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宏如专利>正文

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966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06:13
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包括一杯体与一杯盖装置,杯盖装置包含一上盖体、一活动座、一按压元件、一下盖体,以及设于杯盖装置的一泄压阀;使用者将按压元件第一次压下时,可以连动控制单元使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上移动,进而将软质气密环挤迫于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形成气密,使得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杯盖装置与杯体即无法分离,同时泄压阀关闭;再次将按压元件压下时,则连动控制单元使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进而使软质气密环解除对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以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同时开启泄压阀以释放杯体内的压力,杯盖装置可以和杯体分离。

An improved close structure of cup cover and cup body of insulating cup

An improved sealing structure of cup cover and cup body of insulating cup includes cup body and cup cover device. The cup cover device includes an upper cover body, a movable seat, a pressing element, a lower cover body and a pressure relief valve arranged in the cup cover device. When the user presses the pressing element dow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vable seat and the lower cover body can be moved upward together by a connecting control unit, and the soft gas can be further removed. The tight ring squeezes the inner edge of the movable seat and the cup body to form air tightness, which causes the vacuum effect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cup body. The cup cover device and the cup body can not be separated, and the relief valve closes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pressing element is pressed down again, the connecting control unit makes the movable seat and the lower cover move downward together, thereby releasing the squeezing of the soft gas tightness ring on the inner edge of the movable seat and the cup body, so as to relieve the inner edge of the cup body. Vacuum effect, while opening the pressure relief valve to release the pressure in the cup body, the cup cover device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p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于保温杯的杯体与杯盖的密合结构,甚至可以应用于其它密封容器。
技术介绍
保温杯为十分普遍被使用的盛水容器,特别是近来对于将金属容器加工成双层真空隔热结构的制造技术益趋成熟与发达,更使得个人使用的保温杯产品愈发精巧实用。但,目前的保温杯的杯体与杯盖的密合结构,均是以螺旋方式相互组合,因此,将杯盖密合于杯体时,必须将杯盖旋转多次;有时甚至会因为杯盖与杯体的螺纹没有完全吻合而无法顺利锁合或卡住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十分流行的密封容器也有前述相同的问题。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申请人所获准的中国台湾专利M450314号提供了一种更容易将杯盖密合于杯体的结构,使其适合于保温杯或密封容器等使用。该M450314号专利的特征,包括有一杯体与一杯盖装置,该杯盖装置的上方具有一按压元件,下方设置一结合有软质气密环的下盖体的活动座,杯盖装置的下方可以套置于杯体的开口内;使用者第一次将按压元件压下时,可以连动该活动座与下盖体往上移动,进而将软质气密环挤迫于活动座与杯体的开口内缘形成气密,使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让杯盖装置无法和杯体分离;再次将按压元件压下时,则可连动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使软质气密环解除对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从而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杯盖装置即可和杯体分离。但,由于保温杯内一般都盛装热水,致使杯体内的高温产生压力,该压力会使得软质气密环膨胀而对杯体内径施加强大作用力,致使在将杯盖装置从杯体卸下时十分费力,甚至无法顺利卸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在中国台湾专利M450314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得即使在杯体内盛装高温热水时,也可以很容易地将杯盖装置和杯体分离而卸下。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包括有一杯体与一杯盖装置,该杯盖装置的上方具有一按压元件,下方设置一结合有软质气密环的下盖体的活动座与泄压阀,杯盖装置的下方可以套置于杯体的开口内;使用者第一次将按压元件压下时,可以连动该活动座与下盖体往上移动,进而将软质气密环挤迫于活动座与杯体的开口内缘形成气密,使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让杯盖装置无法和杯体分离,同时让泄压阀关闭;再次将按压元件压下时,则可连动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使软质气密环解除对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同时开启泄压阀以释放杯体内的压力,从而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杯盖装置即可和杯体分离。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包含有一杯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形成一内缘;一杯盖装置,组合于该杯体的开口,该杯盖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一上盖体;一活动座,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下方,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活动座的上方设有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往上穿出该上盖体;一下盖体,组合于该活动座下方,该下盖体的周边设有一软质气密环;一按压元件,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上方并且连接该控制单元,该按压元件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按压元件第一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上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挤迫于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形成气密,进而使该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该按压元件第二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解除对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进而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该杯盖装置的下盖体设有至少一气孔,该气孔设有一泄压阀,当该按压元件被压下时推动该泄压阀使一阀门离开该气孔,进而使空气得以通过该气孔,当放开该按压元件时,则借由一回复弹簧使该泄压阀回复原位,进而使该阀门堵塞该气孔。