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8135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包括减震结构主体、墙体和网状式骨架,减震结构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墙体,墙体与减震结构主体固定连接,墙体的内部中间偏底部设置有减震层,减震层与墙体紧密贴合,减震层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板材,减震板材与减震层紧密贴合,减震板材是通过外界产生震动压力来运行的,当墙体遭到猛烈撞击或与地面接触产生震动时,减震板材会通过自身的减震性能来进行消减,使墙体不受震动的损坏,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减震结构主体的结构强度,减震板材的材料阻尼合金,减震性能高,加强了减震结构主体的稳定性,重量轻,有利于施工方便,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震结构
,具体为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但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安全性不高,采用的是单向的骨架,墙体的受力面积不均匀,在有震动的情况下墙体容易发生墙面倒塌的现象,降低了使用的安全性,减震效果不好,当墙体内部受到外部压力的时候,不能有效的得到缓冲和防护,降低了墙体的使用寿命,普通的墙面安装杆采用的是光面的,墙体之间连接不牢靠,降低了主体的实用性。所以,如何设计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安全性不高,减震效果不好和连接不牢靠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包括减震结构主体、墙体和网状式骨架,所述减震结构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与减震结构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内部顶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墙体紧密贴合,所述墙体的内部中间偏底部设置有减震层,所述减震层与墙体紧密贴合,所述保温层的外围设置有固定边,所述固定边与保温层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顶部外围设置有顶边,所述顶边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右端设置有墙侧面板,所述墙侧面板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墙侧面板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孔,所述螺纹式安装孔与墙侧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左端设置有墙顶面板,所述墙顶面板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底部设置有墙底面板,所述墙底面板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墙底面板的表面设置有凹凸面,所述凹凸面与墙底面板紧密贴合,所述墙底面板的底部外围设置有底边,所述底边与墙底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墙侧面板的右侧设置有侧边,所述侧边与墙侧面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墙体的内部中间部位设置有网状式骨架,所述网状式骨架与墙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层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板材,所述减震板材与减震层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墙顶面板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杆,所述螺纹式安装杆与墙顶面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墙体的内部镂空部位设置有弹簧铺面,所述弹簧铺面与墙体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凹凸面设置有一层。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板材的材料是减震性能高,重量轻的阻尼合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设置有网状式骨架,是通过承受墙与墙之间相互连接时产生的重量来运行的,网状式骨架一方面有利于墙体的承重力更加均匀,使墙体在受到震动时不容易发生墙面倒塌的现象,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网状式骨架分布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有利于墙体使用起来更加的稳定,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实用性,设置有减震板材,是通过外界产生震动的压力来运行的,当墙体遭到猛烈撞击或与地面接触产生震动时,减震板材会通过自身的减震性能来对震动进行消减,来保护墙体不受震动的损坏,使墙体更加的经久耐用,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减震结构主体的结构强度,设置有螺纹式安装杆,当管理人员在组装墙面时,是通过螺纹式安装杆和安装孔来对墙面进行拼接的,螺纹式安装杆有利于增加墙面与墙面之间相互连接的摩擦力,使墙体连接起来更加的稳定,防止了墙体之间连接不牢靠,而发生墙面倒塌砸伤人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加强了减震结构主体的结构强度,设置有弹簧铺面,当管理人员在组装墙面或墙面遭到猛烈撞击时,网状式骨架会产生大量的震动,弹簧铺面一方面可以对网状式骨架骨架达到一个缓冲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有效的加固了网状式骨架的使用,使墙体使用起来更加的稳定,加强了网状式骨架的工作效率,设置有一层凹凸面,具有一定的减震性能和消减噪音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工作效率,设置有减震板材的材料是阻尼合金,阻尼合金的减震性能高,有利于加强减震结构主体的稳定性,阻尼合金的重量轻,有利于施工方便,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墙底面板结构图。