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储勤军专利>正文

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60056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0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包括一根经心尖进入心室且内端固定于主动脉口侧壁的一根主撑管,主撑管靠近室间隔肥厚肌块位置有操作窗口,主撑管内套装有带传动机构的旋切刀具,传动机构外端与驱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内端连接的旋切刀具含有旋切刀片且能够旋转,旋切刀具被刀具推送机构控制能够伸出操作窗口对肥厚肌块旋切和缩进于操作窗口内,在主撑管内安装有抽吸机构用于抽吸旋切刀具内被旋切的肌块组织,抽吸机构的外端与负压机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手术操作,缩短学习曲线,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该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Transapical septal myocardial circumcision system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pical septal myocardial circumcision system under off-pump technology, which comprises a main brace tube which enters the ventricle through the apex and fixes the inner end on the side wall of aortic orifice. The main brace tube is close to the hypertrophic muscle block of the ventricular septal and has an operating window. The main brace tube is equipped with a rotary cutting tool with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outer end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end-connected rotary cutting tool contains a rotary cutting blade and can rotate. The rotary cutting tool is controlled by the tool pushing mechanism, which can extend the operation window to rotate and retract the hypertrophic muscle block into the operation window. A suction mechanism is installed in the main support pipe to suck the muscle block tissue which is rotated inside the rotary cutting tool. The outer end of the suct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negative pressure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simplifies the operation, shortens the learning curve, reduces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dise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用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为非体外循环条件下经心尖室间隔对心肌肥厚肌块旋切的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每年约有167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极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后果。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仍在逐步增高,相关危险人群基数越来越大,全球超过70%的人口具有多项高危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都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巨大挑战。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脏左室或者右室肥厚并常累及室间隔为特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肌部室间隔非对称肥厚,肥厚肌块向左室腔凸出,多伴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导致左室流出道排血受阻,左室腔变小,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该病在全球发病率约为0.2%,在中国人群中约为0.16%,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我国肥厚性心肌病的患病率估测为80/10万,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是否狭窄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约70%患者存在静息或潜在流出道梗阻,可导致胸闷、胸痛、心悸、黑矇、晕厥等临床症状,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病起病隐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临床症状多在后期出现,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步加重,未经外科治疗,年死亡率为1.7%-4%,5年死亡率为15%,10年死亡率为25%,且多数为猝死。如何早期发现并早期彻底治疗已成为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HCM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而其中能被发现的患者在总人群中所占比例仍较小(10%)。肥厚型心肌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慎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心肌钙动力学异常,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脏对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反应性增强有关。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心室排血受阻,特别是当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更加突入左室腔,二尖瓣向前移位接近突出的室间隔,更加重了流出道梗阻,此时左室收缩压增高,左室流出道与左室腔出现压力阶差,动脉压力曲线呈现典型的双峰型,即在射血初期,血流通过梗阻轻的流出道,上升支迅速上升达顶峰,然后由于收缩期间流出道发生梗阻,心室射血的速率骤降甚至停止,波峰下降,在收缩晚期再次上升,是由于二尖瓣前瓣叶关闭,流出道梗阻缓解之故(图21)。因此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关键为解除流出道梗阻或缓解流出道道梗阻的程度。目前,保守治疗方式包括如下三种:1)改变心肌收缩力: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药物钙拮抗剂、镇静药物等;2):增加前负荷:前负荷降低时左室腔减小,梗阻加重,而增加前负荷后心室腔增加,梗阻可减轻如补充血容量,举腿,下蹲等;3):增加后负荷:后负荷增加,则左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腔增大,减轻梗阻。