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粘效维专利>正文

窗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058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窗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上、下梁分别由一可相互枢套的内外上、下框体所组成,内、外上框体间组设有供一可相互枢套具调整块的内、外杆体组设定位的穿绳固定座及拉绳固定座,一穿绳的两端穿绕所述调整块定位,内、外下框体套设于穿绳的下端内部,且于上、下梁的内、外上、下框体间穿设复数相互贴抵并受穿绳夹持定位的上、下帘片。(*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窗帘结构,其籍由上、下梁呈内、外上下框体相互枢套及上、下帘片相互枢贴的结构,可同步将内上框体、上帘片及内下框体往外上框体、下帘片及外下框体的一侧推合,可缩小窗帘的整体长度,减少包装材积,且便于装设尺寸不一的窗户,可增加载运量,且搬运方便,适用性较广。
技术介绍
公知的窗帘结构,其上梁及帘体大多直接加工成定型化的尺寸长度,故在搬运时较为不便且占空间,同时包装上亦较为耗时及浪费材积,不符合经济效益,即使上、下梁具有伸缩收合的作用,于帘片的加工上大多直接成型出一定的规格长度,并不具有伸缩的功能,故于包装及搬运上,仍然较为浪费材积及占空间,进而减少运量。本技术人有鉴于公知结构使用上的缺陷,乃思及改良创作的意念,遂以从事此项技艺多年的经验加以改良设计,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窗帘结构,其藉由上、下梁呈内、外上下框体相互枢套及上、下帘片相互枢贴的结构,可同步将内上框体、上帘片及内下框体往外上框体、下帘片及外下框体的一侧推合,缩小窗帘的整体长度,减少包装体积,且便于空间上的利用,可增加载运量及方便搬运。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窗帘结构,其内、外上、下框体与一内、外杆体及若干上、下帘片可缩小,在欲装设时可拉伸,因此广泛适用于不同大小的窗户,且不需任何工具再来裁切,适用性广且具有使用便利性。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窗帘结构,其上、下梁分别由一可相互枢套的内外上、下框体所组成,内、外上框体间组设有供一可相互枢套具调整块的内、外杆体组设定位的穿绳固定座及拉绳固定座,一穿绳的两端穿绕所述调整块定位,内、外下框体套设于穿绳的下端内部,且于上、下梁的内、外上、下框体间穿设复数相互贴抵并受穿绳夹持定位的上、下帘片。如上所述的窗帘结构,所述内上框体设呈ㄩ状,于一侧上端面对称设一挡片,另一侧的底周缘面相对贯设一横向长槽,且于端面一侧贯设一螺孔,挡片的下方组设一具弹性缺槽的拉绳固定座,且拉绳固定座的底面与内上框体的相对处分别贯设相通的一拉绳穿孔及二穿绳孔。如上所述的窗帘结构,所述外上框体设呈ㄩ状,且内围尺寸大于内上框体的外围尺寸,其上端面对称设一挡片,且于内部一侧设一具穿孔的蜗轮组,另一侧等距组设一具弹性缺槽的拉绳固定座及二具弹性缺槽的穿绳固定座,拉绳固定座的底面与外上框体的相对处分别贯设相通的一拉绳穿孔及二穿绳孔,穿绳固定座的底面与外上框体的相对处贯设有相通的穿绳孔,且上端两侧对称凹设一ㄈ形嵌槽与挡片相嵌合并与外上框体的内周缘面形成一ㄩ形空隙,且外上框体的端面一侧贯设一螺孔。如上所述的窗帘结构,所述内、外杆体可相互枢套伸缩,底端两侧向上设一具斜度相互抵触的夹脚,内杆体的一侧设一调整块,外杆体相对外上框体的拉绳固定座及穿绳固定座位置设三个供穿绳的两端穿设定位的调整块,该穿绳设呈ㄩ状,由上往下等距设有上、下夹部而构成复数供上、下帘片枢穿的细孔,上、下帘片的相对外侧端设一供拉绳穿设的透孔。如上所述的窗帘结构,所述内、外下框体分别套设于穿绳下端内部,且可相互枢套伸缩,内下框体的一侧设一拉绳穿孔,另一侧贯设一活动孔,外下框体的内侧面分别等距贯设一拉绳穿孔及二与定位套相配合的套孔。