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性蛋白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5950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1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特异性蛋白质及其制备方法,且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将突变引入重链和/或轻链以增强重链(CH3结构域或Fc)与重链(CH3结构域或Fc)之间的异源二聚化形成率并增加靶向相同物质的重链(CH1结构域)与轻链之间的二聚化形成率,而制备得到的高纯度的异源二聚体双特异性蛋白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在多种领域,如癌症治疗、信号调节、诊断等中是有用的。

Bispecific proteins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bispecific proteins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o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urity heterodimers by introducing mutations into heavy and/or light chains to enhance the heterodimerization formation rate between heavy chains (CH3 domain or Fc) and heavy chains (CH3 domain or Fc) and increase the dimerization formation rate between heavy chains (CH1 domain) and light chains targeting the same substance. Bispecific proteins. The bispecific protei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useful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cancer treatment, signal regulation, diagnosis, et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特异性蛋白质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高异源二聚化率的双特异性蛋白质以及制备双特异性蛋白质的方法。
技术介绍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具有两个能够识别两种不同类型靶标抗原的抗体结合部位的抗体,是能够同时结合两种不同靶标抗原或其抗原结合片段的抗体的总称。该特征使得能够建立无法使用常规单克隆抗体的治疗策略。双特异性抗体很少天然存在,并且大部分是以人工构建以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靶标。双靶向能力可为这样的BsAb提供尚未由单特异性抗体(MsAbs)完成的新应用领域。当涉及到治疗目的时,在(1)将免疫细胞可靠地募集到靶细胞附近、(2)抑制或激活靶细胞中两个分开较远的信号传导通路以产生协同效应,以及(3)将治疗物质、药物、毒素等特异性和调节性递送至靶细胞的方面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已经开发了各种与BsAb相关的技术(45种不同的形式)。这些技术在结构基础上分为四类:第一、通过各种方法的重链异源双特异性,所述方法包括结构互补(也称为Knob-into-Hole或简单KiH)、静电转向效应和CH3结果域改组(称为SEEDbodyTM);第二,各种抗体片段形式诸如DiabodyTM(Diabody:二聚体抗体片段)、BiTETM(BiTE:Bi特异性T细胞招募者)和DARTTM(DART:双亲和重靶向双特异性抗体);第三、使用与完整抗体(诸如ModularAntibodyTM、ZybodyTM、dAbsTM(dAbs:单结构域抗体)和DVD-IGTM(DVD-Ig:双可变结构域免疫球蛋白))结合的一个或更多个功能结构域的技术;以及第四、开发采用全长IgG样方案(诸如DuobodyTM(Fab-Arm交换)、CrossMabTM、AzymetricTM和kIbodyTM)的技术。例如,Zymeworks的美国专利No.2013-892198A公开了在Fc结构域中具有突变的免疫球蛋白链的杂聚物结构,特别指出可以通过将涉及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修饰为带电荷的氨基酸以发挥电相互作用来构建杂聚物结构的抗体。构建双特异性抗体的常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存在不合需要的重链组合。当分别源自靶向不同表位的两种抗体的重链(A和B)彼此随机组合时,形成相同来源的两种组合(AA和BB)和不同来源的一种组合(AB或BA)。来自相同来源的重链之间的组合在构建双特异性抗体中充当不合需要的杂质,降低双特异性抗体的纯度并且需要去除所述组合的过程。因此,它们可能具有不利的效果(诸如引起抗体的分离和纯化困难、引起不希望的免疫应答或信号转导以引起副作用等)。因此,持续存在仅形成异源的重链之间的组合以使得能够在同源的重链之间没有组合或组合水平相当受限的需要。其次,虽然同源的轻链和重链彼此特异性结合,但发生的情况是,彼此结合的轻链和重链是异源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两种不同的表位。每个表位可以被相同来源的轻链和重链组合的抗体识别。通过来自异源的轻链和重链的组合产生的抗体可识别除所希望的两个表位之外的新表位,充当杂质使得难以分离和纯化目的抗体,并引起副作用。因此,双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需要正确的轻链和重链对的组合,而轻链和重链的非特异性组合不会发生或以不显著的水平发生。考虑到提供双特异性抗体的上述问题,构建双特异性抗体的要求总结如下。当用来自分别识别两种不同表位的两种不同抗体的轻链和重链构建双特异性抗体时,总共十种组合是可能的,如图1所示。其中,由虚线圆圈标记的组合满足以下要求:(1)源自不同抗体的重链彼此组合,和(2)源自相同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彼此偶联。其他九种组合不应该形成或应该以最低水平形成。WO2014142591是本专利技术人的在先专利申请,其介绍了“在疏水相互作用位点内引入电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制备方法”。在该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蛋白质或抗体,其具有在其疏水相互作用位点中引入的电相互作用,其中,电相互作用是通过带正电荷的物质和带负电荷的物质上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而得到的,所述物质是从在疏水相互作用位点选择的一对疏水氨基酸改变的。沿着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人进行的深入和彻底的研究结果发现可以在非疏水相互作用位点中使用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双特异性抗体,这在先前的专利申请中未被考虑并且即使通过偶联对之间的大小依赖性偶联和/或氨基酸改变(交换)也可以高产率构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号:10-2014-0019385A(2014年2月14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纯度的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二聚体,其包含抗体的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或包含CH3结构域的Fc区,其中突变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结构域,使得选自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之间形成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至少一个被下列突变的至少一个修饰:(1)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且另一个氨基酸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2)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氨基酸相互交换的突变;和(3)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大疏水性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小疏水性氨基酸取代的突变。