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77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景观水体质量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包括曝气池池体、鼓风机和输风管,曝气池池体内设置有曝气腔,曝气腔顶部开口,鼓风机通过输风管与曝气腔连通,曝气腔底部设有第一出气装置,曝气腔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第一出气装置、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上均设置有出气口,第一出气装置通过第一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第二出气装置通过第二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第三出气装置通过第三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解决了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
本技术涉及城市景观水体质量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是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
技术介绍
曝气池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现有曝气池分为鼓风曝气池和机械曝气池,根据需要使用的类型有所不同,针对城市景观水体中氮磷等有机质含量高,多采用鼓风曝气池进行处理,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包括曝气池池体、鼓风机和输风管,曝气池池体内设置有曝气腔,曝气腔顶部开口,鼓风机通过输风管与曝气腔连通,曝气腔底部设有第一出气装置,曝气腔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第一出气装置、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上均设置有出气口,第一出气装置通过第一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第二出气装置通过第二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第三出气装置通过第三分流管与输风管连通。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现有曝气池底部供气的基础上,增加两侧的出气口,使之在底部供气的前提下能够在两侧进行出气,由于两者的出去位置不同,底部的出气口带动第一次曝气,两侧的出气口带动第二次曝气,提高整个曝气效率,增加曝气效果,解决了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的,第一出气装置的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依次位于曝气腔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可选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的表面均覆盖有滤网,且滤网的上孔径大小由曝气腔的前部朝向后部递增。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位于曝气腔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使得整个曝气腔中气体上升速度不均匀,存在阶梯性,再配合从两侧出气口出来的气体,使之整个曝气腔中液面大幅度翻滚,大幅提高曝气效果。可选的,第一出气装置内设置有栏柵,且相邻的栏柵错位设置,一个与第一出气装置底部连接,另一个与第一出气装置顶部连接。进一步的,第一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三分流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这样设计的目在于,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可以分别对三个分流管的流速进行调控,同时能够防止曝气腔中的液体回流至分流管中,提高整个设备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第二出气装置靠近输风管,第三出气装置远离输风管,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的出风面均为弧面,且向内凹陷。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斜对称的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且两个出气装置的出风面均为弧面,并向内凹陷,使得出气的同时能够带动曝气腔中的液体旋转,提高整体曝气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1、通过在现有曝气池底部供气的基础上,增加两侧的出气口,使之在底部供气的前提下能够在两侧进行出气,由于两者的出去位置不同,底部的出气口带动第一次曝气,两侧的出气口带动第二次曝气,提高整个曝气效率,增加曝气效果,解决了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2、通过设置位于曝气腔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使得整个曝气腔中气体上升速度不均匀,存在阶梯性,再配合从两侧出气口出来的气体,使之整个曝气腔中液面大幅度翻滚,大幅提高曝气效果。3、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可以分别对三个分流管的流速进行调控,同时能够防止曝气腔中的液体回流至分流管中,提高整个设备的稳定性。4、通过设置斜对称的第二出气装置和第三出气装置,且两个出气装置的出风面均为弧面,并向内凹陷,使得出气的同时能够带动曝气腔中的液体旋转,提高整体曝气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结构示意图;图2为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出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为曝气池池体、2为输风管、3为鼓风机、4为第一分流管、5为第三分流管、6为第二分流管、7为第一出气装置、8为曝气腔、9为滤网、10为第二出气装置、11为第三出气装置、12为第一控制阀、13为第三控制阀、14为第二控制阀、15为栏柵、16为第一出气口、17为第二出气口、18为第三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保护内容。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包括曝气池池体1、鼓风机3和输风管2,曝气池池体1内设置有曝气腔8,曝气腔8顶部开口,鼓风机3通过输风管2与曝气腔8连通,曝气腔8底部设有第一出气装置7,曝气腔8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第一出气装置7、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上均设置有出气口,第一出气装置7通过第一分流管4与输风管2连通,第二出气装置10通过第二分流管6与输风管2连通,第三出气装置11通过第三分流管5与输风管2连通。使用中,在现有曝气池底部供气的基础上,增加两侧的出气口,使之在底部供气的前提下能够在两侧进行出气,由于两者的出去位置不同,底部的出气口带动第一次曝气,两侧的出气口带动第二次曝气,提高整个曝气效率,增加曝气效果,解决了现有鼓风曝气池多通过底部出气口将氧气导入进行曝气,由于城市景观水体中有机质富化现象较为严重,单一通过底部导入空气实现曝气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如图3所示,第一出气装置7的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和第三出气口18,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和第三出气口18依次位于曝气腔8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和第三出气口18的表面均覆盖有滤网9,且滤网9的上孔径大小由曝气腔8的前部朝向后部递增。使用中,设置位于曝气腔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使得整个曝气腔中气体上升速度不均匀,存在阶梯性,再配合从两侧出气口出来的气体,使之整个曝气腔中液面大幅度翻滚,大幅提高曝气效果。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第一出气装置7内设置有栏柵15,且相邻的栏柵15错位设置,一个与第一出气装置7底部连接,另一个与第一出气装置7顶部连接。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1,第一分流管4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2、第二分流管6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4,第三分流管5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13。使用中,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包括曝气池池体(1)、鼓风机(3)和输风管(2),所述曝气池池体(1)内设置有曝气腔(8),曝气腔(8)顶部开口,所述鼓风机(3)通过输风管(2)与曝气腔(8)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腔(8)底部设有第一出气装置(7),曝气腔(8)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所述第一出气装置(7)、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上均设置有出气口,第一出气装置(7)通过第一分流管(4)与输风管(2)连通,第二出气装置(10)通过第二分流管(6)与输风管(2)连通,第三出气装置(11)通过第三分流管(5)与输风管(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包括曝气池池体(1)、鼓风机(3)和输风管(2),所述曝气池池体(1)内设置有曝气腔(8),曝气腔(8)顶部开口,所述鼓风机(3)通过输风管(2)与曝气腔(8)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腔(8)底部设有第一出气装置(7),曝气腔(8)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所述第一出气装置(7)、第二出气装置(10)和第三出气装置(11)上均设置有出气口,第一出气装置(7)通过第一分流管(4)与输风管(2)连通,第二出气装置(10)通过第二分流管(6)与输风管(2)连通,第三出气装置(11)通过第三分流管(5)与输风管(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质量的鼓风曝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装置(7)的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和第三出气口(18),所述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和第三出气口(18)依次位于曝气腔(8)的前部、中部和后部。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娅周意钱帮贵张艳杨波李正飞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修能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