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本技术提出的窗帘结构,其上、下梁分别由一可相互枢套的内外上、下框体所组成,于内外上框体间组设有穿绳固定座及拉绳固定座供一可相互枢套具调整块的内、外杆体组设定位,该调整块分别供一穿绳的两端穿绕定位,内、外下框体套设于穿绳的下端内部,且于上、下梁的内、外上、下框体间穿设若干相互贴抵的上、下帘片受穿绳夹持定位;藉由上述结构,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不仅可缩小窗帘的整体长度,减少包装体积,方便搬运,增加载运量,且便于装设尺寸不一的窗户,适用性较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收合动作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内上框体11、挡片12、长槽13、螺孔14、拉绳固定座 141、弹性缺槽 15、拉绳穿孔16、穿绳孔10’、外上框体 11’、挡片 12’、蜗轮组121’、穿孔13’、拉绳固定座131’、弹性缺槽 14’、穿绳固定座141’、弹性缺槽142’、嵌槽 15’、拉绳穿孔 16’、穿绳孔17’、穿绳孔18’、预留空隙 19’、螺孔 20、内杆体 20’、外杆体21、21’、夹脚 22、22’、调整块221、221’、穿绳2211、2211’、上、下夹部2212、2212’、细孔30、30’、上、下帘片31、31’、透孔 32、32’、拉绳40、40’、内、外下框体 41、41’、拉绳穿孔 42、活动孔 42’、套孔 43’、定位套 A、螺丝具体实施方式兹配合图式列举一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构造内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能效益如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其包含一内、外上框体10、10’、一内、外杆体20、20’、若干上、下帘片30、30’及一内、外下框体40、40’,其中内上框体10设呈ㄩ状,于一侧上端面对称设一挡片11,另一侧的底周缘面相对贯设一横向长槽12,且于端面一侧贯设一螺孔13,挡片11的下方组设一具弹性缺槽141的拉绳固定座14,且拉绳固定座14的底面与内上框体10的相对处分别贯设相通的一拉绳穿孔15及二穿绳孔16,外上框体10’设呈ㄩ状,且内围尺寸大于内上框体10的外围尺寸,于上端面对称设一挡片11’,且于内部一侧设一具穿孔121’的蜗轮组12’,另一侧等距组设一具弹性缺槽131’的拉绳固定座13’及二具弹性缺槽141’的穿绳固定座14’,拉绳固定座13’的底面与外上框体10’的相对处分别贯设相通的一拉绳穿孔15’及二穿绳孔16’,穿绳固定座14’的底面与外上框体10’的相对处贯设二相通的穿绳孔17’,且上端两侧对称凹设一ㄈ形嵌槽142’与挡片11’相嵌合而与外上框体10’的内周缘面形成一ㄩ形预留空隙18’,且外上框体10’的端面一侧贯设一螺孔19’,内、外杆体20、20’可相互枢套伸缩,于底端两侧往上设一具适当斜度相互抵触的夹脚21、21’,如图3所示,于内杆体20的一侧设一调整块22,外杆体20’相对外上框体10’的拉绳固定座13’及穿绳固定座14’位置设三调整块22’,该调整块22、22’分别供一穿绳221、221’的两端穿设定位,该穿绳221、221’设呈ㄩ状,由上往下等距设有上、下夹部2211、2211’而形成若干细孔2212、2212’供上、下帘片30、30’枢穿,上、下帘片30、30’的相对外侧端设一透孔31、31’供一拉绳32、32’穿设,内、外下框体40、40’分别套设于穿绳221、221’下端内部,且可相互枢套伸缩,于内下框体40的一侧设一拉绳穿孔41,另一侧贯设一活动孔42,外下框体40’的内侧面分别等距贯设一拉绳穿孔41’及二套孔42’与一定位套43’相配合。其欲组合时,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请同时参考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先将内杆体20套挤入内上框体10的拉绳固定座14弹性缺槽141内,令穿绳221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粘效维
申请(专利权)人:粘效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