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5171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0:42
一种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涉及水电站工程过鱼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升鱼机过鱼效果进行监测,又可减轻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的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在水库大坝下游升鱼机诱鱼系统处,其特征在于该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池、转移池和集排水池三个部分,转移池与驯养观察池下游端位置连接,集排水池与驯养观察池平行设置,转移池和集排水池均与驯养观察池内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随时对主要过鱼对象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统计和科学研究,又能在集鱼数量较少时对鱼类进行暂时驯养观察,待集鱼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进行下一步转运程序,实现“多次捕鱼,一次运鱼”的效果,减轻了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了管理运行成本。

Hoist observation pool with domestication func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ish elevator observation pond with domestication function,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fish-passing facilities for hydropower project, in particular to a fish elevator observation pond with domestication function, which can monitor the effect of fish-passing by a fish elevator, reduce the workload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and reduce the operation cost. The invention is provided at the fish trapping system of the fish elevator downstream of the reservoir dam. The observation pool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arts: the domestication observation pool, the transfer pool and the catchment and drainage pool. The transfer pool is connected with the downstream end of the domestication observation pool, the catchment and drainage pools are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domestication observation pool, and the transfer pool and the catchment and drainage pool are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ior of The invention not only can monitor, statist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of the main passing fish at any time, but also can temporarily domesticate and observe the fish when the number of collecting fish is small, and then carry out the next transshipment procedure when the number of collecting fish reaches a certain scale,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fishing, one-time transporting fish\, reduce the workload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电站工程过鱼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升鱼机过鱼效果进行监测,又可减轻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的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
技术介绍
