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
技术介绍
在国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桥梁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板梁又是桥梁建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因此板梁的制作和拆模在实际的工作的操作简便与否成为实际操作中的关键一环。传统的板梁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板梁拆模时对人工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人工拼装时要将模版一块一块拆卸下来进入下一道工序再进行组合,存在拆卸慢、周转慢、效率低、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施工进度的缺点;另一方面,振动器在安装时,需要通过螺丝拧紧,但是需要至少两名工人共同操作,一个人托住振动器,保持振动器稳定,另一个人上紧螺丝,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以缓解了现有的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使用费力,降低工人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包括:内模组件和外膜组件,所述内模组件位于所述外膜组件内部,用于形成板梁的中空结构;所述外膜组件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底板、上连接螺杆和下连接螺杆,所述上连接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组件和外膜组件,所述内模组件位于所述外膜组件内部,用于形成板梁的中空结构;所述外膜组件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底板、上连接螺杆和下连接螺杆,所述上连接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上端;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下连接螺杆穿过所述通孔,且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下端,通过旋紧在所述上连接螺杆和下连接螺杆上的螺母,以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内模组件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包括左上L形模板和左下L形模板,左上L形模板和左下L形模板的一端通过合页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梁筑造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组件和外膜组件,所述内模组件位于所述外膜组件内部,用于形成板梁的中空结构;所述外膜组件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底板、上连接螺杆和下连接螺杆,所述上连接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上端;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下连接螺杆穿过所述通孔,且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下端,通过旋紧在所述上连接螺杆和下连接螺杆上的螺母,以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内模组件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包括左上L形模板和左下L形模板,左上L形模板和左下L形模板的一端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模板包括右上L形模板和右下L形模板,右上L形模板和右下L形模板的一端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一撑板组件,所述撑板组件包括第一槽钢、第一上支撑臂和第一下支撑臂,所述第一上支撑臂和第一下支撑臂相对于所述第一槽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上支撑臂和第一下支撑臂的数量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上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槽钢铰接,上端与所述左上L形模板内壁铰接,且多个所述第一上支撑臂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第一下支撑臂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槽钢铰接,下端与所述左下L形模板内壁铰接,且多个所述第一下支撑臂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二撑板组件,所述撑板组件包括第二槽钢、第二上支撑臂和第二下支撑臂,所述第二上支撑臂和第二下支撑臂相对于所述第二槽钢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上支撑臂和第二下支撑臂的数量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上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槽钢铰接,上端与所述右上L形模板内壁铰接,且多个所述第二上支撑臂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第二下支撑臂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槽钢铰接,下端与所述右下L形模板内壁铰接,且多个所述第二下支撑臂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外膜组件包括多个高频振动器,所述高频振动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翼和第二连接翼,所述第一连接翼和第二连接翼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上均设置有滑槽组件;所述滑槽组件包括开口朝向相对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树营,杜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康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