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允志专利>正文

电动放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7216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放血装置,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容置腔体中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凸轮;撞击部包括从动杆、套筒和顶出杆,从动杆一端与旋转凸轮接触,另一端插入套筒中,从动杆中部环绕其周向设有台阶,且从动杆上位于台阶和套筒之间的部分套设支撑弹簧;顶出杆的受力段插入套筒的另一端,且受力段伸入套筒的端部设有凸台,所述受力段上套设复位弹簧,所述顶出段端部设有放血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放血装置相比,操作更加简单方便,能够明显提高局部皮肤的放血效率、继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相比现有的方法疗程大大缩短,能够降低治疗成本;并且使用时能够减轻长时间手动操作产生的疲劳感。

Electric bloodlet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ic bloodletting device, the driving part includes a motor arranged in a capacitive chamber, and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motor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cam; the impact part includes a driven rod, a sleeve and an ejector rod, one end of the driven rod contacts with the rotating cam, the other end is inserted into the sleev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driven rod is surrounded by a step, and the driven rod is located on a step and a sleeve. A supporting spring is arranged in the part between the two parts; the force section of the ejector rod is inserted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leeve, and the end of the force section is extended into the sleeve, and a convex platform is arranged at the end of the sleeve, and a reset spring is arranged on the force section, and a bloodletting needle is arranged at the end of the ejector rod.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bloodlet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is more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operat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bloodletting efficiency of local skin, and then achieve the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greatly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 can reduce the cost of treatment, and can reduce the fatigue caused by long manual operation when u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放血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放血装置,具体是一种电动放血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在中医针灸治疗中,放血疗法是比较常规的攻邪祛毒方式。中医认为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颈腰、四肢软组织及关节在各种慢性损伤、退变下会出现疼痛、肿胀、小静脉淤阻、压力增高、缺血、缺氧等变化,这些变化,能释放包括缓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乳酸、氢离子等炎性致痛物质,这些物质又反过来加重了病情,使血液循环更差,机体修复能力更弱,病变迁延难愈,因此如果将某一片皮肤或特定穴位浅表血管的淤血直接排放出来,让新鲜的血液迅速充盈进去,并将大量炎性致痛物质带出,会比一般治疗来的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传统放血操作采用的是三棱针,使用时将其针尖直接刺破皮肤即可。为了提高放血速度,目前临床放血治疗操作中常规使用的是一种形似圆珠笔的放血笔,医生主要通过手持放血笔的大拇指频繁按动放血笔的按键来对某一片皮肤进行放血,而频繁用手指按动按键不但造成使用者手指疲劳,也无法进一步提高操作放血的效率,达不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轻松,能够提高局部皮肤的放血效率、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的电动放血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放血装置,包括驱动部和撞击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容置腔体中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凸轮;所述撞击部包括从动杆、套筒和顶出杆,所述从动杆的轴心线与电机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且从动杆一端与旋转凸轮接触,另一端插入套筒中,所述从动杆中部环绕其周向设有台阶,且从动杆上位于台阶和套筒之间的部分套设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一端顶住台阶,另一端顶住套筒端部;所述顶出杆包括受力段和顶出段,受力段插在与从动杆插入端相对的套筒的另一端,且受力段伸入套筒的端部设有凸台,所述受力段上套设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顶住凸台,另一端从内侧顶住套筒端部,所述顶出段端部设有放血针。优选的,所述受力段通过端部的螺纹配合旋入顶出段中,且顶出段另一端设有放血针容置槽,放血针容置槽用于安装放血针。各部分配合组装紧密,且采用分体组合式安装,方便出现故障时检修拆卸。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放血针暴露在空气中不卫生,同时避免意外伤人,所述放血针上配合设有放血笔帽。优选的,为了增加便携性,所述电机由电池供电,所述电池设在容置腔体中,且电池正极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机的正极连接,电机的负极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所述电源开关设在容置腔体的表面。优选的,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电池通过容置腔体后端设置的充电接口与外部的充电器连接。优选的,为了方便组装拆卸,所述容置腔体由结构对称的半壳体Ⅰ和半壳体Ⅱ拼合而成。