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56739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一次血管灌注,再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一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2)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二次血管灌注,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二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3)将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与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进行配准,得到股动脉血管系统、股静脉血管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首创、最简单和最节省时间的方法,研究结果精确,可量化骨内血管直径、血管长度、血管体积、血管长度密度、体积密度、骨小梁参数,并与骨组织内骨矿含量及骨小梁结构参数相互关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骨坏死(如:股骨头、肱骨头、股骨髁、髌骨、距骨、舟骨、跖骨、或月骨坏死等),骨质疏松,骨循环研究的解剖学管道研究技术方法及灌注所用材料。用于显示研究骨内静脉-动脉血管共分布,构筑。并能定量的比较研究不同病理生理状态的骨内静脉-动脉血管状况。研究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不同情况的病理生理变化时静脉-动脉血管结构、三维分布、血管定量及构筑情况。骨内血管结构静脉-动脉教学模型制作、构建静脉-动脉三维有限元血流动力学模型定量研究。股骨头、肱骨头、股骨髁、髌骨、距骨、舟骨、跖骨、月骨等多部位骨组织骨血运研究均可运用该技术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项尚未解决的世界性医学难题,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公认的一致观点是与股骨头的血运关系密切。但是股骨头骨内静脉血管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现有的骨内血管研究主要针对动脉血管。尚未见股骨头静脉血管定量及三维分布研究技术相关报道。已有的股骨头动脉血管分布的技术方法主要采用血管透明技术,需要对骨组织标本进行切割,分离,破坏正常解剖结构,标本制作周期很长,影响科学研究进度。目前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次血管灌注: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一次血管灌注,再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一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2)第二次血管灌注: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二次血管灌注,再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二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3)将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与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进行配准,得到股动脉血管系统、股静脉血管系统;其中,所述灌注液A灌注动脉或静脉血管之一,所述灌注液B灌注动脉或静脉血管之一,所述灌注液A与灌注液B灌注的血管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次血管灌注: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一次血管灌注,再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一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2)第二次血管灌注:用灌注液A或灌注液B对骨组织标本进行第二次血管灌注,再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内血管数据的第二次三维重建,得到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3)将骨内第一次血管数据与骨内第二次血管数据进行配准,得到股动脉血管系统、股静脉血管系统;其中,所述灌注液A灌注动脉或静脉血管之一,所述灌注液B灌注动脉或静脉血管之一,所述灌注液A与灌注液B灌注的血管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液A、灌注液B为明胶硫酸钡混悬液或羧甲基纤维素硫酸钡混悬液,所述灌注液A、灌注液B可以相同或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内静脉-动脉血管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液A或灌注液B为明胶硫酸钡混悬液,其中硫酸钡的浓度为10-40%,明胶浓度为5-10%;所述明胶硫酸钡混悬液的灌注方法为:先将骨组织标本置于35-37℃恒温水浴中30分钟-1小时,用明胶硫酸钡混悬液以压力60-140㎜Hg进行灌注,灌注过程持续10-20分钟,灌注结束,再置于0-4℃恒温水浴中1-2小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德伟邱兴徐达传欧阳钧刘继峰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