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805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该新式磁性模组结构包括胶盒、磁性线圈,磁性线圈嵌装于胶盒的容置腔内,磁性线圈包括磁环、漆包线,漆包线伸出有头端引线、尾端引线。该新式磁性模组结构设计新颖、装配方便、制造工序简单、可靠性好且生产效率高。该装配方式通过压接方式取代传统绕脚、电焊连接方式,工序简单方便、可靠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
本技术涉及磁性模组
,尤其涉及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线圈模组而言,其一般包括有胶盒以及装设于胶盒的磁性线圈,磁性线圈的头尾引线一般采用绕脚连接方式或者点焊连接方式与相应的接电端子实现电连接。其中,对于绕脚连接方式而言,其是将磁性线圈上的漆包线的某些头尾引线缠绕在胶盒上金属引脚上面,绕半圈、一圈或者多圈;为了能进行电连接,头尾引线在缠绕之前可用某些方式,如镀锡、激光腐蚀等脱掉漆皮,绕完之后也可以加锡等材料来增强电连接,或者在加锡等材料前不脱漆皮,在加锡等材料过程中自动脱掉漆皮。对于点焊连接方式,其是将磁性线圈上的漆包线的某些头尾引线平放在胶盒的接电端子的表面上,用一种瞬间可产生高温的焊刀压向引线,使引线在压力和高温作用下去掉了部分漆皮,且与接电端子熔接在一起;其中,为了可靠的电连接,点焊后也可以加锡等材料来增强电连接。然而,对于上述绕脚连接方式、点焊连接方式而言,在实际的装配连接过程中,其普遍存在装配不方便、制造工序复杂、可靠性较差且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为此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已经提出过一种改进设计(CN106057406A),其中与本专利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胶盒(1)、磁性线圈(2)、金属压接针(3)、接电端子(4),胶盒(1)的内部成型有容置腔(11),磁性线圈(2)嵌装于胶盒(1)的容置腔(11)内,磁性线圈(2)包括有磁环(21)以及绕装于磁环(21)的漆包线(22),磁性线圈(2)通过胶水或者胶纸粘贴固定于容置腔(11)的底面,磁性线圈(2)的漆包线(22)伸出有头端引线(221)、尾端引线(222);胶盒(1)设置有与头端引线(221)相对应的第一固定侧板(12)、与尾端引线(222)相对应的第二固定侧板(13),第一固定侧板(12)、第二固定侧板(13)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横向完全贯穿的引线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胶盒(1)、磁性线圈(2)、金属压接针(3)、接电端子(4),胶盒(1)的内部成型有容置腔(11),磁性线圈(2)嵌装于胶盒(1)的容置腔(11)内,磁性线圈(2)包括有磁环(21)以及绕装于磁环(21)的漆包线(22),磁性线圈(2)通过胶水或者胶纸粘贴固定于容置腔(11)的底面,磁性线圈(2)的漆包线(22)伸出有头端引线(221)、尾端引线(222);胶盒(1)设置有与头端引线(221)相对应的第一固定侧板(12)、与尾端引线(222)相对应的第二固定侧板(13),第一固定侧板(12)、第二固定侧板(13)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横向完全贯穿的引线卡槽(14),第一固定侧板(12)、第二固定侧板(13)对应各引线卡槽(14)两边分别开设有朝上开口的两个固定孔(15);头端引线(221)嵌卡于第一固定侧板(12)的引线卡槽(14)内,尾端引线(222)嵌卡于第二固定侧板(13)的引线卡槽(14)内,第一固定侧板(12)相应金属压接针叉口端面(32)将头端引线(221)压贴接电端子尾端(41)且金属压接针叉枝(31)嵌卡于固定孔(15)内,第二固定侧板(13)相应金属压接针叉口端面(32)将尾端引线(222)压贴接电端子尾端(41)且金属压接针叉枝(31)嵌卡于固定孔(1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磁性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2)、所述第二固定侧板(13)于引线卡槽(14)下面分别预埋有接电端子(4),各接电端子(4)两侧边设有开口朝上的固定孔(15),所述头端引线(221)、所述尾端引线(222)分别穿过相应的引线卡槽(14),用金属压接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祗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双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