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008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7:31
本新型涉及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包括导流腔、引流腔、排污腔、导流板、导流罩、导向滑槽、驱动机构、排气管、换气风机、空气放大器、导流支管及控制电路,导流腔前端面设进气口并通过进气口与导流罩相互连通,导流腔侧壁上设一个排气口和一个排污口,导流腔通过排气口与引流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导流腔通过排污口与排污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引流腔后端面与通过排气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空气放大器通过排气管与换气风机相互连通,换气风机另通过导流支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本新型可有效的提高对密闭环境进行高效换气作业的工作效率,另可有效的杜绝外部空气中的粉尘、液滴等对密闭空间内设备造成污染和侵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气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一些户外无人职守变电站、配电室等设备中,一方面其防护壳体对内部的电路设备起到良好的密封保护作用,防止外部环境中的粉尘、液滴等对防护壳内的电路设备造成侵蚀和污染,另一方面需要对防护壳内电气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多余热量及时换气并排出,避免高温环境造成电路设备运行故障发生,而当前所使用的换气设备往往均为传统的风机结构,若要达到高效通风换气的目的则必然导致外部空气中的粉尘、液滴等污染物对防护壳内电路设备造成污染和侵蚀,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主要的作法是为换气风机位于防护壳外部的部分增设遮挡防护装置,但依然无法有效的杜绝粉尘、液滴等污染物对防护壳内部电气设备造成的污染和侵蚀,同时增加的遮挡防护装置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换气风机换气作业效率受到影响,因此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通风换气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该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通用性好,集成化和运行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的提高对密闭环境进行高效换气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进行换气作业的同时,可有效的杜绝外部空气中的粉尘、液滴等对密闭空间内设备造成污染和侵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包括导流腔、引流腔、排污腔、导流板、导流罩、导向滑槽、驱动机构、排气管、换气风机、空气放大器、导流支管及控制电路,导流腔为轴向截面呈“匚”字型槽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进气口并通过进气口与导流罩相互连通,且进气口与导流腔同轴分布,其直径为导流腔直径50%—90%,导流腔侧壁上设一个排气口和一个排污口,且排气口与排污口均位于导流腔侧壁后端面位置,且排气口位于导流腔上端面,排污口位于导流腔下端面,导流腔通过排气口与引流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导流腔通过排污口与排污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其中引流腔后端面与通过排气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空气放大器通过排气管与换气风机相互连通,换气风机另通过导流支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排污腔后端面设出渣口,且出渣口处设控制阀,导流罩为轴向截面呈喇叭口结构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2—5倍,导流罩与导流腔前端面连接并与进气口同轴分布,引流腔、排污腔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引流腔、排污腔前端面均通过导向滑轨与导流腔外表面相互连接,导流板嵌于导流腔内,其下端面与导流腔底部后端面铰接,侧表面通过导向滑槽与导流腔侧壁滑动连接,导流板板面与导流腔轴线呈30°—90°夹角,驱动机构数量与导向滑槽一致,且每个导向滑槽内均设一个驱动机构并通过驱动机构与导流板相互连接,导流板上均布若干透孔,透孔总面积为导流板总面积的50%—90%,控制电路嵌于导流腔外表面并分别驱动机构、换气风机及控制阀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污腔内设至少一层静电吸附网,所述的静电吸附网与排污腔同轴分布,且静电吸附网与排污腔底部间距不大于排污腔有效高度的2/3,且所述的静电吸附网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板包括承载底座、导流面板、负离子发生装置、半导体制冷机构、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及转台机构,所述的承载底座为横截面面呈“凵”字型槽状结构,所述的导流面板与承载底座间相互连接并构成密闭腔体接结构的承载腔,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半导体制冷机构均若干,均环绕承载底座轴线均布在承载腔内,且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电极分别嵌于导流板的透孔内,所述的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均至少两个,环绕导流面板轴线均布在导流面板后端面,所述的承载底座通过转台机构与导流腔铰接,且所述的转台机构上设至少一个角度传感器,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半导体制冷机构、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及转台机构均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面板前端面均布若干导流槽,所述的导流槽相互平行分布,与导流腔轴线呈30°—90°夹角并相交。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板后端面另设至少一个振荡机构,所述的震荡机构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为基础的控制电路,且所述的控制电路另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端子。本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通用性好,集成化和运行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的提高对密闭环境进行高效换气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进行换气作业的同时,可有效的杜绝外部空气中的粉尘、液滴等对密闭空间内设备造成污染和侵蚀。