在使用时,由于从动杆一端与旋转凸轮接触,且从动杆的轴心线与电机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电机带动凸轮旋转时会推动从动杆沿着套筒滑动,在支撑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从动杆会始终与凸轮接触,随着凸轮的转动往复伸缩;当从动杆运动到端部接触到顶出杆时会对其受力段施加一定的冲量,并快速推动顶出杆的受力段移动,在力和冲量的传递作用下推动顶出段及端部的放血针向远离套筒的方向弹射出去,扎破皮肤,随后在复位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缩回;随着电机的旋转,从动杆会以一定的频率往复伸缩并带动放血针刺破皮肤,操作者只需以一定的时间间隔移动放血针,改变其与皮肤接触的位置即可对某一片区域进行针刺放血。本技术与现有的放血装置相比,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局部皮肤的放血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且缩短了治疗疗程,直接降低了治疗成本;并且使用时大大减轻了长时间手动操作产生的疲劳感,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撞击部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源开关对电机控制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0.容置腔体,10-1.半壳体Ⅰ,10-1a.保护壳,10-1b.电池壳,10-2.半壳体Ⅱ,11.电机,12.旋转凸轮,13.电池,14.电源开关,15.充电接口,16.充电器,21.从动杆,21a.台阶,21b.支撑弹簧,22.套筒,23.顶出杆,23-1.受力段,23-1a.凸台,23-1b.复位弹簧,23-2.顶出段,23-3.放血针,23-3a.放血笔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动放血装置,包括驱动部和撞击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容置腔体10中的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凸轮12;所述撞击部包括从动杆21、套筒22和顶出杆23,所述从动杆21的轴心线与电机11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且从动杆21一端与旋转凸轮12接触,另一端插入套筒22中,所述从动杆21中部环绕其周向设有台阶21a,且从动杆21上位于台阶21a和套筒22之间的部分套设支撑弹簧21b,所述支撑弹簧21b一端顶住台阶21a,另一端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杆23包括受力段23-1和顶出段23-2,受力段23-1插在与从动杆21插入端相对的套筒22的另一端,且受力段23-1伸入套筒22的端部设有凸台23-1a,所述受力段23-1上套设复位弹簧23-1b,复位弹簧23-1b一端顶住凸台23-1a,另一端从内侧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段23-2端部设有放血针23-3。需要放血操作时,预先在患者体表选定需要放血治疗的区域,将放血针23-3对准需要放血的区域;打开电机11,电机11的输出轴带动端部的旋转凸轮12同步旋转,由于从动杆21一端与旋转凸轮12接触,且从动杆21的轴心线与电机11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因此凸轮12旋转时会推动从动杆21沿着套筒22滑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支撑弹簧21b的存在,在支撑弹簧21b回弹力的作用下从动杆21会始终与凸轮12接触,随着凸轮12的转动往复伸缩;当从动杆21运动到端部接触到顶出杆23时会对其受力段23-1施加一定的冲量,并快速推动顶出杆23的受力段23-1移动,在力和冲量的传递作用下推动顶出段23-2及端部的放血针23-3向远离套筒的方向弹射出去,扎破皮肤,随后在复位弹簧23-1b的回弹力作用下缩回,恢复到初始状态;随着电机11的旋转,从动杆21会以一定的频率往复伸缩并带动放血针23-3刺破皮肤,操作者只需以一定的时间间隔移动放血针,改变其与皮肤接触的位置即可对某一片区域进行针刺放血。实际使用时,通过调节电机11的速度可以改变放血针23-3伸出的速度,从而适应医生的使用需求。优选的,所述受力段23-1通过端部的螺纹配合旋入顶出段23-2中,且顶出段23-2另一端设有放血针容置槽,放血针容置槽用于安装放血针23-3。各部分配合组装紧密,且采用分体组合式安装,一方面方便出现故障时检修拆卸,另一方面如果出现故障,直接更换其中某个部件即可,不需要全部更换、节约了成本。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放血针23-3暴露在空气中不卫生,同时避免意外伤人,所述放血针23-3上配合设有放血笔帽23-3a。不用时,将放血笔帽23-3a套在放血针23-3上,需要使用时取下放血笔帽23-3a即可。电机11可以直接通过外部电源供电。优选的,为了增加便携性,所述电机11由电池13供电,所述电池13设在容置腔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放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和撞击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容置腔体(10)中的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凸轮(12);所述撞击部包括从动杆(21)、套筒(22)和顶出杆(23),所述从动杆(21)的轴心线与电机(11)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且从动杆(21)一端与旋转凸轮(12)接触,另一端插入套筒(22)中,所述从动杆(21)中部环绕其周向设有台阶(21a),且从动杆(21)上位于台阶(21a)和套筒(22)之间的部分套设支撑弹簧(21b),所述支撑弹簧(21b)一端顶住台阶(21a),另一端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杆(23)包括受力段(23‑1)和顶出段(23‑2),受力段(23‑1)插在与从动杆(21)插入端相对的套筒(22)的另一端,且受力段(23‑1)伸入套筒(22)的端部设有凸台(23‑1a),所述受力段(23‑1)上套设复位弹簧(23‑1b),复位弹簧(23‑1b)一端顶住凸台(23‑1a),另一端从内侧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段(23‑2)端部设有放血针(23‑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放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和撞击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容置腔体(10)中的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凸轮(12);所述撞击部包括从动杆(21)、套筒(22)和顶出杆(23),所述从动杆(21)的轴心线与电机(11)的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且从动杆(21)一端与旋转凸轮(12)接触,另一端插入套筒(22)中,所述从动杆(21)中部环绕其周向设有台阶(21a),且从动杆(21)上位于台阶(21a)和套筒(22)之间的部分套设支撑弹簧(21b),所述支撑弹簧(21b)一端顶住台阶(21a),另一端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杆(23)包括受力段(23-1)和顶出段(23-2),受力段(23-1)插在与从动杆(21)插入端相对的套筒(22)的另一端,且受力段(23-1)伸入套筒(22)的端部设有凸台(23-1a),所述受力段(23-1)上套设复位弹簧(23-1b),复位弹簧(23-1b)一端顶住凸台(23-1a),另一端从内侧顶住套筒(22)端部,所述顶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允志
申请(专利权)人:丁允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