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可以源自相同或不同类型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编码经修饰的CH3结构域或包含该经修饰的CH3结构域的经修饰的Fc区的核酸分子、携带该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和细胞中含有该重组载体的重组细胞。如本文所用,在表述“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一个氨基酸......和另一个氨基酸......”中,术语“一个氨基酸”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别表示在一个或更多个氨基酸对的每一对中的两个氨基酸的一个氨基酸和另一个氨基酸(下文中将应用相同的定义)。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用于靶向两种不同类型靶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含第一CH3结构域或包含第一CH3结构域的第一Fc区和第二CH3结构域或包含第二CH3结构域的第二Fc区,其中,突变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使得选自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之间形成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至少一个被下列突变的至少一个修饰:(1)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2)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氨基酸相互交换的突变;和(3)在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大疏水性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小疏水性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在步骤(1)中被带相反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氨基酸对可以是疏水相互作用下的氨基酸和/或非疏水相互作用下的氨基酸。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构成氨基酸对的两个氨基酸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不是疏水性氨基酸(即亲水性氨基酸)。通过步骤(1)的带相反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引入的静电相互作用可有助于改善Fc区之间异源二聚体的形成。如本文所用,术语“异源二聚体”是指融合体,其中的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彼此偶联并且旨在包括其中的靶向各自不同靶标的两种蛋白质彼此偶联的任何双特异性蛋白质(例如,双特异性抗体)等。步骤(2)中的氨基酸转换(交换)可以在形成Fc区或CH3域中的氨基酸-氨基酸键的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靶向两种不同靶标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第一CH3结构域或含所述第一CH3结构域的第一Fc区以及第二CH3结构域或含所述第二CH3结构域的第二Fc区,其中,突变所述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使得通过以下至少一种突变来修饰选自在所述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之间形成各自的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至少一对:(1)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两个氨基酸相互交换的突变(交换突变);(2)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其中所述氨基酸对中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中的至少一个是不疏水的(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突变);和(3)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大疏水性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小疏水性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大小突变),其中所述大氨基酸选自由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组成的组,而所述小氨基酸选自由丙氨酸、甘氨酸和缬氨酸组成的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19 KR 10-2016-00911571.用于靶向两种不同靶标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第一CH3结构域或含所述第一CH3结构域的第一Fc区以及第二CH3结构域或含所述第二CH3结构域的第二Fc区,其中,突变所述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使得通过以下至少一种突变来修饰选自在所述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之间形成各自的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至少一对:(1)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两个氨基酸相互交换的突变(交换突变);(2)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其中所述氨基酸对中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中的至少一个是不疏水的(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突变);和(3)在所述CH3结构域之间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大疏水性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小疏水性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大小突变),其中所述大氨基酸选自由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组成的组,而所述小氨基酸选自由丙氨酸、甘氨酸和缬氨酸组成的组。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域各自独立地源于选自由IgG1、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组成的组的免疫球蛋白。3.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形成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所述氨基酸对是选自根据IgG1来源的CH3结构域中的Eu编号在下表所列出的氨基酸编号1至40中的至少一对或者选自由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对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对:4.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突变是所述两个氨基酸具有如下构成的突变:至少一个氨基酸对选自由IgG1CH3结构域中的第364位丝氨酸和368位亮氨酸、第394位苏氨酸和第394位苏氨酸、357位谷氨酸和第370位赖氨酸、第357位谷氨酸和第349位酪氨酸、第366位苏氨酸和第407位酪氨酸,以及第394位苏氨酸和第397位缬氨酸组成的组(EU编号);或者在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对,一个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5.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或谷氨酸,且所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是赖氨酸或精氨酸。6.