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插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49014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直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直流插拔结构,直流插拔结构包括主回路和分流回路,主回路包括插座和插头,分流回路包括电阻和电容,电阻和电容形成闭合回路且电阻和电容均串联在插头和插座之间,在插头和插座分离时,分流回路最终与插头或插座断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快速分断直流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插拔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直流电器
,具体涉及直流插拔结构。
技术介绍
在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分布式发电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如太阳电池、燃料电池的出现,增加了直流电的应用场景。而直流电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分断时拉弧距离过长,且因电压不过零点,不会自动熄灭,相同功率等级的交流产品无法胜任直流工况。现有技术,通过在回路上并联(或串联)电阻、或其它的一些开关电子元件,插拔时通过分段导通,来分摊每次灭弧所需消耗的能量。由于实现电弧熄灭需要让电流发生转移,而在有限的插座体积内,元器件的功率规格较小,转移的电流功率瞬间可达到元器件额定功率的十多倍以上,一般元器件无法承受,再者,倘若插拔过程中,插头被卡住,不能完全拔出,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器件烧毁;若增加机械结构,实现快速分离的效果,则会使得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直流插拔结构,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快速分断直流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插拔结构,其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座10;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的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入插座10的插头11配合,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和电容21,电容21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头11配合,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所述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优选的,分流回路2与插头11配合的一端设置在插座10的插套上方。优选的,所述电阻20一端与电容21一端相连形成第一节点,电阻20的另一端与电容21的另一端相连形成第二节点,第一节点与插座10电连,第二节点与静触点22电连,静触点22与插头11滑动接触配合。优选的,所述静触点22设置在插座10的插套上方。优选的,所述插座10包括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插头11包括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一插针、第二插针分别与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对应配合;所述电容21的一端与第一插孔电连,另一端与第一插针配合。优选的,所述插座10包括L相插孔和N相插孔,插头11包括L端插针和N端插针,L端插针、N端插针分别与L相插孔、N相插孔对应配合;还包括两个分流回路2,一个分流回路2的电容21的一端与L相插孔电连,另一端与L端插针配合;另一个分流回路2的电容21的一端与N相插孔电连,另一端与N端插针配合。一种直流插拔结构,其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头11;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一端与插头11电连,另一端与插头11插入的插座10配合,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和电容21,电容21一端与插头11电连,另一端与插座10配合,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所述插座10与插头11断开时,插座10首先与插头11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优选的,所述电阻20一端与电容21一端相连形成第一节点,电阻20的另一端与电容20的另一端相连形成第二节点,第一节点与静触点22电连,静触点22与插座10滑动接触,第二节点与插头11电连。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通过在主回路并联分流回路,在插头与插座断开时,插头和插座之间产生电弧,电弧能量被转移至分流回路的电容,使主回路内的能量不足以维持电弧燃烧,使电弧熄灭,当电容充满电后,主回路即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只有电阻内有较小的电流通过,然后将插头与分流回路分断,即实现了插头与插座的完全断开,而插头和插座断开后,电阻则可以逐渐消耗电容内的电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在插头(或插座)拔出很短距离,既可以熄灭电弧,并利用电容充满电后即自动断路的特性,分断主回路,可快速分断主回路,显著提高了插头与插座的分断效率,提高了用电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直流插拔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其具有一个分流回路;图2是本专利技术直流插拔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其具有两个分流回路;图3是本专利技术直流插拔结构的结构第三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直流插拔结构,其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座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的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入插座10的插头11配合,所述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和电容21,电容21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头11配合,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直流电源在分断时,拉弧距离过长,而且因为电压不过零点,不会自动熄灭。现有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长在主回路上并联或串联电阻、或其它一些开关电子元件,以在插拔式通过分段导通,分摊每次电弧所需消耗的能量,由于实现电弧熄灭需要让电流发生转移,而在有限的插座体积内,元器件的功率规格,转移的电流功率瞬间可达到元器件额定功率的十多倍以上,一般元器件无法承受,再者,倘若在插拔过程中,插头被卡住,不能完全拔出,就可能导致整个元器件烧毁;若增加机械结构,实现快速分离的效果,则会使成本上升。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通过在主回路1并联分流回路2,在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和插座10之间产生电弧,电弧能量被转移至分流回路2的电容21,使主回路内的能量不足以维持电弧燃烧,使电弧熄灭,当电容21充满电后,主回路1即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只有电阻20内有较小的电流通过,然后将插头11与分流回路2分断,即实现了插头11与插座10的完全断开,而插头11和插座10断开后,电阻20则可以逐渐消耗电容21内的电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在插头11拔出很短距离,既可以熄灭电弧,并利用电容充满电后即自动断路的特性,分断主回路,显著提高了插头11与插座10的分断效率,提高了用电安全。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直流插拔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直流插拔结构包括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座10以及与插座10配合的插头11,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的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入插座10的插头11配合,所述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优选的,分流回路2与插头11配合的一端设置在插座10的插套上方,使得插头11先与插座10的插头分离,再与分流回路2分离。显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传动结构,使得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优选的,所述插座10为两相插座,包括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插孔为L相插孔,第二插孔为N相插孔;所述插头11为两相插头,包括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一插针为L相插针,第二插针为N相插针;所述第一插针、第二插针分别与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对应配合。优选的,所述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电容21和静触点22,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电阻20的一端与电容21的一端相连形成第一节点,电阻20的另一端与电容21的另一端相连形成第二节点,第二节点与静触点22电连。优选的,所述静触点22固定设置在插座10内。优选的,所述静触点22为镀银触点。优选的,所述电阻20和电容21均可拆卸,以便于本专利技术插座10和插头11应用于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插拔结构,其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座(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的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入插座(10)的插头(11)配合,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和电容(21),电容(21)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头(11)配合,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所述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插拔结构,其包括连接到主回路(1)中的插座(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回路(1)并联的分流回路(2),分流回路(2)的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入插座(10)的插头(11)配合,分流回路(2)包括电阻(20)和电容(21),电容(21)一端与插座(10)电连,另一端与插头(11)配合,电阻(20)与电容(21)并联;所述插头(11)与插座(10)断开时,插头(11)首先与插座(10)分离,然后与分流回路(2)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插拔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流回路(2)与插头(11)配合的一端设置在插座(10)的插套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插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20)一端与电容(21)一端相连形成第一节点,电阻(20)的另一端与电容(21)的另一端相连形成第二节点,第一节点与插座(10)电连,第二节点与静触点(22)电连,静触点(22)与插头(11)滑动接触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插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22)设置在插座(10)的插套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插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10)包括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插头(11)包括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一插针、第二插针分别与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对应配合;所述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炯周荣伟许文良周英姿魏东葛燕蓉施怡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