图中:1、减震结构主体,2、墙体,201、保温层,202、网状式骨架,203、减震层,204、减震板材,205、固定边,206、弹簧铺面,3、顶边,4、墙侧面板,5、螺纹式安装孔,6、侧边,7、墙顶面板,8、螺纹式安装杆,9、墙底面板,901、凹凸面,10、底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包括减震结构主体1、墙体2和网状式骨架202,减震结构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墙体2,墙体2与减震结构主体1固定连接,墙体2的内部顶部设置有保温层201,所述保温层201与墙体2紧密贴合,墙体2的内部中间偏底部设置有减震层203,减震层203与墙体2紧密贴合,保温层201的外围设置有固定边205,固定边205与保温层201固定连接,墙体2的顶部外围设置有顶边3,顶边3与墙体2固定连接,墙体2的右端设置有墙侧面板4,墙侧面板4与墙体2固定连接,墙侧面板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孔5,螺纹式安装孔5与墙侧面板4固定连接,墙体2的左端设置有墙顶面板7,墙顶面板7与墙体2固定连接,墙体2的底部设置有墙底面板9,墙底面板9与墙体2固定连接,墙底面板9的表面设置有凹凸面901,凹凸面901与墙底面板9紧密贴合,墙底面板9的底部外围设置有底边10,底边10与墙底面板9固定连接,墙侧面板4的右侧设置有侧边6,侧边6与墙侧面板4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墙体2的内部中间部位设置有网状式骨架202,网状式骨架202与墙体2固定连接,网状式骨架202是通过承受墙与墙之间相互连接时产生的重量来运行的,网状式骨架202一方面有利于墙体2的承重力更加均匀,使墙体2在受到产生震动时不容易发生墙面倒塌的现象,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网状式骨架202分布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有利于墙体2使用起来更加的稳定,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1的实用性。进一步的,减震层203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板材204,减震板材204与减震层203紧密贴合,减震板材204是通过外界产生震动的压力来运行的,当墙体2遭到猛烈撞击或与地面接触产生震动时,减震板材204会通过自身的减震性能来对震动进行消减,来保护墙体2不受震动的损坏,使墙体2更加的经久耐用,有效的提高了减震结构主体1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减震结构主体1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墙顶面板7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杆8,螺纹式安装杆8与墙顶面板7固定连接,当管理人员在组装墙面时,是通过螺纹式安装杆5和安装孔8对墙面进行拼接的,螺纹式安装杆5有利于增加墙面与墙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包括减震结构主体(1)、墙体(2)和网状式骨架(20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墙体(2),所述墙体(2)与减震结构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内部顶部设置有保温层(201),所述保温层(201)与墙体(2)紧密贴合,所述墙体(2)的内部中间偏底部设置有减震层(203),所述减震层(203)与墙体(2)紧密贴合,所述保温层(201)的外围设置有固定边(205),所述固定边(205)与保温层(201)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顶部外围设置有顶边(3),所述顶边(3)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右端设置有墙侧面板(4),所述墙侧面板(4)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侧面板(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孔(5),所述螺纹式安装孔(5)与墙侧面板(4)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左端设置有墙顶面板(7),所述墙顶面板(7)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底部设置有墙底面板(9),所述墙底面板(9)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底面板(9)的表面设置有凹凸面(901),所述凹凸面(901)与墙底面板(9)紧密贴合,所述墙底面板(9)的底部外围设置有底边(10),所述底边(10)与墙底面板(9)固定连接,所述墙侧面板(4)的右侧设置有侧边(6),所述侧边(6)与墙侧面板(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包括减震结构主体(1)、墙体(2)和网状式骨架(20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墙体(2),所述墙体(2)与减震结构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内部顶部设置有保温层(201),所述保温层(201)与墙体(2)紧密贴合,所述墙体(2)的内部中间偏底部设置有减震层(203),所述减震层(203)与墙体(2)紧密贴合,所述保温层(201)的外围设置有固定边(205),所述固定边(205)与保温层(201)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顶部外围设置有顶边(3),所述顶边(3)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右端设置有墙侧面板(4),所述墙侧面板(4)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侧面板(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式安装孔(5),所述螺纹式安装孔(5)与墙侧面板(4)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左端设置有墙顶面板(7),所述墙顶面板(7)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体(2)的底部设置有墙底面板(9),所述墙底面板(9)与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墙底面板(9)的表面设置有凹凸面(901),所述凹凸面(901)与墙底面板(9)紧密贴合,所述墙底面板(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强
申请(专利权)人:邛崃三柚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