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建民专利>正文

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131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钓鱼鱼线连接器,特别是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包括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三弹性不锈钢丝及弹性束紧管套;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配合,棱尖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配合;弹性束紧管套相应受阻挡部和第二第一折弯部卡挡的方式通过自身紧缩弹力和与套装部彼此产生的静摩擦力作用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相互压触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进一步增加防止挂接的鱼线脱离的技术可靠性。

Anti-stripping connector for fishing lin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ishing line connector, in particular to a fishing line anti-detachment connector,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a secon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a thir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and an elastic bundle tightening sleeve; the first steel wire segment of the secon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near its head is only acted by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first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or the secon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Five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s are pressed and conta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tip is pressed and contacte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s or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bending parts when it is only acted by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first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s or the second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s; the elastic bundle tube sleeve is clamped by the corresponding blocking part and the second first bending part through its own contraction elasticity and the static friction force produced by the sleeve part. The end of the elastic bundle tube sleeve is pressed and contacted with the end face of the first and fifth elastic stainless steel wire. The utility model can further increase the technical reliability of preventing the detachment of the hooked fish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
本技术涉及钓鱼鱼线连接器,特别是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鱼线连接产品种类繁多,但其防止挂接的鱼线脱离的技术可靠性还比较差,因此,其结构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能进一步增加防止挂接的鱼线脱离的技术可靠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包括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三弹性不锈钢丝及弹性束紧管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一折弯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三折弯部,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四折弯部;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二第一折弯部,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配合,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外侧壁之间或与第二第一折弯部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的尖端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力大于已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之间形成直线段状间隙,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位于其内侧的部位相应形成棱尖,棱尖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配合,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之间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的棱尖的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棱尖离开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或第一第二折弯部的外力大于已使棱尖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各自自身的弹力时,棱尖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之间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穿线间隙;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壁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的内侧壁相互固接在一起而共同形成套装部;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和弹性束紧管套上趋向于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的外力大于已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和弹性束紧管套产生的弹力时,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之间形成空隙而裸露出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第三弹性不锈钢丝整体弯曲成呈C形的阻挡部,弹性束紧管套在未受力的原形状态时的内管径小于阻挡部在垂直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直径和第二第一折弯部的外侧壁与第一第一弹性钢丝的首部钢丝段外侧壁之间在垂直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弹性束紧管套以环绕套装部且受阻挡部和第二第一折弯部卡挡的方式通过自身紧缩弹力和与套装部彼此产生的静摩擦力固定在套装部上;弹性束紧管套相应受阻挡部和第二第一折弯部卡挡的方式通过自身紧缩弹力和与套装部彼此产生的静摩擦力作用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相互压触配合;阻挡部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的彼此连接部及与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的彼此连接部分别对应形成第三第一折弯部和第三第二折弯部;仅当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时,第一楔形导向间隙通过直线段状间隙连通由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尾端的尾部钢丝段或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三折弯部、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四折弯部及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尾端的尾部钢丝段围成的第一平面区域;仅当棱尖离开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或第一第二折弯部时,第一平面区域依次通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穿线间隙连通由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一折弯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二第一折弯部围成的第二平面区域或由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一折弯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二第一折弯部围成的第二平面区域。本技术充分利用弹力形变及恢复原形的作用原理与鱼线相挂接或相脱离;挂接鱼线的路径为依次为使围接成圈的鱼线依次经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直线段状间隙、第一平面区域、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穿线间隙穿入第二平面区域后,即可与本技术稳固地挂接在一起,当鱼线在穿过穿线间隙后则被棱尖阻挡而不可逆地穿入第二平面区域内后;脱离鱼线的路径为:使进入第二平面区域内的鱼线再依次经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直线段状间隙、第一平面区域、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穿线间隙穿出后,即可与本技术相互脱离。在本技术当中,受弹力作用顶压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的弹性束紧管套及受弹力作用顶压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尾端内侧壁或顶压在第一第二折弯部上的棱尖均可更加有效可靠地防止鱼线脱离本技术,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将鱼竿和鱼线牢靠连接在一起的鱼线挂接工具。综上所述,本技术能进一步增加防止挂接的鱼线脱离的技术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体的外观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总体的(仅剖视弹性束紧管套)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弹性束紧管套(脱离本实用新弹性不锈钢丝)处于其原型状态时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去掉弹性束紧管套的外观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应用本技术挂接鱼线的方法演示图;图6为应用本技术脱离鱼线的方法演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三弹性不锈钢丝5及弹性束紧管套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三弹性不锈钢丝及弹性束紧管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一折弯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三折弯部,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四折弯部;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二第一折弯部,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配合,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外侧壁之间或与第二第一折弯部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的尖端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力大于已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之间形成直线段状间隙,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位于其内侧的部位相应形成棱尖,棱尖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配合,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之间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的棱尖的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棱尖离开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或第一第二折弯部的外力大于已使棱尖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各自自身的弹力时,棱尖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之间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穿线间隙;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壁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的内侧壁相互固接在一起而共同形成套装部;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和弹性束紧管套上趋向于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的外力大于已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和弹性束紧管套产生的弹力时,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之间形成空隙而裸露出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第三弹性不锈钢丝整体弯曲成呈C形的阻挡部,弹性束紧管套在未受力的原形状态时的内管径小于阻挡部在垂直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直径和第二第一折弯部的外侧壁与第一第一弹性钢丝的首部钢丝段外侧壁之间在垂直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弹性束紧管套以环绕套装部且受阻挡部和第二第一折弯部卡挡的方式通过自身紧缩弹力和与套装部彼此产生的静摩擦力固定在套装部上;弹性束紧管套相应受阻挡部和第二第一折弯部卡挡的方式通过自身紧缩弹力和与套装部彼此产生的静摩擦力作用使弹性束紧管套的尾端端头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相互压触配合;阻挡部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的彼此连接部及与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的彼此连接部分别对应形成第三第一折弯部和第三第二折弯部;仅当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时,第一楔形导向间隙通过直线段状间隙连通由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尾端的尾部钢丝段或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三折弯部、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四折弯部及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尾端的尾部钢丝段围成的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鱼鱼线防脱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三弹性不锈钢丝及弹性束紧管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一折弯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一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二折弯部,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三折弯部,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一第三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方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一第四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一第四折弯部;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由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及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依次配接构成,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设在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端与第二第一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彼此连接部形成第二第一折弯部,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靠近其首端的首部钢丝段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配合,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外侧壁之间或与第二第一折弯部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第一楔形导向间隙的尖端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离开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的外力大于已使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相互压触的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首部钢丝段与第一第五弹性不锈钢丝之间形成直线段状间隙,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呈直线段状且其尾端的呈平面状的端面相对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长度方向向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内侧壁倾斜,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位于其内侧的部位相应形成棱尖,棱尖在仅受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弹力作用时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相互压触配合,第二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端面与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之间或与第一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第二楔形导向间隙的棱尖的角度在90°以内;当作用在第一弹性不锈钢丝或第二弹性不锈钢丝上趋向于使棱尖离开第一第二弹性不锈钢丝的尾端或第一第二折弯部的外力大于已使棱尖与第一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赵建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