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距孔流量测量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测量
,特别涉及一种对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具有微距小孔的零件进行每个小孔的流量进行测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图1为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微距孔零件的立体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a为图1的微距孔零件的主视结构图,图2b为图2a的仰视结构图;图2c为图2b的H-H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d为图2b的J-J剖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2d所示,该微距孔零件1包括柱状体11和片状安装部12,所述柱状体11的外径仅为6mm,内腔设置有导油盲孔111,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导油盲孔111连通的第一喷油孔112、第二喷油孔113和第三喷油孔114,所述第一喷油孔112和所述第二喷油孔113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111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三喷油孔114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111的轴线相交但不垂直,所述第一喷油孔112的轴线、所述第三喷油孔114的轴线和所述导油盲孔11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喷油孔112、所述第二喷油孔113和所述第三喷油孔114这三个孔位于所述柱状体11的外圆直径6mm的下圆弧面上。三个孔之间轴向距离最小2mm,最大6mm,径向距离最小0.8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距孔流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通过提供一个装置来对微距孔零件的喷油孔的单孔流量进行测量,所述微距孔零件包括柱状体和片状安装部,所述柱状体的外径为6mm,内腔设置有导油盲孔,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导油盲孔连通的第一喷油孔、第二喷油孔和第三喷油孔,所述第一喷油孔和所述第二喷油孔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三喷油孔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非垂直,所述第一喷油孔的轴线、所述第三喷油孔的轴线和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装置包括定位座、本体块、定位块、支板、压板,所述定位座的顶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柱状体贴合支撑的通槽,所述通槽设置有分别对应第一喷油孔、第二喷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距孔流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通过提供一个装置来对微距孔零件的喷油孔的单孔流量进行测量,所述微距孔零件包括柱状体和片状安装部,所述柱状体的外径为6mm,内腔设置有导油盲孔,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导油盲孔连通的第一喷油孔、第二喷油孔和第三喷油孔,所述第一喷油孔和所述第二喷油孔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三喷油孔的轴线与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非垂直,所述第一喷油孔的轴线、所述第三喷油孔的轴线和所述导油盲孔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装置包括定位座、本体块、定位块、支板、压板,所述定位座的顶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柱状体贴合支撑的通槽,所述通槽设置有分别对应第一喷油孔、第二喷油孔和第三喷油孔的第一引流孔、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所述第一引流孔的轴线和所述第三引流孔的轴线设置在所述通槽的对称平面上。所述本体块包括水平设置的主导流孔,所述主导流孔的小头端用于连接所述柱状体,大头端用于与流量检测设备相连,所述本体块在所述主导流孔的小头端一侧的端面设置有一个水平台阶面以及两个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两个所述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分别位于所述主导流孔的正上方和水平侧,两个所述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的轴线与所述主导流孔的轴线分别形成的平面相互垂直,所述本体块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压板连接的第一本体连接部以及用于与所述支板连接的第二本体连接部。所述定位块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定位座提供垂直方向导向定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侧壁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喷油孔的液流留出的斜槽。所述支板设置有同轴的支板观察腔和支板施力螺纹孔。所述压板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片状安装部的U型部和用于自身定位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有连接槽和连接孔。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将所述定位块安装在所述本体块上,使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主导流孔正下方,且所述定位槽的对称轴线、所述主导流孔的轴线以及所述主导流孔的正上方的所述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先通过第一垫片上与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相对应的两孔将所述第一垫片安装到所述本体块上,再将所述柱状体穿过所述第一垫片的让开孔插入所述主导流孔的小头端,片状安装部上的定位孔与所述主导流孔的正上方的本体导流垫片定位销孔配合对所述微距孔零件进行定位,在定位完成后,通过所述压板对所述微距孔零件进行压紧,所述压板夹持到位后,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本体块固定连接。步骤B,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雅琼,贺冶,申思思,张菊绒,陈艳芳,冯健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