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腔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32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腔支架,包括:可径向压缩的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为两端开口、中间密封的管状结构;套设于所述内层支架上的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内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设置。上述管腔支架,由于外层支架上设置有通孔,在装入输送系统后,生理盐水可以随着通孔流入外层支架与内层支架围成的空腔内以将空腔内的空气全部赶出,防止管腔支架植入体内后出现气栓的风险。

Lumen sten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lumen bracket, which comprises a radially compressible inner bracket, the inner bracket is a tubular structure with opening at both ends and middle sealing; an outer bracket is set on the inner bracket, the outer bracket covers at least part of the inner bracket, one end of the outer bracket is sealed with the inner bracket, and a number of outer brackets are arranged on the outer bracket. A through hole is arranged near the connection of the outer support and the inner support. Because the outer stent is equipped with through holes, saline can flow into the cavity surrounded by the outer stent and the inner stent with the through holes after being loaded into the conveying system to drive out all the air in the cavity, so a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air embolism after the stent is implanted into th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腔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腔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腔内技术的开展,血管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多。以前主动脉部位的夹层和动脉瘤只能通过传统外科技术或者杂交技术进行治疗,现已可通过释放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方法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治疗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目前,为了在隔绝破口的同时不影响重要分支血管的血液供应,通常在主动脉覆膜支架和主动脉内壁之间释放一个或多个“烟囱”支架,用来形成重要分支血管的血流通道,这样就能保证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动脉夹层破口或者隔绝主动脉瘤腔的同时又能不遮盖重要分支血管。目前一种常用的“烟囱支架”是采用单层支架,但是单层支架与主动脉支架之间往往会因为贴合不好产生间隙而发生内漏。为了解决内漏问题,现有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多层支架,即在单层支架上套接上一个外层支架,外层支架形成类似“裙子”结构。但是,现有的多层支架,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气栓风险,对手术过程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该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管腔支架,包括:可径向压缩的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为两端开口、中间密封的管状结构;套设于所述内层支架上的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内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所述通孔到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外层支架在所述内层支架上的投影长度的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1~0.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之间还设置有内衬丝,所述内衬丝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围成的腔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远离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一端设置有弯曲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呈直杆状或螺旋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在所述内层支架上的投影长度不大于所述外层支架在所述内层支架上的投影长度的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在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所述内层支架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不大于所述外层支架在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所述内层支架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夹角的1/3~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的丝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丝与所述通孔错开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支架包括裸支架,所述内衬丝与所述裸支架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支架包括外层覆膜及设置于所述外层覆膜上的径向支撑结构,所述外层覆膜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支架包括锥管段及与所述锥管段连接的直管段,所述锥管段远离所述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锥管段。上述管腔支架,由于外层支架上设置有通孔,在装入输送系统后,生理盐水可以随着通孔流入外层支架与内层支架围成的空腔内以将空腔内的空气全部赶出,防止管腔支架植入体内后出现气栓的风险。此外,在植入后,血液可以通过通孔流出,从而缓解血流压力,减少血流对外层支架的持续冲击,降低移位的风险,植入一段时间后,血流压力会相对平缓,在通孔处可以形成血栓,进而将通孔封堵,血液进入外层支架与内层支架围成的空腔后可以起到密封填充的效果,切断形成I型内漏的通道或开口。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管腔支架装载到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裸支架和径向支撑结构没有示出);图3为图1所示的管腔支架在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裸支架和径向支撑结构没有示出);图4为图1所示的管腔支架在与主体支架配合植入血管的结构示意图(裸支架和径向支撑结构没有示出);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裸支架和径向支撑结构没有示出);图6为图5所示的内衬丝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内衬丝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所示的外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径向支撑结构没有示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管腔支架10包括内层支架100及外层支架200,外层支架200套设于内层支架100上,外层支架200至少覆盖部分内层支架100,外层支架200的一端与内层支架100密封连接。具体而言,内层支架100具有径向压缩能力,可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压缩并在外力撤销后自膨胀或通过机械膨胀(例如球囊扩张膨胀)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保持初始形状,由此植入管腔后可通过其径向支撑力紧贴管腔壁而固定于管腔内。内层支架100为两端开口、中间封闭的管腔结构。具体的,内层支架100包括设于整个管体上的裸支架110及覆盖在裸支架110上的内层覆膜120。裸支架110可采用记忆合金材料(例如镍钛合金),使其具有自膨胀能力。该裸支架110可以是沿轴向排布的多圈波形环状物,也可以是由金属丝编织形成的网状结构,也可以是通过金属管切割形成的切割网状结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裸支架110,此处不再赘述。内层覆膜120可以是PET膜或PTFE膜,可通过缝合或热熔方式覆盖裸支架1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层覆膜110的近端形成花瓣形结构,有利于血液从近端通过,内层覆膜120的远端为平齐结构。请继续参阅图1,内层支架100包括依次连接的近端部101、连接部102及远端部103,其中近端部101的横截面积小于远端部103的横截面积。连接部102靠近近端部101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连接部102靠近远端部103的一端的横截面积,且连接部102靠近近端部101的一端与连接部102靠近远端部103的一端的连线与轴向形成0~30°的夹角。进一步的,连接部102靠近近端部101的一端与连接部102靠近远端部103的一端的连线与轴向形成15°~25°的夹角。上述结构使得内层支架100形成锥形结构,可以增大远端部103的锚定力,同时可以抑制主动脉博动被传递到用于分支血管的支架的远端部103。应当知晓,近端部101、连接部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径向压缩的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为两端开口、中间密封的管状结构;套设于所述内层支架上的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内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径向压缩的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为两端开口、中间密封的管状结构;套设于所述内层支架上的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内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支架密封连接,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通孔到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外层支架在所述内层支架上的投影长度的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1~0.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之间还设置有内衬丝,所述内衬丝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围成的腔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丝远离所述外层支架与所述内层支架的连接处的一端设置有弯曲段。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丝呈直杆状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本好方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先健畅通医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