本技术的泄压阀具有穿设于该气的一阀杆,该阀杆的一端设置该阀门,该阀杆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一头部,该回复弹簧的一端作用于该头部而借由弹力使该阀门堵住该气孔,当压下该按压元件时,该按压元件推动该头部而克服该回复弹簧的弹力,进而使该阀门脱离对该气孔的堵塞。本技术在上盖体的上方具有一凹部,该凹部的底面设有一第一洞孔,以及位于该第一洞孔相对两侧的二个第二洞孔,该控制单元包含有设在该活动座上面的一凸板,以及枢设于活动座的一第一活动杆与一第二活动杆,该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分别具有一第一凸轮与一第二凸轮,该凸板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一定位块与一定位槽,该凸板由下往上穿出该第一洞孔,该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分别由下往上穿出该第二洞孔,且该活动座上面与该上盖体的下面之间设置一弹簧,借由该弹簧作用于该活动座,使该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分别接触该凹部的底面,该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的上端分别与该按压元件的下面接触;该按压元件的下面活动地设有导引杆,该按压元件活动组合于该上盖体的凹部,且使该导引杆配合于该凸板的定位块与定位槽而形成该按压元件与该控制单元的连接。本技术的导引杆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弯曲端部,该凸板的定位块具有一朝向下端的定位凹部,以及分别位于该定位凹部的两侧的一斜边与一垂直边,且该斜边的下端低于该垂直边的下端,所述定位槽为对应该定位块的轮廓形状的槽道,该导引杆两侧的弯曲端部分别接触该定位块的轮廓边,以及配合于该定位槽内。本技术的按压元件的周缘下端设有数个扣勾,所述凹部的内径壁面则设有数个轴向延伸的扣槽,该按压元件组合于该凹部的同时,使该扣勾滑动配合于该扣槽,使该按压元件可以在该凹部内与该上盖体相对地上下移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中国台湾专利M450314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得即使在杯体内盛装高温热水时,也可以很容易地将杯盖装置和杯体分离而卸下。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要组件组合关系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与杯体组合结构的平面剖视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与杯体组合后的结构的平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组合于杯体后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其显示杯盖装置与杯体在非密合的状态;图5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组合于杯体后进一步将杯盖装置下压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组合于杯体后呈密合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可以应用于密封容器的实施例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杯盖装置11上盖体111凹部112A第一洞孔112B第二洞孔113扣槽12活动座121外螺纹12A控制单元122A第一凸耳122B第二凸耳123A第一活动杆123B第二活动杆124A第一凸轮124B第二凸轮125A第一压掣部125B第二压掣部126凸板1261定位块12611斜边12612定位凹部12613垂直边1262定位槽13按压元件131扣勾132导引杆1321弯曲端部14下盖体141内螺纹142软质气密环143A下气孔143B上气孔15弹簧16泄压阀161阀杆162头部163回复弹簧164阀门165垫片2杯体2A密封容器21内缘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应用于保温杯的实施例,包括有一杯盖装置1与一杯体2;其中,杯体2的开口内径形成有较为扩大的内缘21。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杯盖装置1的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上盖体11、一活动座12、一下盖体14与一按压元件13;其中,上盖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包括:一杯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形成一内缘;一杯盖装置,组合于该杯体的开口,该杯盖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一上盖体;一活动座,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下方,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活动座的上方设有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往上穿出该上盖体;一下盖体,组合于该活动座下方,该下盖体的周边设有一软质气密环;一按压元件,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上方并且连接该控制单元,该按压元件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按压元件第一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上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挤迫于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形成气密,进而使该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该按压元件第二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解除对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进而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其特征在于:该杯盖装置的下盖体设有至少一气孔,该气孔设有一泄压阀,当该按压元件被压下时推动该泄压阀使一阀门离开该气孔,进而使空气得以通过该气孔,当放开该按压元件时,则借由一回复弹簧使该泄压阀回复原位,进而使该阀门堵塞该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包括:一杯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形成一内缘;一杯盖装置,组合于该杯体的开口,该杯盖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一上盖体;一活动座,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下方,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活动座的上方设有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往上穿出该上盖体;一下盖体,组合于该活动座下方,该下盖体的周边设有一软质气密环;一按压元件,活动地组合于该上盖体上方并且连接该控制单元,该按压元件可以和该上盖体上下相对移动,该按压元件第一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上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挤迫于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形成气密,进而使该杯体内部产生真空效应,该按压元件第二次被压下时,经由该控制单元使该活动座与下盖体一起往下移动,使得该软质气密环解除对该活动座与杯体的内缘的挤迫,进而解除杯体内的真空效应,其特征在于:该杯盖装置的下盖体设有至少一气孔,该气孔设有一泄压阀,当该按压元件被压下时推动该泄压阀使一阀门离开该气孔,进而使空气得以通过该气孔,当放开该按压元件时,则借由一回复弹簧使该泄压阀回复原位,进而使该阀门堵塞该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保温杯的杯盖与杯体密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阀具有穿设于该气孔的一阀杆,该阀杆的一端设置该阀门,该阀杆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一头部,该回复弹簧的一端作用于该头部而借由弹力使该阀门堵住该气孔,当压下该按压元件时,该按压元件推动该头部而克服该回复弹簧的弹力,进而使该阀门脱离对该气孔的堵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保温杯的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如
申请(专利权)人:刘宏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