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给水灌溉床及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215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8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及包括该灌溉床的栽培装置。该灌溉床包括底部、围绕底部四周的侧壁、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结构,至少部分所述若干支撑结构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灌溉床及使用该灌溉床的栽培装置,针对排水不彻底引起的积水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根系生长出栽培容器及苗木生长不齐的问题,通过减少栽培容器与灌溉床面的接触面积,减小表面张力引起的局部积水,达到很好的控根效果。

Bottom Feedwater Irrigation Bed and Cultivat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pla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a bottom water supply irrigation bed and a cultiv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irrigation bed. The irrigation bed comprises a bottom, a side wall around the bottom, a water inlet and a water outlet.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several supporting structures, and the top of at least part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s is in the same horizontal plane. The irrigation bed and the cultivation device using the irrigation bed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aim at the problem of water accumulation caused by incomplete drainage, and the problem of uneven growth of cultivation containers and seedlings caused by the root system. By reducing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containers and the surface of the irrigation bed, the local water accumulation caused by surface tension can be reduced to achieve good root control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部给水灌溉床及栽培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
,特别涉及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及包含该灌溉床的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世界和中国的设施农业与植物工厂的面积越来越大,对水肥灌溉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肥耦合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应用成为一大趋势。目前采用的灌溉技术主要是顶部喷灌和底部给水灌溉。顶部喷灌是水肥从上而下喷淋在植株茎叶或基质上,为植株提供养分的常规灌溉方式,但易喷淋不均匀,导致生长不整齐,空气湿度增加,病害发生几率升高。底部给水的灌溉模式是一种较新的灌溉技术,主要应用于容器育苗、盆栽植物营养液栽培等基质能直接接触营养液的栽培上,水肥通过毛细管作用力自下而上经过栽培容器底孔进入基质。但在实际操作时,生长中的植株根系因为向肥性和向水性而向有水肥的地方生长,导致根系从栽培容器底孔生长出去。当水排走后,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特性,灌溉床表面还容易存在局部积水,造成根系从栽培容器底孔生长出去苗。当育苗结束,将幼苗从栽培容器中取出移栽时,根系断裂而伤根,影响植株缓苗的长势和时间,而且易引发病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至少在于提供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及包含该灌溉床的栽培装置,通过解决底部排水不彻底的问题,减少植物根系的外露并提高出苗的一致性。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包括底部、围绕底部四周的侧壁、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结构,至少部分所述若干支撑结构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部的上表面朝出水口方向向下倾斜。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沉淀池。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置有过滤槽。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槽为可拆卸过滤槽。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渠道。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配备有堵水塞,所述堵水塞插入于所述出水口,用于阻挡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灌溉床的外部连通。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配备有堵水塞,所述堵水塞插入于所述出水口,用于阻挡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渠道的连通,以及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灌溉床的外部连通。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为中空支撑结构,所述中空支撑结构的上表面呈网状,四周呈网状或开设若干排水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栽培装置,包括栽培容器和前述任一灌溉床,所述栽培容器支撑在所述灌溉床的所述支撑结构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灌溉床及使用该灌溉床的栽培装置,针对排水不彻底引起的积水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根系生长出栽培容器及苗木生长不齐的问题,通过减少栽培容器与灌溉床面的接触面积,减小表面张力引起的局部积水,并可进一步配合斜坡式设计,排水彻底,达到很好的控根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灌溉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灌溉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灌溉床的主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沉淀池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成苗期根系生长情况对比效果图;图6为成苗时幼苗带基质根系形态对比效果图;图7为成苗时幼苗洗去基质后根系形态对比效果图;图8为育苗结束幼苗从栽培容器移出后根系形态对比效果图;图9为缓苗期植株整齐度对比统计图;图10为缓苗后开花情况对比统计图;图11为缓苗后开花情况对比效果图。元件标号说明1侧壁11进水口2底部21支撑结构22加强筋3沉淀池31过滤槽32出水渠道4出水口41堵水塞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图1-4示出本专利技术灌溉床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灌溉床包括底部2和围绕底部2四周的侧壁1,侧壁1和底部2共同形成容纳水肥的空间。底部2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结构21,支撑结构2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例如圆柱形、圆台形、锥形、方形、长条状、块状或半球形等等。支撑结构21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中空支撑结构的上表面呈网状,四周呈网状或开设若干排水孔,利于排水。排布形式可以是局部布置,也可以是全面布置。支撑结构柱上表面积小,目的是减少下部苗床(即灌溉床的底部)和上部栽培容器的接触面,防止排出营养液后,仍有水残留在上表面,同时支撑结构柱的形状和排布不阻挡营养液回流。使用时支撑结构21支撑置于其上方的栽培容器(未示出),因此优选支撑结构21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栽培容器可平整放置。底部2可以是实心结构,也可以是中空的结构(如图3所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为增加结构强度,可在空心部分加设加强筋22。侧壁1上开设有进水口11,用于将水肥经该进水口11注入灌溉床。与开设进水口11的侧壁1相反的一侧的底部2上开设有出水口4,出水口4从其下方或侧面与灌溉床的外部连通。为便于水肥从进水口一侧向出水口一侧流动,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底部2的上表面从进水口一侧向出水口一侧倾斜,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结构21的高度也可从进水口一侧向出水口一侧逐渐升高,因此同样可以保持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出水口4的一侧开设有沉淀池3。沉淀池3的上部可设置过滤槽31,水肥经过滤槽31流入沉淀池3,通过过滤槽31过滤水肥中夹杂的植株碎屑、基质残渣等。过滤槽31优选是可拆卸的,在不移动床体的情况下就可通过拆卸过滤槽31来清理随水流出的基质,简便易行。沉淀池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出水口4连通的出水渠道32。出水口4配备有堵水塞41,堵水塞41的形状与出水口4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可为圆柱形或方形等等。当插入出水口4中时,堵水塞41会阻挡水肥从出水渠道32流向出水口4,以及阻挡水肥从出水口4向灌溉床外部流出。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出水渠道32与底部2的上表面是贯通的,即顶部为开放结构,但为防止未经过滤的水肥直接流入出水渠道32,出水渠道32的顶部也可是封闭结构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灌溉床可应用于单层灌溉系统也可用于立体灌溉系统,配合管道形成循环系统。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简述本专利技术灌溉床的使用:堵水塞堵截排水孔,开始灌溉,达到植株需要的灌溉水位后,基质由于毛细作用开始吸水,吸水结束后打开堵水塞,剩余水肥受重力作用沿着斜坡向沉淀池流动,流入沉淀池,植株碎屑、基质残渣等经过沉淀池时被过滤,水肥流经沉淀池再经出水渠道流至排水孔,从下方或侧面流出排水孔,立体多层灌溉时可通过引流,留至下层灌溉床。过滤槽可以拆卸,清理杂质后套回沉淀池。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其中有多个特征可分别或同时采用替代实施方式,例如:进水口和出水口不局限于分别位于灌溉床的两侧,可以位于同一侧,也可以将二者或其中之一设置在灌溉床的中间位置;进水口不局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包括底部、围绕底部四周的侧壁、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结构,至少部分所述若干支撑结构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给水灌溉床,包括底部、围绕底部四周的侧壁、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结构,至少部分所述若干支撑结构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给水灌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上表面朝出水口方向向下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部给水灌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沉淀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部给水灌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置有过滤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部给水灌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槽为可拆卸过滤槽。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部给水灌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晶康娟陈立善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