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08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2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中心关节座,所述中心关节座包括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第一底座和两个L型连接板,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之间形成转动槽;所述第二连接座包括第二底座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的一侧同轴设置有腰形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L型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之间通过拉簧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套设有拉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完成婴儿床底架的折叠和展开,且能够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A Joint Structure of Folding Baby Be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joint structure of a folding crib, whose technical scheme essentials include a central joint seat,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connecting seat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seat.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sea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seat are provided with two mounting holes. The first connecting seat comprises a first base and two L-shaped connecting plates, and the shape between the two L-shaped connecting plates. The second connecting seat comprises a second base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one side of the two L-shaped connecting plates is coaxially provided with waist-shaped holes, the two sides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positioning groove and a second positioning groove, and a second rotating memb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L-shaped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first rotating member passes through a pull spring between the first rotating member and the second rotating memb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quickly complete the folding and unfolding of the baby bed chassis, and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床的折叠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
技术介绍
婴儿床是指给婴幼儿使用的床,可折叠便携式婴儿床是婴儿床中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其采用机械结构将其折叠,折叠后成为紧凑的婴儿用品旅行包装袋。现有的折叠式婴儿床的底架是通过四根钢管支撑,四根钢管呈矩形对角线分布且其一端均连接在关节结构上,通过关节结构的转动能够快速完成四根钢管的折叠和展开,因此便能够实现对婴儿床底架的折叠和展开。目前,公告号为CN2569658Y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折叠婴儿床关节机构,包括关节罩壳和钢管,钢管通过铆钉活络铆接在关节罩壳上,关节罩壳上对称开有一对弧形腰圆孔和一对垂直腰圆孔,两只摆杆的端部通过铆钉分别卡接在腰圆孔内,摆杆的下端连接有拉簧,摆杆的外侧有摆杆凸台,安置在关节罩壳上的握式按钮的两端与摆杆凸台卡接,握式按钮上安置有按钮复位凸台。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折叠婴儿床关节机构,其在折叠时,需用手握住握式按钮,握式按钮的两端推动摆杆凸台,使得摆杆在腰形孔内滑动,当摆杆的上端到达弧形腰圆孔里端时,钢管端部与摆杆上端脱离,即完成折叠。但是,摆杆在腰形孔内容易产生偏移,即在折叠或展开状态时摆杆容易产生松动,造成使用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完成婴儿床底架的折叠和展开,且能够提高使用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包括中心关节座,所述中心关节座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钢管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具有向上展开和向下折叠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座和两个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上的L型连接板,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之间形成转动槽;所述第二连接座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底座和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转动槽内;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部,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同轴设置有腰形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L型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分别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穿过所述腰形孔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内的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之间通过拉簧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套设有在第一位置时穿出所述转动槽的拉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婴儿床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两侧均安装有平行于地面的钢管,且四个钢管呈矩形对角线分布,以形成婴儿床底架的构造;而当不需要使用婴儿床时,向上拉动拉带并使得第二转动件脱离第一定位槽内,即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便会在重力以及拉簧的作用下绕着第一转动件向下转动,直至第二转动件嵌入第二定位槽内,从而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两侧的钢管便由原本平行于地面的状态转换成垂直于地面的状态,即完成婴儿床底架的折叠。当需要再次使用婴儿床时,只需从婴儿床底架的下端对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使得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绕着第一转动件向上转动,直至第二转动件嵌入第一定位槽内,即完成婴儿床底架的展开。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快速完成婴儿床底架的折叠和展开,且通过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能够提高婴儿床底架处于折叠或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底座面向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侧设置有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抵接于所述L型连接板的限位凸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绕第一转动件向上转动,而通过限位凸条能够使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在腰形孔对准第一定位槽时停止转动,从而能够确保第二转动件能够置于第一定位槽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凸条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限位凸条设置为两个以上能够增加限位凸条与L型连接板的接触面积,提高限位凸条与L型连接板抵接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让位槽,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让位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槽的设置能够隐藏拉簧,节省空间,同时避免拉簧暴露在外面而沾染太多的灰尘,影响拉簧的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让位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筋的设置能够增加让位槽底部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让位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底座连接的第二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强筋的设置能够加强第二连接板与第二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第二底座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能够承载的荷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开口倾斜向外,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腰形孔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向上展开的第一位置时第一定位槽与腰形孔重合,即能够使第二转动件完全嵌入第一定位槽内,进一步提高对第二转动件的限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开口竖直向上,且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底部对应所述腰形孔高于地面的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动件转动至第二定位槽底部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一低一高的情况,影响婴儿床底架的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定位槽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侧内壁设置有低端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槽底部的导向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面的设置使得第二定位槽的开口呈上宽下窄,当第二转动件转动至第二定位槽时能够沿导向面进入到第二定位槽内,即能够便于第二转动件滑入第二定位槽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绕着第一转动件向下转动,直至第二转动件嵌入第二定位槽内,此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两侧的钢管由原本平行于地面的状态转换成垂直于地面的状态,即可完成婴儿床底架的折叠;而通过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绕着第一转动件向上转动,直至第二转动件嵌入第一定位槽内,此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两侧的钢管则由原本垂直于地面的状态转换成平行于地面的状态,即可完成婴儿床底架的展开。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第一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第二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展示时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中心关节座;2、第一连接座;3、第二连接座;4、钢管;5、安装孔;6、第一底座;7、L型连接板;8、转动槽;9、第二底座;10、第二连接板;11、转动孔;12、连接孔;13、第一转动件;14、腰形孔;15、第一定位槽;16、第二定位槽;17、第二转动件;18、拉簧;19、拉带;20、栓体;21、栓帽;22、导向面;23、限位凸条;24、让位槽;25、第一加强筋;26、第二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如图1和2所示,包括设置在折叠婴儿床底架中心的中心关节座1,中心关节座1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包括中心关节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关节座(1)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钢管(4)的安装孔(5),且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具有向上展开和向下折叠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连接座(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座(6)和两个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6)上的L型连接板(7),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之间形成转动槽(8);所述第二连接座(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底座(9)和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9)上的第二连接板(10),所述第二连接板(10)设置在所述转动槽(8)内;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通过第一转动件(13)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中部,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13)的一侧同轴设置有腰形孔(14),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5)和第二定位槽(16),所述L型连接板(7)与第二连接板(10)之间设置有分别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穿过所述腰形孔(14)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5)和第二定位槽(16)内的第二转动件(17),所述第一转动件(13)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7)的之间通过拉簧(18)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件(17)上套设有在第一位置时穿出所述转动槽(8)的拉带(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婴儿床的关节结构,包括中心关节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关节座(1)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钢管(4)的安装孔(5),且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具有向上展开和向下折叠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连接座(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座(6)和两个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6)上的L型连接板(7),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之间形成转动槽(8);所述第二连接座(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底座(9)和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9)上的第二连接板(10),所述第二连接板(10)设置在所述转动槽(8)内;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通过第一转动件(13)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中部,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7)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13)的一侧同轴设置有腰形孔(14),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5)和第二定位槽(16),所述L型连接板(7)与第二连接板(10)之间设置有分别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穿过所述腰形孔(14)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5)和第二定位槽(16)内的第二转动件(17),所述第一转动件(13)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7)的之间通过拉簧(18)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件(17)上套设有在第一位置时穿出所述转动槽(8)的拉带(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祯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安宝贝妇幼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