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突变包括基于IgG1(EU编号)的以下突变的至少一种,或IgG2、IgG3、IgG、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相应突变的至少一种: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68位亮氨酸;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94位苏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94位苏氨酸;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57位谷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57位谷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49位酪氨酸;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66位苏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407位酪氨酸;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94位苏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97位缬氨酸;和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49位酪氨酸并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57位谷氨酸。7.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或谷氨酸,且所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是赖氨酸或精氨酸。8.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交换突变是下列两个成对的氨基酸残基之间进行交换的取代:至少一个氨基酸对选自基于CH3结构域IgG1(EU编号)的第364位丝氨酸和第370位赖氨酸对、第405位苯丙氨酸和第409位赖氨酸对、第354位谷氨酰胺和第360位赖氨酸对、第357位丝氨酸和第349位酪氨酸对、第357位谷氨酸和第370位赖氨酸对、第360位赖氨酸和第349位酪氨酸对、第364位丝氨酸和第368位亮氨酸对、第368位亮氨酸和第409位赖氨酸对、第390位天冬酰胺和第400位丝氨酸对、第394位苏氨酸和第397位缬氨酸对、第398位亮氨酸和第392位赖氨酸对、第407位酪氨酸和第366位苏氨酸对,以及第411位苏氨酸和第370位赖氨酸对所组成的组;或者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对。9.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交换突变包括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以下突变的至少一种,或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用赖氨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苯丙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用苏氨酸取代第407位酪氨酸并用酪氨酸取代第366位苏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357位谷氨酸并用谷氨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和用酪氨酸取代第357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第349位酪氨酸。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大小突变包括以下项中的两个成对氨基酸残基的取代:选自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第409位赖氨酸和第407位酪氨酸对、第409位赖氨酸和第405位苯丙氨酸对,及其组合组成的组的至少一个氨基酸对;或者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对,一个氨基酸被大疏水性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氨基酸被小疏水性氨基酸取代,其中,所述大氨基酸选自由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组成的组,而所述小氨基酸选自由丙氨酸、甘氨酸和缬氨酸组成的组。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大氨基酸是色氨酸且所述小氨基酸是丙氨酸。12.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大小突变包括: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的下列突变中的至少一种突变;以及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用色氨酸取代第409位的赖氨酸并用丙氨酸取代第407位酪氨酸;和用色氨酸取代第409位的赖氨酸并用丙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13.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包括所述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突变、所述交换突变和所述大小突变中的至少两种。14.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突变: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第364位丝氨酸和第368位亮氨酸中的一个由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且另一个由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与第370位赖氨酸交换,和第405位苯丙氨酸和第409位赖氨酸交换;或者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包括基于IgG1的CH3的下列突变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D、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a)用赖氨酸或精氨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取代第368位亮氨酸;(b)用赖氨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和(c)用赖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苯丙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16.用于靶向两种不同靶标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突变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用苯丙氨酸或色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或天冬酰胺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用天冬氨酸、谷氨酸或例如天冬氨酸取代第368位亮氨酸并用赖氨酸、精氨酸或天冬酰胺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和用丝氨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精氨酸或天冬酰胺取代第364位丝氨酸。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突变的至少一种,或者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用精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色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取代第368位亮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第370位赖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苯丙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用精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苯丙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用赖氨酸取代第405位苯丙氨酸并用色氨酸取代第409位赖氨酸。