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洄游。然而,兴建在天然河流或人工运河上的许多水工建筑物如拦河大坝、水闸等势必会将完整的河流截断,不仅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限制了它们的洄游习性,而且阻隔了坝上下当地鱼类种群的交流,对鱼类及其生境,包括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保护鱼类资源,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在水电站工程建设中,过鱼设施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水生生物保护结构之一。过鱼设施按照鱼类通行方向可分为上行过鱼设施和下行过鱼设施,其中常用的上行过鱼设施主要有鱼道、鱼闸、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等。由于升鱼机是利用机械式升鱼设备和转运设施过坝,能适用于高坝和库水位变幅较大的枢纽过鱼,也适用于较长距离转运鱼类,目前已成为大中型水电站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过鱼设施。通常情况下,升鱼机的工作程序是先利用水流将坝下的洄游保护鱼类诱引到集鱼通道内,操纵小车和驱鱼栅将鱼驱赶到可垂直提升的沉底式积鱼箱处,随后提升沉底式积鱼箱使鱼进入积鱼箱内,并将积鱼箱提升至一定高度位置,此时运鱼车进入积鱼箱下方,将积鱼箱中的鱼和水一同放入运鱼车上的运鱼箱内,运鱼车将运鱼箱内的鱼运至上游库区投放。然而,这种工作程序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一是缺少对主要过鱼对象的种类和数量的监测、统计和科学研究,无法验证过鱼效果;二是缺少主要过鱼对象的驯养设施,为保证鱼类存活,积鱼箱捕鱼后不论集鱼数量多少,需及时借助机械转运运鱼箱设施立即运往上游库区进行投放,当集鱼数量太少时,增加了运输投放工作量,增大了运行成本。因此,提出一种既可对升鱼机过鱼效果进行监测,又可减轻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的设施已成为水电站工程升鱼机过鱼设施领域中广泛追求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目前升鱼机缺少对主要过鱼对象的种类和数量的监测、统计和科学研究,无法验证过鱼效果,以及缺少主要过鱼对象的驯养设施,集鱼数量太少时增加了运输投放工作量,运行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对升鱼机过鱼效果进行监测,又可减轻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的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本专利技术的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设置在水库大坝下游升鱼机诱鱼系统处,其特征在于该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池、转移池和集排水池三个部分,转移池与驯养观察池下游端位置连接,集排水池与驯养观察池平行设置,转移池和集排水池均与驯养观察池内部连通;其中:驯养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侧、水循环侧和给水管,驯养观察池内部通过混凝土隔墙分割为驯养观察侧和水循环侧,驯养观察侧内部分为上游端和下游端,给水管设置在上游端;驯养观察侧内安装有活动赶鱼栅,活动赶鱼栅在驯养观察侧内移动;驯养观察侧上游端的混凝土隔墙的中下部位置设置有循环回流泵,下游端的混凝土隔墙上设置有固定隔鱼栅,驯养观察侧内部的水流通过固定隔鱼栅进入水循环侧,水循环侧内的水流通过循环回流泵返回驯养观察侧内,形成循环水流;转移池设置在驯养观察池下游端,转移池与驯养观察池之间通过具有止水功能的闸门隔开;转移池底板上设置有一个漏鱼斗;集排水池设置在驯养观察池的水循环侧的外侧,水循环侧的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与集排水池连通,当水循环侧内水位超过溢流孔位置时,水流通过溢流孔溢出之集排水池中。所述的驯养观察侧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观察窗,观察窗覆盖驯养观察池内水位变幅区,可方便对驯养观察池内鱼类进行监测与统计。所述的驯养观察侧上的给水管,其高程不低于驯养观察池的最高水位,当驯养观察池首次运行、池内水量不足或水体含氧量不足时,可通过控制给水管上的阀门向驯养观察池内补水。所述的驯养观察池两侧壁顶部还设置有台车轨道,台车轨道上放置台车,台车与活动赶鱼栅连接,带动活动赶鱼栅在驯养观察侧内移动,通过活动赶鱼栅驱赶驯养观察侧的主要过鱼对象进入转移池内。所述的活动赶鱼栅与固定隔鱼栅均为栅栏结构,可以方便水流通过,但是能够阻隔鱼类通行。所述的集排水池与水循环侧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水管,用于将内部水流快速排净。本专利技术具有两种工作模式:一是驯养观察模式:集鱼之前,将驯养观察池与转移池间的闸门关闭,借助台车将活动赶鱼栅调整至驯养观察侧的上游端,利用给水管对驯养观察池进行补水,使驯养观察侧形成具有一定容积的可循环封闭水体,再通过运鱼槽将所捕获鱼群放入驯养观察侧可循环流动的封闭水体内;当集鱼数量较少时,为减少后序转运鱼工作量,可对鱼类进行暂时驯养,此时开启循环回流泵,在驯养观察池内形成具备一定流速的循环水流,满足鱼类存活条件,同时根据需要利用给水管对观察池进行补水,保证观察池内水量与水体含氧量;当运鱼槽将下一批鱼群收集至驯养观察池的驯养观察侧内,由于溢流孔的存在,从积鱼箱通过运鱼槽进入驯养观察池的水体若超过驯养观察池容积,水位超过溢流孔堰顶高程时,水流通过溢流孔溢出至集排水池及时排走;二是分拣运输模式:当驯养观察池内集鱼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或有科研研究需要时,可人工在驯养观察池内对鱼类进行观察、分拣等科研研究,需运输鱼类时,关闭循环回流泵,打开驯养观察池与转移池之间的闸门,开启台车驱动活动赶鱼栅将观察池内的鱼群驱赶进入转移池,并经过漏鱼斗进入下方的运鱼箱内,通过运鱼车进行下一步转运程序。本专利技术的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既能随时对主要过鱼对象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统计和科学研究,又能在集鱼数量较少时对鱼类进行暂时驯养观察,待集鱼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进行下一步转运程序,实现了“多次捕鱼,一次运鱼”的效果,减轻了运输投放工作量,降低了管理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3为驯养观察池纵剖面图。图4为驯养观察池横剖面图。