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6603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8:53
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D4/TTL<0.6;其中,D

Imaging lens

An imaging lens includes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nd a fourth lens. The first lens has a positive refractive force. The second lens has negative refractive force. The third lens has refractive power. The fourth lens has negative refractive force.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and the fourth lens are arranged sequentially along the optical axis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The imaging lens satisfies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0.2 < D4 / TTL < 0.6; among them, 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现今的成像镜头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朝向小型化与高分辨率发展,现有的成像镜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小型化及高分辨率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镜头总长度短小、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D4/TTL<0.6;其中,D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直径,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f/TTL<1.5;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07<(TC12+TC23)/TTL<0.25;其中,TC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C23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R41/R11<0;其中,R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1+f3)/f2<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234<0;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C23<TTL/5;其中,TC23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C34<TTL/5;其中,TC34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一光圈设置于物侧与第二透镜之间,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6<SL/TTL<1.1;其中,SL为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第五透镜设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R41/R11<0;其中,R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1+f3)/f2<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C23<TTL/5;其中,TC23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其中可更包括光圈设置于物侧与第二透镜之间,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6<SL/TTL<1.1;其中,SL为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2354<0;其中,f235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的有效焦距。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非圆形光圈,非圆形光圈包括外周部及内周部,内周部与外周部至少有一为非圆形,内周部围绕光轴形成洞孔,内周部通过光轴的最大洞孔间距为Dx,内周部通过光轴的最小洞孔间距为Dy,非圆形光圈满足以下条件:1<D1x/D1y<28。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短小、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2A、2B、2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畸变(Distortion)图、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图。图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4A、4B、4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5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6A、6B、6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7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8A、8B、8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9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10A、10B、10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1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七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12A、12B、12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七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1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八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14A、14B、14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八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15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非圆形光圈的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非圆形光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1、光圈ST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及滤光片OF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第一透镜L1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物侧面S11与像侧面S12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4为凹面,像侧面S15为凹面,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6为凸面,像侧面S17为凸面,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8为凹面,像侧面S19为凸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10与像侧面S111皆为平面。另外,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至少满足底下其中一条件:R141/R111<0(1)(f11+f13)/f12<0(2)f1234<0(3)TC123<TTL/15(4)TC134<TTL/15(5)0.6<SL1/TTL1<1.1(6)0.2<D14/TTL1<0.6(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D4/TTL<0.6;其中,D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直径,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D4/TTL<0.6;其中,D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直径,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f/TTL<1.5;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07<(TC12+TC23)/TTL<0.25;其中,TC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C23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C34<TTL/5;其中,TC34为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距,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234<0;其中,f234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的组合的有效焦距。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五透镜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7.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宏张锡龄
申请(专利权)人: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