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流板金额购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和2所述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包括导流腔1、引流腔2、排污腔3、导流板4、导流罩5、导向滑槽6、驱动机构7、排气管8、换气风机9、空气放大器10、导流支管11及控制电路12,导流腔1为轴向截面呈“匚”字型槽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进气口101并通过进气口101与导流罩5相互连通,且进气口101与导流腔1同轴分布,其直径为导流腔1直径50%—90%,导流腔1侧壁上设一个排气102口和一个排污口103,且排气口102与排污口103均位于导流腔1侧壁后端面位置,且排气口102位于导流腔1上端面,排污口103位于导流腔1下端面,导流腔1通过排气口102与引流腔2前端面相互连通,导流腔1通过排污口103与排污腔3前端面相互连通,其中引流腔2后端面与通过排气管8与空气放大器10相互连通,空气放大器10通过排气管8与换气风机9相互连通,换气风机9另通过导流支管11与空气放大器10相互连通,排污腔3后端面设出渣口13,且出渣口13处设控制阀14,导流罩5为轴向截面呈喇叭口结构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2—5倍,导流罩5与导流腔1前端面连接并与进气口101同轴分布,引流腔2、排污腔3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引流腔2、排污腔3前端面均通过导向滑轨15与导流腔1外表面相互连接,导流板4嵌于导流腔1内,其下端面与导流腔1底部后端面铰接,侧表面通过导向滑槽6与导流腔1侧壁滑动连接,导流板4板面与导流腔1轴线呈30°—90°夹角,驱动机构7数量与导向滑槽6一致,且每个导向滑槽6内均设一个驱动机构7并通过驱动机构7与导流板4相互连接,导流板4上均布若干透孔16,透孔16总面积为导流板4总面积的50%—90%,控制电路12嵌于导流腔1外表面并分别驱动机构7、换气风机9及控制阀14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污腔3内设至少一层静电吸附网20,所述的静电吸附网20与排污腔3同轴分布,且静电吸附网20与排污腔3底部间距不大于排污腔3有效高度的2/3,且所述的静电吸附网20与控制电路12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板4包括承载底座41、导流面板42、负离子发生装置43、半导体制冷机构44、温度传感器45、风速传感器46、角度传感器47及转台机构48,所述的承载底座41为横截面面呈“凵”字型槽状结构,所述的导流面板42与承载底座41间相互连接并构成密闭腔体接结构的承载腔49,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包括导流腔、引流腔、排污腔、导流板、导流罩、导向滑槽、驱动机构、排气管、换气风机、空气放大器、导流支管及控制电路,所述的导流腔为轴向截面呈“匚”字型槽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进气口并通过进气口与导流罩相互连通,且进气口与导流腔同轴分布,其直径为导流腔直径50%—90%,所述的导流腔侧壁上设一个排气口和一个排污口,且所述的排气口与排污口均位于导流腔侧壁后端面位置,且所述的排气口位于导流腔上端面,排污口位于导流腔下端面,所述的导流腔通过排气口与引流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导流腔通过排污口与排污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其中所述的引流腔后端面与通过排气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所述的空气放大器通过排气管与换气风机相互连通,所述的换气风机另通过导流支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所述的排污腔后端面设出渣口,且出渣口处设控制阀,所述的导流罩为轴向截面呈喇叭口结构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2—5倍,所述导流罩与导流腔前端面连接并与进气口同轴分布,所述的引流腔、排污腔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引流腔、排污腔前端面均通过导向滑轨与导流腔外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的导流板嵌于导流腔内,其下端面与导流腔底部后端面铰接,侧表面通过导向滑槽与导流腔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导流板板面与导流腔轴线呈30°—90°夹角,所述的驱动机构数量与导向滑槽一致,且每个导向滑槽内均设一个驱动机构并通过驱动机构与导流板相互连接,所述的导流板上均布若干透孔,所述的透孔总面积为导流板总面积的50%—90%,所述的控制电路嵌于导流腔外表面并分别驱动机构、换气风机及控制阀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防护性高效通风结构包括导流腔、引流腔、排污腔、导流板、导流罩、导向滑槽、驱动机构、排气管、换气风机、空气放大器、导流支管及控制电路,所述的导流腔为轴向截面呈“匚”字型槽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进气口并通过进气口与导流罩相互连通,且进气口与导流腔同轴分布,其直径为导流腔直径50%—90%,所述的导流腔侧壁上设一个排气口和一个排污口,且所述的排气口与排污口均位于导流腔侧壁后端面位置,且所述的排气口位于导流腔上端面,排污口位于导流腔下端面,所述的导流腔通过排气口与引流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导流腔通过排污口与排污腔前端面相互连通,其中所述的引流腔后端面与通过排气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所述的空气放大器通过排气管与换气风机相互连通,所述的换气风机另通过导流支管与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所述的排污腔后端面设出渣口,且出渣口处设控制阀,所述的导流罩为轴向截面呈喇叭口结构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2—5倍,所述导流罩与导流腔前端面连接并与进气口同轴分布,所述的引流腔、排污腔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引流腔、排污腔前端面均通过导向滑轨与导流腔外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的导流板嵌于导流腔内,其下端面与导流腔底部后端面铰接,侧表面通过导向滑槽与导流腔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导流板板面与导流腔轴线呈30°—90°夹角,所述的驱动机构数量与导向滑槽一致,且每个导向滑槽内均设一个驱动机构并通过驱动机构与导流板相互连接,所述的导流板上均布若干透孔,所述的透孔总面积为导流板总面积的50%—90%,所述的控制电路嵌于导流腔外表面并分别驱动机构、换气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国际王兴旺孟苗苗宋青东高俊梅刘东耀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华飞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