其中,驯养观察池1,转移池2,集排水池3,混凝土隔墙4,活动赶鱼栅5,固定隔鱼栅6,观察窗7,给水管8,溢流孔9,闸门10,驯养观察侧11,水循环侧12,漏鱼斗13,循环回流泵14,排水管15,台车轨道16,观察池底板17。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设置在水库大坝下游升鱼机诱鱼系统处,该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池1、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三个部分,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位置连接,集排水池3与驯养观察池1平行设置,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均与驯养观察池1内部连通;其中:驯养观察池1包括驯养观察侧11、水循环侧12和给水管8,驯养观察池1内部通过混凝土隔墙4分割为驯养观察侧11和水循环侧12,驯养观察侧11内部分为上游端和下游端,给水管8设置在上游端;驯养观察侧11内安装有活动赶鱼栅5,活动赶鱼栅5在驯养观察侧11内移动;驯养观察侧11上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的中下部位置设置有循环回流泵14,下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上设置有固定隔鱼栅6,驯养观察侧11内部的水流通过固定隔鱼栅6进入水循环侧12,水循环侧12内的水流通过循环回流泵14返回驯养观察侧11内,形成循环水流;转移池2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之间通过具有止水功能的闸门10隔开;转移池2底板上设置有一个漏鱼斗13;集排水池3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的水循环侧12的外侧,水循环侧12的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设置在水库大坝下游升鱼机诱鱼系统处,其特征在于该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池(1)、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三个部分,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位置连接,集排水池(3)与驯养观察池(1)平行设置,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均与驯养观察池(1)内部连通;其中:驯养观察池(1)包括驯养观察侧(11)、水循环侧(12)和给水管(8),驯养观察池(1)内部通过混凝土隔墙(4)分割为驯养观察侧(11)和水循环侧(12),驯养观察侧(11)内部分为上游端和下游端,给水管(8)设置在上游端;驯养观察侧(11)内安装有活动赶鱼栅(5),活动赶鱼栅(5)在驯养观察侧(11)内移动;驯养观察侧(11)上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的中下部位置设置有循环回流泵(14),下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上设置有固定隔鱼栅(6),驯养观察侧(11)内部的水流通过固定隔鱼栅(6)进入水循环侧(12),水循环侧(12)内的水流通过循环回流泵(14)返回驯养观察侧(11)内,形成循环水流;转移池(2)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之间通过具有止水功能的闸门(10)隔开;转移池(2)底板上设置有一个漏鱼斗(13);集排水池(3)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的水循环侧(12)的外侧,水循环侧(12)的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孔(9),溢流孔(9)与集排水池(3)连通,当水循环侧(12)内水位超过溢流孔(9)位置时,水流通过溢流孔(9)溢出之集排水池(3)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驯养功能的升鱼机观察池,设置在水库大坝下游升鱼机诱鱼系统处,其特征在于该观察池包括驯养观察池(1)、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三个部分,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位置连接,集排水池(3)与驯养观察池(1)平行设置,转移池(2)和集排水池(3)均与驯养观察池(1)内部连通;其中:驯养观察池(1)包括驯养观察侧(11)、水循环侧(12)和给水管(8),驯养观察池(1)内部通过混凝土隔墙(4)分割为驯养观察侧(11)和水循环侧(12),驯养观察侧(11)内部分为上游端和下游端,给水管(8)设置在上游端;驯养观察侧(11)内安装有活动赶鱼栅(5),活动赶鱼栅(5)在驯养观察侧(11)内移动;驯养观察侧(11)上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的中下部位置设置有循环回流泵(14),下游端的混凝土隔墙(4)上设置有固定隔鱼栅(6),驯养观察侧(11)内部的水流通过固定隔鱼栅(6)进入水循环侧(12),水循环侧(12)内的水流通过循环回流泵(14)返回驯养观察侧(11)内,形成循环水流;转移池(2)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下游端,转移池(2)与驯养观察池(1)之间通过具有止水功能的闸门(10)隔开;转移池(2)底板上设置有一个漏鱼斗(13);集排水池(3)设置在驯养观察池(1)的水循环侧(12)的外侧,水循环侧(12)的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孔(9),溢流孔(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亮郑爱武杨宜文周华邓良军卢吉张信彭新王处军陈豪黄金全李海澎李文杰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