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rous lithium ion battery separator with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six fluoropropene, (methyl) acrylate monomers and eight vinyl eight siloxane crosslinking agents and pore forming auxiliaries, which are mixed evenly in suitable solvents and form porous polymer membrane with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structure via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polyvinylidene gel polymer membrane reaches 1 * 10 at 25 degrees centigra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应用本专利技术为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申请日为2016年6月15日、申请号为2016104274071专利技术申请的分案申请,属于产品以及应用技术部分。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隔膜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指其中的锂离子(Li+)嵌入和脱逸正负极材料的一种可充放电的高性能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没有记忆效应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及大型储能设备中。锂离子电池隔膜(简称“隔膜”)作为成本仅次于正负极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池中起着隔离正负极和作为电解质载体促进离子传导的重要作用。隔膜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对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安全性等性能都有重要影响。根据隔膜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微孔聚烯烃膜、非织造布、聚合物/无机复合物材料和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目前商品化的微孔聚烯烃膜主要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以及PP/PE复合膜。微孔聚烯烃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干法和湿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为,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在引发剂、烯烃交联剂、致孔剂存在下,制备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为,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在引发剂、烯烃交联剂、致孔剂存在下,制备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与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1~2∶1;烯烃交联剂的添加量为丙烯酸酯类单体质量的10%~20%;致孔剂的添加量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总质量的4%~20%;引发剂的添加量为丙烯酸酯类单体、烯烃交联剂总质量的1%~5%;混合溶液的固含量为15%~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室温下,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引发剂、烯烃交联剂、致孔剂加入溶剂中,搅拌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刮涂在平板上,聚合反应后经过后处理,得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隔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为去离子水浸泡处理以及烘干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多孔性锂离子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交联剂为多乙烯基分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祖,胡健康,何金林,倪沛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