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6559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涉及一种机械加工设备,解决了现有的冲筋装置都是通过人工进行上料,上料时需要操作者用手频繁的进行取料、放料,劳动强度高,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疲劳,从而使上料效率降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还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机架、设置于机架靠近冲压机的一侧的上料工位、设置于机架上的送料工位、设置于冲压机远离机架的一侧的脱模工位、设置于机架远离冲压机的一侧的出料工位、设置于机架上的运输工位;冲压机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第六气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通过轴的自动上料、出料、运输,实现了冲筋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了冲筋加工的效率。

A Fully Automatic Feeding and Ribbing Device for Shaf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feeding and punching device for shafts, which relates to a mechanical processing equipment. It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punching devices are feeding manually. When feeding, the operators need to use their hands frequently to fetch and release materials. The labor intensity is high and the long working time is easy to cause fatigue, thus reducing the feeding efficiency. The technical scheme points are as follows: Including the frame on the ground, the feeding station on the side of the frame near the punching machine, the feeding station on the frame, the demoulding station on the side far from the frame, the feeding station on the side far from the frame, the transportation station on the frame, the second fixing plate on the punching machine, and the second fixing plate. Sixth cylind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utomatic feeding and punching device for shafts, which realizes the automation of punching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unching through the automatic feeding, discharg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shaf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电机轴与其它零件进行连接,通常需要在电机轴的光滑外周面上设置四条均匀分布的凸筋,这样可使其它零件固定在电机轴的凸筋上。目前,电机轴的冲筋加工主要是通过在冲压机上设置冲筋模具,将电机轴放置于冲筋模具内,通过脚踏板控制冲压机带动冲筋模具直接在电机轴上进行冲压,冲筋模具在电机轴上冲压后即可形成凸筋。但是,现有的冲筋装置都是通过人工进行上料,上料时操作者需要用手频繁的进行取料、放料,劳动强度高,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疲劳,从而使上料效率降低,尚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通过轴的自动上料、出料、运输,实现了冲筋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了冲筋加工的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包括冲压机、设置于冲压机上的冲筋模具,还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机架、设置于机架靠近冲压机的一侧且供轴进行放置的上料工位、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驱使轴进入冲筋模具的送料工位、设置于冲压机远离机架的一侧且用于驱使轴脱离冲筋模具的脱模工位、设置于机架远离冲压机的一侧且用于收集加工完成的轴的出料工位、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轴运输至出料工位的运输工位;所述冲压机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冲压机进行冲压的第六气缸。采用上述方案,机架的设置,实现了上料工位、送料工位、脱模工位、出料工位、运输工位的安装固定;上料工位的设置,为轴提供了放置的空间,配合送料工位的使用,实现了轴的自动化送料,无需操作者用手去抓料、送料,提高了送料的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送料操作的安全性;脱模工位的设置,实现了轴的自动脱模,无需操作者用手进行脱模,提高了脱模的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脱模操作的安全性;出料工位的设置,配合运输工位的使用,使轴在脱模后能够进行自动运输和收集,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了轴的运输、出料的自动化,提高了轴的运输、出料的效率;第二固定板的设置,为第六气缸的固定提供了支撑,方便对第六气缸进行安装固定,提高了第六气缸的安装效率;第六气缸的设置,可以通过第六气缸控制冲压机的冲压,实现了冲压机冲压控制的自动化,提高了冲筋加工的效率。作为优选,所述上料工位包括:放置板,设置于隔板上且供轴进行放置;第一支撑板,设置于隔板上且用于为放置板提供支撑;隔板,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汇聚轴;限位板,设置于放置板上且用于将轴排列整齐;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引导轴从隔板滑至送料工位的第一引导斜面。采用上述方案,放置板的设置,配合隔板的使用,为轴的放置提供了空间,使大量的轴能够堆放在放置板上,并向隔板汇聚,为轴的自动送料提供了方便;限位板的设置,限制了轴的长度,使轴能够朝隔板的方向滑移汇聚,使轴能够整齐的排放在放置板上,方便自动送料的进行,提高了上料的效率;第一引导斜面的设置,方便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隔板上滑至送料工位。作为优选,所述送料工位包括:抬升机构,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驱使轴从放置板向上移动至第一引导斜面上;预置机构,设置于隔板上且用于控制轴滑离第一引导斜面;入料机构,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驱使轴滑移至冲筋模具。采用上述方案,抬升机构、预置机构、入料机构的的配合使用,使轴能够从上料工位移动到冲筋模具进行上料,实现了轴送料的自动化,全程无需人工进行参与,提高了送料的效率,同时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送料的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抬升机构包括:滑移板,设置于隔板上且与隔板滑移连接并用于驱使轴从放置板向上移动至第一引导斜面;第一气缸,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驱动滑移板进行滑移;限位杆,对称设置于滑移板的两侧且用于引导滑移板上下滑移;所述滑移板远离机架的一侧设置有引导轴从滑移板滑至第一引导斜面的第二引导斜面。