸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与第一困油区或第二困油区联通。所述吸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与第二困油区联通,第二困油区处于压油状态。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方法,将齿轮泵中两部分困油区联通,并将其与齿轮泵吸油区联通。在泵体的侧面端盖上设置卸荷槽,通过卸荷槽实现两部分困油区联通及其与齿轮泵吸油区的联通,且卸荷槽位置保证齿轮泵吸油区与排油区之间不联通。所述卸荷槽包括第一卸荷槽和第二卸荷槽,两部分困油区之间通过第一卸荷槽联通,两部分困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与齿轮泵吸油区的联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传统卸荷槽为保证齿轮泵吸排油区域始终被隔开,在位置选择上有很大局限性,而该技术将困油区域的两部分直接联通至吸油区域,故其可根据困油区域特性更方便地优化卸荷槽位置,以更好地消除困油影响。困油区域之间以及其与吸油区直接联通,使得油路更畅通,可避免由于困油区域吸排油不畅而造成闭死容积中压力过高或真空现象。困油区域两部分直接联通,不会由于齿侧间隙过小,使得困油区域的两个部分联通不畅,而导致困油现象无法完善消除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卸荷槽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困油区变化过程示意图;其中:1为主动齿轮,2为第一困油区,3为第一卸荷槽,4为第二卸荷槽,5为从动齿轮,6为第二困油区,7为侧面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包括泵体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主动齿轮1和从动齿轮5,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处形成困油区,困油区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困油区包括第一困油区2和第二困油区6,第一困油区2与第二困油区6之间联通。如图2所示,第一困油区2与第二困油区6之间以及其与吸油区之间,可通过侧面端盖7上设置不同结构的卸荷槽实现,卸荷槽的具体位置选择可根据齿轮泵困油区域特性以及其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卸荷槽具体包括第一卸荷槽3和第二卸荷槽4,第一困油区2通过第一卸荷槽3与第二困油区6联通,吸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4与第一困油区2或第二困油区6联通。优选,吸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4与第二困油区6联通,第二困油区6位于(靠近)压油区处。如图3(a~c)所示,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齿轮的齿侧间隙小,将困油区域一分为二,一部分体积逐渐变大而另一部分体积逐渐变小,通过卸荷槽可以保证两部分困油区域始终联通,并且在运转过程中吸油区域和排油区域不会联通,从而消除困油现象。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方法,将齿轮泵中两部分困油区(第一困油区与第二困油区)联通,并将其与齿轮泵吸油区联通,从而解决以往困油区域联通不畅以及卸荷槽位置不佳的问题。可以通过在泵体的侧面端盖上设置卸荷槽的方法,实现两部分困油区联通及其与齿轮泵吸油区的联通。卸荷槽的位置需保证齿轮泵吸油区与排油区永不联通。具体的:卸荷槽包括第一卸荷槽和第二卸荷槽,两部分困油区之间通过第一卸荷槽联通,两部分困油区通过第二卸荷槽与齿轮泵吸油区的联通。上面仅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各种变化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主动齿轮(1)和从动齿轮(5),所述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处形成困油区,困油区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困油区包括第一困油区(2)和第二困油区(6),第一困油区(2)与第二困油区(6)之间联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主动齿轮(1)和从动齿轮(5),所述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主动齿轮(1)与从动齿轮(5)啮合处形成困油区,困油区与泵体的吸油区联通,困油区包括第一困油区(2)和第二困油区(6),第一困油区(2)与第二困油区(6)之间联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泵体的侧面端盖(7)上设有卸荷槽,困油区通过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高成刘宝玉张东旭范宏权吕学明王淼杜威李纬良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