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39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换热器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换热管和用于将每对换热管的下端密封连通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填管,回填管的下端接近连接头,回填管上设有可供填料进入管内的进料口,回填管的管壁上贯穿设置有卸料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岩土换热器具有的优点是:1、岩土换热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施工。2、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具体为:在回填填料时将填料车的输料管经回填管上的进料口伸入,这样一来,回填料的移动速度和冲击力会受到回填管的限制,回填管能够防止回填料过度挤压换热管或连接头,进而能够有效防止换热管被回填料挤压变形,从而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地热热泵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土换热器。
技术介绍
岩土换热器(也称作“地下换热器”)通常整体呈单U型或双U型管状结构。岩土换热器是地热热泵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岩土换热器用于埋于地下浅层土壤中(一般为200米埋深以内,土壤温度低于25℃),循环水经岩土换热器的水管壁直接与土壤进行热交换。夏季循环水将制冷机组吸收的热量向土壤放热,冬季从土壤中吸热并将热量经热泵机组传递至室内。目前,岩土换热器在施工时,先要在地面钻孔,后将岩土换热器下放至钻孔内,最后,向钻孔内回填填料(可参见公告号为CN100398482C,“一种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回填材料”)。但是,申请人发现直接向钻孔内回填填料,填料容易挤压或磨损岩土换热器,不利于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能够易于实施,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的岩土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易于实施,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的岩土换热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岩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换热管和用于将每对换热管的下端密封连通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填管,所述回填管的下端接近所述连接头,所述回填管上设有可供填料进入管内的进料口,所述回填管的管壁上贯穿设置有卸料孔。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岩土换热器具有的优点是:1、岩土换热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施工。2、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具体为:在回填填料时将填料车的输料管经回填管上的进料口伸入,这样一来,回填料的移动速度和冲击力会受到回填管的限制,回填管能够防止回填料过度挤压换热管或连接头,进而能够有效防止换热管被回填料挤压变形,从而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3、能够减少钻孔内的空气,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理由是:采用回填管后,回填料是由通过回填管并从钻孔的底部向上逐渐回填实,且回填过程能够利用填料来充分地向上挤出钻孔内的空气,进而能够帮助使得换热管与回填填料之间的换热效率最佳。4、能够更好地保护换热管和连接头,理由是:回填管可以防止施工残渣沉积导致过度并挤压换热管或连接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岩土换热器的结构及施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岩土换热器中收束管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换热管;2连接头;3回填管:31卸料孔;4填料车;5输料管;6收束管:61抱块,62连接支耳,63定位用凸起;7孔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岩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一对换热管1(也称作“地埋管”)和用于将每对换热管1的下端密封连通的连接头2;还包括回填管3,所述回填管3的下端接近所述连接头2,所述回填管3上设有可供填料进入管内的进料口,所述回填管3的管壁上贯穿设置有卸料孔31。实施时,回填管3上端可与换热管1上端齐平,也可高于或低于换热管1上端。其中,所述回填管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头2固定相连。这样一来,更便于在向钻孔内下放换热器的同时,下放回填管3;简化回填管3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其中,所述回填管3整体位于所有换热管1在圆周方向的包围区内,所述回填管3为沿所述换热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所述回填管3的上端为开口端,且所述开口端构成所述进料口。采用上述方案后,位于回填管3上端的进料口不仅更便于输料管经此处伸入和输料;且采用“回填管3整体位于所有换热管1在圆周方向的包围区内,所述回填管3为沿所述换热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结构后,还利于由钻孔的轴心线(由卸料孔31溢出)沿径向逐渐向外来填充满钻孔并形成中间高周边低的斜坡,能够对从卸料孔31溢出的填料进行缓冲,避免填料在竖向上过高跌落并冲压换热管1。其中,所述卸料孔31为沿所述回填管3的管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上述沿回填管3管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卸料孔31,能够沿钻孔的高度方向分成多个低高度的高度段,从而使得后续填料能够由下向上逐级填满各个高度段,进一步有效避免填料在竖向上过高的下落冲压换热管1。其中,在回填管3的管长方向相邻的两个卸料孔31之间的间距为8-11米。上述两个卸料孔31之间的间距为优选距离,这样的好处是:一是不至于在回填管3上因开设太多卸料孔31而降低结构强度;二是该高度还有利于提升经卸料孔31溢出的填料在钻孔内的填充的密实程度(逐级利用上级的填料重力来下压下级填料并填实)。其中,在回填管3的圆周方向上所述卸料孔31的开孔朝向与每根换热管1错开。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回填管3内的填料被换热管1堵塞,更好的确保回填的顺畅性和提升回填速度。其中,所述回填管3由塑料材料制得。这样一来,回填管3与连接头2之间可同换热管1与连接头2之间一样,采用热熔固定连接的形式进行固定,使得固定形式更为统一,便于加工。其中,岩土换热器还包括收束管6,所述收束管6套装固定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外部。收束管6的设置,能够更好的环抱住所有的换热管1,避免填料冲压收束管6并使其变形,从而起到更好的防止管道挤压变形的保护作用。其中,所述收束管6为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相邻两个所述收束管6之间的间距为8-11米。采用上述多个收束管6的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的防止管道挤压变形的保护作用。其中,所述收束管6包括均呈半圆筒状的两个抱块61,每个抱块61在弧度方向的端部位置均外凸形成有连接支耳62,该连接支耳62上贯穿设置有连接孔;两个包括通过螺母和贯穿所述连接孔的螺栓旋接相连来实现对接固定。上述包括两个抱块61的结构简单,便于套装固定,且环抱限位效果好。与此同时,优选连接支耳62在外凸方向上的外端能够邻近或贴近钻孔的孔壁7,这样一来,即能够更好的保持换热管1和回填管3与钻孔同轴心,利于确保各换热管1与填料和之间的充分接触换热,确保换热效果。进一步在实施时,优选在每个抱块61的外侧面上外凸设置有定位用凸起63,该定位用凸起63在外凸方向上的外端能够邻近或贴近钻孔的孔壁7,起到同连接支耳62同样的作用。且实施时,优选上述连接支耳62和定位用凸起63的外表面为光滑弧面,从而避免在下放换热器本体时破坏钻孔壁7面,起到更好地保护孔壁7的作用。实施时,在各管(换热管1和回填管3)之间有设有管卡(图中未示出),用于固定各根换热管1和回填管3之间的相对位置,优选沿换热器本体长度方向每4米设置一个,在现场直接套在管子上即可,安装十分便捷。第二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换热管为两对。以上两种实施例的岩土换热器均具有的优点是:1、岩土换热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施工。2、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具体为:在回填填料时将填料车4的输料管5经回填管上的进料口伸入,这样一来,回填料的移动速度和冲击力会受到回填管3的限制,回填管3能够防止回填料过度挤压换热管1或连接头,进而能够有效防止换热管1被回填料挤压变形,从而能够更好确保岩土换热器的施工质量。以上仅是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换热管和用于将每对换热管的下端密封连通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填管,所述回填管的下端接近所述连接头,所述回填管上设有可供填料进入管内的进料口,所述回填管的管壁上贯穿设置有卸料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至少一对换热管和用于将每对换热管的下端密封连通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填管,所述回填管的下端接近所述连接头,所述回填管上设有可供填料进入管内的进料口,所述回填管的管壁上贯穿设置有卸料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管的下端与所述连接头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管整体位于所有换热管在圆周方向的包围区内,所述回填管为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所述回填管的上端为开口端,且所述开口端构成所述进料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孔为沿所述回填管的管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回填管的管长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根原郭金成徐皓石国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