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所述双特异性蛋白质包括包括基于IgG1的CH3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突变的至少一种,或者对应于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3结构域中的所述至少一种突变的突变: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68位亮氨酸,以及用苯丙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68位亮氨酸,以及用苯丙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精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70位赖氨酸,以及用苯丙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70位赖氨酸,以及用苯丙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精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68位亮氨酸,以及用色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天冬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68位亮氨酸,以及用色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精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70位赖氨酸,以及用色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或用赖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364位丝氨酸并用丝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370位赖氨酸,以及用色氨酸取代所述第一CH3结构域中第409位赖氨酸并用精氨酸取代所述第二CH3结构域中第405位苯丙氨酸。19.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双特异性蛋白质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双特异性抗体类似物,以及靶特异性抗体结合多肽与FC区或CH3结构域的融合蛋白。20.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双特异性蛋白质,其中,所述靶特异性抗体结合多肽选自由受体、胞外域和配体组成的组。21.双特异性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分别源自识别第一表位的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的第一CH1结构域和第一CL(轻链恒定区)结构域以及分别源自识别第二表位的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的第二CH1结构域和第二CL结构域,其中,突变所述CH1结构域和所述CL结构域以含有下列突变的至少一种:选自所述第一CH1结构域和第一CL结构域之间形成各自的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氨基酸对的每一对构成两个氨基酸,一个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和选自所述第二CH1结构域和第二CL结构域之间形成各自的氨基酸-氨基酸键的氨基酸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二氨基酸对的每一对构成两个氨基酸,一个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取代,而另一个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突变。22.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中:分别在所述第一CH1结构域和所述第二CH1结构域中取代的所述氨基酸具有相反的电荷,分别在所述第一CL结构域和所述第一CH1结构域中取代的所述氨基酸具有相反的电荷,和分别在所述第二CL结构域和所述第二CH1结构域中取代的所述氨基酸具有相反的电荷。23.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片段,其中,所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是赖氨酸或精氨酸,所述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或谷氨酸,并且在CH1结构域中将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氨基酸是基于IgG1的CH1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或者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1结构域中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第145位亮氨酸,第183位丝氨酸,第147位赖氨酸,第170位苯丙氨酸,第171位脯氨酸,和第185位缬氨酸,并且在所述CL结构域中将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氨基酸取代的氨基酸是基于κ型的CL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氨基酸的至少一种,或者是λ型的CL结构域中的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第131位丝氨酸,第133位缬氨酸,第135位亮氨酸,第162位丝氨酸,和第180位苏氨酸。24.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片段,其中所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是赖氨酸或精氨酸,所述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或谷氨酸,并且在所述CH1结构域和所述CL结构域之间形成氨基酸对的一组两个氨基酸是基于IgG1的CH1结构域和κ型的CL结构域(EU编号)的下列氨基酸对中的至少一对,或者在IgG2、IgG3、IgG4、IgA1、IgA2、IgE和IgM的CH1结构域和λ型的CL结构域中的相应位置处的氨基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45位亮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31位丝氨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45位亮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33位缬氨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83位丝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33位缬氨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47位赖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80位苏氨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85位缬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35位亮氨酸对,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70位苯丙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35位亮氨酸对,和所述CH1结构域中第171位脯氨酸和所述CL结构域中第162位丝氨酸对。25.权利要求2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片段,其中,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经修饰的CH3结构域或包含所述经修饰的CH3结构域的突变Fc区,所述经修饰的CH3结构域包含第一CH3结构域和第二CH3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浩彦裴小贤
申请(专利权)人:伊班绰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