采用上述方案,滑移板的设置,配合第一气缸的使用,使轴能够在滑移板的驱使下向上移动至第一引导斜面,实现了轴向上移动的自动化;限位杆的设置,对滑移板的滑移方向进行了限定,引导滑移板在竖直方向进行上下滑移,提高了滑移板滑移时的稳定性;第二引导斜面的设置,配合滑移板的使用,使第二引导斜面和隔板之间只能容纳单根轴进行放置,方便滑移板驱使单根轴向上移动,提高了上料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轴在向上移动时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预置机构包括:支撑杆,设置于隔板上且用于提供支撑;旋转轴,穿设于支撑杆远离限位杆的一端且与支撑杆转动连接;方杆,套设于旋转轴上且与旋转轴同步转动;挡板,设置于方杆上且用于控制轴滑离第一引导斜面;驱动杆,设置于旋转轴远离冲压机的一侧且用于驱使旋转轴旋转;第二气缸,设置于出料工位上且用于驱使驱动杆绕旋转轴转动。采用上述方案,支撑杆的设置,为旋转轴提供了支撑;方杆的设置,使挡板能够固定在方杆上,增加了挡板固定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挡板固定的牢固度;旋转轴的设置,使方杆、挡板能够绕旋转轴进行转动,方便挡板通过转动控制轴在第一引导斜面上的停留;第二气缸的设置,配合驱动杆的使用,为旋转轴、方杆、挡板的转动提供了驱动力,实现了转轴、方杆、挡板的转动的自动化,同时驱动杆的设置,起到了省力杠杆的作用,使第二气缸能够用较小的力去驱动旋转轴、方杆、挡板的转动,提高了第二气缸的工作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气缸上设置有用于驱使驱动杆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引导轴从第一引导斜面滑至接料件的引导板。采用上述方案,复位弹簧的设置,使驱动杆、旋转轴、方杆、挡板在复位弹簧的拉力的作用下进行复位,提高了驱动杆、旋转轴、方杆、挡板复位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提高了预置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第二气缸与驱动杆之间的磨损;引导板的设置,使轴能够准确地从第一引导斜面滑至接料件,提高了轴滑移时的准确性。作为优选,所述入料机构包括:滑轨,设置于第二支撑板靠近隔板的一侧;滑块,设置于第二支撑板上且与滑轨滑移连接;第三气缸,设置于第二支撑板上且用于驱使滑块进行滑移;第三支撑板,设置于滑块上;接料件,设置于第三支撑板上且供轴进行暂时放置;第四气缸,设置于第三支撑板上且用于驱使轴从接料件移动至冲筋模具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机架上且用于提供支撑。采用上述方案,第二支撑板的设置,为第三气缸、滑块提供了支撑;滑块的设置,配合第三气缸的使用,使第三支撑板、第四气缸、接料件能够与滑块一起在第三气缸的驱使下向靠近冲筋模具的方向滑移,方便第四气缸驱使轴进行入料;第三支撑板的设置,为第四气缸、接料件安装固定提供了支撑;接料件的设置,配合第四气缸的使用,使轴能够在第四气缸的驱使下从接料件上滑至冲筋模具进行入料;滑轨的设置,为滑块的滑移提供了支撑,使滑块可以在滑轨的引导下进行滑移,不易发生偏离,提高了滑块滑移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轴的入料的准确性。作为优选,所述脱模工位包括:第四支撑板,设置于冲压机远离机架的一侧;第一固定板,设置于第四支撑板上且供第五气缸进行安装固定;第五气缸,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上且用于驱使轴脱离冲筋模具。采用上述方案,第五气缸的设置,使轴能够在第五气缸的驱使下滑离冲筋模具,无需操作者手工脱模,实现了轴的自动脱模,提高了脱模的效率;第四支撑板的设置,配合第一固定板的使用,实现了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包括冲压机(1)、设置于冲压机(1)上的冲筋模具(2),其特征是:还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机架(3)、设置于机架(3)靠近冲压机(1)的一侧且供轴进行放置的上料工位(4)、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驱使轴进入冲筋模具(2)的送料工位(5)、设置于冲压机(1)远离机架(3)的一侧且用于驱使轴脱离冲筋模具(2)的脱模工位(6)、设置于机架(3)远离冲压机(1)的一侧且用于收集加工完成的轴的出料工位(7)、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轴运输至出料工位(7)的运输工位(8);所述冲压机(1)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板(46),所述第二固定板(4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冲压机(1)进行冲压的第六气缸(4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包括冲压机(1)、设置于冲压机(1)上的冲筋模具(2),其特征是:还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机架(3)、设置于机架(3)靠近冲压机(1)的一侧且供轴进行放置的上料工位(4)、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驱使轴进入冲筋模具(2)的送料工位(5)、设置于冲压机(1)远离机架(3)的一侧且用于驱使轴脱离冲筋模具(2)的脱模工位(6)、设置于机架(3)远离冲压机(1)的一侧且用于收集加工完成的轴的出料工位(7)、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轴运输至出料工位(7)的运输工位(8);所述冲压机(1)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板(46),所述第二固定板(4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冲压机(1)进行冲压的第六气缸(4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料工位(4)包括:放置板(9),设置于隔板(11)上且供轴进行放置;第一支撑板(10),设置于隔板(11)上且用于为放置板(9)提供支撑;隔板(11),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汇聚轴;限位板(12),设置于放置板(9)上且用于将轴进行排列;所述隔板(11)上设置有用于引导轴从隔板(11)滑至送料工位(5)的第一引导斜面(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送料工位(5)包括:抬升机构(14),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驱使轴从放置板(9)向上移动至第一引导斜面(13)上;预置机构(15),设置于隔板(11)上且用于将轴保持至第一引导斜面(13)上;入料机构(16),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驱使轴滑移至冲筋模具(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抬升机构(14)包括:滑移板(17),设置于隔板(11)上且与隔板(11)滑移连接并用于驱使轴从放置板(9)向上移动至第一引导斜面(13);第一气缸(18),设置于机架(3)上且用于驱动滑移板(17)进行滑移;限位杆(30),对称设置于滑移板(17)的两侧且用于引导滑移板(17)上下滑移;所述滑移板(17)远离机架(3)的一侧设置有引导轴从滑移板(17)滑至第一引导斜面(13)的第二引导斜面(3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轴类全自动上料冲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预置机构(15)包括:支撑杆(19),设置于隔板(11)上且用于提供支撑;旋转轴(20),穿设于支撑杆(19)远离限位杆(30)的一端且与支撑杆(19)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传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恒源轴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