作为一种结构性心脏病,药物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总体欠佳,仅可部分缓解症状,减少流出道旁肥厚的心肌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如图22所示,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酒精,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减轻,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1995年Sigwart等人首先报道了此技术,因其临床操作简单,效果确切,目前在全球已较为广泛开展,但有研究显示其临床症状的缓解不够可靠,在北美9家心脏中心开展的迄今最大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在全部入选的874名患者中,术后早期死亡6例,起搏器安置率为8.9%,ICD安置率高达10.8%,在约2年的平均随访期内,12.8%的患者需要重新行此手术,2.5%的患者需要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目前,该术式更多的应用在不接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危患者,对于间隔支发育较差、终末期心衰及室间隔弥漫性肥厚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术式。所以,临床中掌握好手术适应症是保证此术式预后的关键,其临床治疗效果尚需更多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septalmyectomy,SM)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压差大于50mmHg且伴有症状的患者均应考虑手术疏通流出道,对于无症状但左室流出道压差大于50mmHg的患者是否应行外科手术目前仍存有争议。该术式已开展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可靠的治疗方式和室间隔减容的金标准。2011年美国ACC/AHA协会和2014年欧洲ESC学会均推荐室间隔切除术作为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的标准术式。SM与PTSMA是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减少流出道梗阻,后者通过无水酒精造成间隔支闭塞从而导致室间隔坏死纤维化最终达到减少室间隔肥厚的目的,其发挥作用一般至少需3个月时间,且间隔支位置直接影响肥厚心肌的消融效果。SM术后起搏器安置率、再次手术率及长期预后均较PTSMA术式表现更优,但需强调后者仍为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治疗手段。目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经主动脉室间隔切除术如图23所示。该术式最早由Morrow医生于1961年首次报道。该术式需在体外循环技术下进行,一般该术式可充分切除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心肌,一般可切除长3-4cm,宽1cm,厚1.5cm肌肉组织。近些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良,从而达到更多心肌切除及更彻底的左室流出道疏通。(2)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如图24所示:该术式1963年由美国医生Lillehei和Levy提出,该术式仍需在体外循环技术下进行,此径路可更好的暴露心室,从而切除室间隔远端部分心肌,尤其是乳头肌水平的肥厚心肌,而此部分心肌往往是Morrow手术无法切除的。对于儿童,主动脉环径较小,该径路比经主动脉切口更好的暴露心室,但需强调,在儿童中经主动脉切口行肥厚心肌切除有着更好的远期预后,所以在决定手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进行个体化选择。(3)经心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如图25所示:2010年该术式由Schaff医生首次提出,他们通过心尖部切口切除了心尖部肥大心肌从而扩大了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该术式仍需在体外循环技术下进行。对于室间隔中部及远端的肥厚心肌均可经此径路切除,另外,对于那些首次未能切除彻底的肥厚心肌也可经此路径再次获得满意的疏通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外科手术仍为最佳治疗手段,虽然目前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正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的优势被更多的心脏中心所接受,但其发挥作用延迟,远期预后不确切并且伴随有相对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所以目前该病的治疗金标准仍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该术式的治疗结局高度依赖施术者和整个外科团队经验。有研究显示该术式在全球总体的术后死亡率达4%-16%,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以及疏通不彻底的发生率均较高,但在个别中心其死亡率可保持在1%以下,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ACC/AHA指南中规定该术式只能有充分理解该疾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经心尖进入心室且内端固定于主动脉口侧壁的一根主撑管,主撑管靠近室间隔肥厚肌块位置有操作窗口,主撑管内套装有带传动机构的旋切刀具,传动机构外端与驱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内端连接的旋切刀具含有旋切刀片且能够旋转,旋切刀具被刀具推送机构控制能够伸出操作窗口对肥厚肌块旋切和缩进于操作窗口内,在主撑管内安装有抽吸机构用于抽吸旋切刀具内被旋切的肌块组织,抽吸机构的外端与负压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经心尖进入心室且内端固定于主动脉口侧壁的一根主撑管,主撑管靠近室间隔肥厚肌块位置有操作窗口,主撑管内套装有带传动机构的旋切刀具,传动机构外端与驱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内端连接的旋切刀具含有旋切刀片且能够旋转,旋切刀具被刀具推送机构控制能够伸出操作窗口对肥厚肌块旋切和缩进于操作窗口内,在主撑管内安装有抽吸机构用于抽吸旋切刀具内被旋切的肌块组织,抽吸机构的外端与负压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主动脉口内套装有滤网部件;所述滤网部件通过连杆或连管安装在主撑管内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刀具包括刀架和旋切刀片,旋切刀片为螺旋状,刃部为螺旋刃,螺旋中心为腔体,旋切刀片的一端或两端通过轴套安装在刀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软轴,软轴的内端与旋切刀片连接,软轴的外端与驱动机构输出转轴连接,软轴弯曲部位或设置导向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体外循环技术下经心尖室间隔心肌旋切系统,其特征在于,刀具推送机构是利用电动推杆驱动软轴伸缩运动进而带动旋切刀具从操作窗口伸出和缩进,在软轴上固定有平行且间隔的挡块及压力轴承,电动推杆的推杆末端固定的卡板套装在平行的两个挡块及压力轴承之间;或者,刀具推送机构是在主撑管内沿轴向固定一根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铰接有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两外端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在旋切刀具的刀架上,上连杆或下连杆连接有拉簧作为复位簧,下连杆连接有操控拉绳,操控拉绳的外端引出主撑杆,通过牵引拉绳来控制上连杆和下连杆的摆动程度,进而控制旋切刀具位于操作窗口内外的伸缩程度;或者刀具推送机构是在主撑管内设置固定销轴并铰接有上摆杆,位于固定销轴下侧的主撑管内壁两侧设置有沿轴向的滑槽,两侧滑槽内分别套装滑块,各滑块分别通过销轴铰接有下摆杆,所述上摆杆和下摆杆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在旋切刀具的刀架上,一侧或两侧滑块向下连接有牵引拉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勤军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储勤军刘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