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9494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第一容置体内部腔室和第二容置体内部腔室连通,第一容置体内部和第二容置体内部容置有电解液,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浸没在电解液中并分别与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连接,第一容置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用于抽取正极产生的气体,第二容置体上设有第二通孔用于抽取负极产生的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正极机构和负极机构分别产生气体,正极机构产生的气体进入第一容气区,负极机构产生的气体进入第二容气区,从而正负极机构产生的气体隔开,通过微型注射器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收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从而实现分别对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进行研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但随着人们对电子移动便携式设备轻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池的性能及轻便要求也随之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质量轻、可薄形化和任意形状化等优点,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客户采用;而由于气体产生导致的电池厚度膨胀是目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主要的失效方式之一,也成为客户投诉的主要焦点;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在一些极端使用的条件下(如过充电超过4.2V、过放电低于3.0V、高温长期存储等)会产生电化学和化学反应,生成气体,产气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及安全性能,因此会破坏电池内部材料,降低其电池容量的实际发挥及寿命,此外气体的不断积累会导致电池内部压力急剧增加而不断膨胀,最终产生安全隐患,所以需要有保护电路对电池的使用条件进行设定;为了弄清楚电池在不同应用和滥用条件下的产气原因,亟需一种实验设备,用于收集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便于气体进行分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机构和负极机构;正极机构包括第一容置体、第一密封盖(11)、第一导柱(12)和正极极片(13),负极机构包括第二容置体、第二密封盖(21)、第二导柱(22)、负极极片(23)、第三导柱(24)和锂箔(25);第一容置体内设有第一腔室,第一密封盖(11)安装在第一腔室开口处,第一腔室内包括第一容液区和第一容气区;第二容置体内设有第二腔室,第二密封盖(21)安装在第二腔室开口处,第二腔室内包括第二容液区和第二容气区;第一容液区和第二容液区相连通,第一容液区和第二容液区容置有电解液,第一容气区和第二容气区通过电解液隔开;第一导柱(12)第一端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循环过程中产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机构和负极机构;正极机构包括第一容置体、第一密封盖(11)、第一导柱(12)和正极极片(13),负极机构包括第二容置体、第二密封盖(21)、第二导柱(22)、负极极片(23)、第三导柱(24)和锂箔(25);第一容置体内设有第一腔室,第一密封盖(11)安装在第一腔室开口处,第一腔室内包括第一容液区和第一容气区;第二容置体内设有第二腔室,第二密封盖(21)安装在第二腔室开口处,第二腔室内包括第二容液区和第二容气区;第一容液区和第二容液区相连通,第一容液区和第二容液区容置有电解液,第一容气区和第二容气区通过电解液隔开;第一导柱(12)第一端位于第一容液区中,正极极片(13)固定在第一导柱(12)第一端,第一导柱(12)第二端穿过第一密封盖(11)定位在第一容置体外部;第二导柱(22)第一端位于第二容液区中,负极极片(23)固定在第二导柱(22)第一端,第二导柱(22)第二端穿过第二密封盖(21)定位在第二容置体外部;第三导柱(24)第一端位于第二容液区中,锂箔(25)固定在第三导柱(24)第一端,第三导柱(24)第二端穿过第二密封盖(21)定位在第二容置体外部;第一容置体在第一容气区位置设有第一通孔(14),第一通孔(14)中固定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娟童睿龙袁雪芹吴浩宋林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