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中杆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229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6:16
一种对中杆支架,包括主杆、支撑杆和连接板,所述主杆通过连接板连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分别位于主杆的两侧,所述主杆包括上主杆和下主杆,所述上主杆与下主杆通过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三齿条、转动轴和卡块,所述第三齿条固定设置在上主杆下端的内侧壁上,卡块固定在下主杆的内侧壁上,转动轴连接至卡块内,转动轴的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三齿条相啮合,转动轴通过第一齿条与第三齿条传动连接,带动上主杆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安装、调节方便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中杆支架
本使用新型涉及测绘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中杆支架。
技术介绍
对中杆是一种能按竖直方向直接指向地面标记点的可伸缩金属杆,在工程测量中,常使用对中杆作为测量仪器的支架。对中杆使用中应始终使其保持竖直的状态,通过人为调节对中杆的支架,并通过测量仪器判断对中杆是否保持竖直。在调节对中杆时,因调节力度不易掌控而不能小范围的调节,当调节力度大时会使对中杆晃动,造成对中杆不稳定,影响测量仪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调节便捷的对中杆支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中杆支架,包括主杆、支撑杆和连接板,所述主杆通过连接板连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分别位于主杆的两侧,主杆和支撑杆均为矩形管,主杆和支撑杆的底部均呈锥形;所述主杆包括上主杆和下主杆,所述上主杆套合连接下主杆,上主杆下端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矩形槽,所述下主杆上端的其中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形孔,上主杆与下主杆通过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三齿条、转动轴和卡块,所述第三齿条固定设置在上主杆下端的内侧壁上,卡块固定设置在下主杆的内侧壁上,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圆形孔和第一矩形槽连接至所述卡块内,转动轴的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转动轴左端面之间留有距离,第一齿条与第三齿条相啮合,转动轴通过第一齿条与第三齿条传动连接,带动上主杆上下运动。进一步地,所述卡块为块状结构,卡块和第一圆形孔分别位于下主杆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卡块的一端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为左小右大的阶梯式孔,圆形通孔的大径段沿周向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一齿条啮合。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外壁上沿周向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位于下主杆的内部,挡块和卡块分别位于下主杆内部的相对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形孔内设置有轴承,转动轴通过轴承与下主杆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右端设置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为橡胶制成的套体结构,防滑套位于下主杆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截面为⊥形,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铰接,第一连接部与主杆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杆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由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半矩形壳体组成,所述半矩形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台、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凸台,两个所述第一凸台通过螺栓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凸台均铰接至第二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矩形的块状结构,第二连接部下端面的两侧均向上凹陷形成矩形台,矩形台固定连接有立轴和挡板,所述立轴位于所述挡板的内侧,挡板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上支撑杆套合下支撑杆,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通过调节装置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转动轴进行高度调节,调节本装置时,第一齿条脱离卡块,第一齿条与转动轴左端面之间留有间隙,转动轴的左端预留的间隙部分仍在卡块内,卡块支撑转动轴,保证调节时转动轴可稳定旋转,通过第一齿条与第三齿条的啮合调节上主杆的上下位置,调节的距离为一个齿距或多倍的齿距,可实现小范围的上升或下降;高度调整结束后,将转动轴向卡块内移动,第二齿条与第一齿条的啮合,可固定转动轴不再旋转,啮合固定的方式使固定更加牢靠,可放心进行测量作业;⊥形的连接板和主杆可拆卸连接、和支撑杆转动连接,满足主杆和支撑杆的两种连接需求,保证主杆稳定的同时,也可调节支撑杆,且第二连接部的立轴外侧设置挡板,对支撑杆的转动限位,加强对中杆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图1中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转动轴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卡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连接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上主杆与第三齿条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种对中杆支架的下主杆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1为主杆,101为上主杆,1011为第一矩形凹槽,102为下主杆,1021为第一圆形孔;2为支撑杆,201为上支撑杆,202为下支撑杆;3为连接板,301为第一连接部,3011为半矩形壳体,3012为第一凸台,3013为第二凸台,302为第二连接部,3021为立轴,3022为挡板,3023为矩形台;4为调节装置,401为转动轴,4011为挡块,4012为第一齿条,402第三齿条,403为卡块,4031为圆形通孔,4032为第二齿条,404为防滑套;5为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9所示,一种对中杆支架,包括主杆1、支撑杆2和连接板3,所述主杆1通过连接板3连接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分别位于主杆1的两侧,主杆1和支撑杆2均为矩形管,主杆1和支撑杆2的底部均呈锥形;所述主杆1包括上主杆101和下主杆102,所述上主杆101套合连接下主杆102,上主杆101下端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矩形槽1011,所述第一矩形槽101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下主杆102上端的其中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形孔1021,第一圆形孔1021内安装有轴承5,上主杆101与下主杆102通过调节装置4连接;所述调节装置4包括第三齿条402、转动轴401和卡块403,所述第三齿条402固定设置在上主杆101下端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齿条40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转动轴401的一端依次穿过轴承5和第一矩形槽1011连接至所述卡块403内,转动轴401与通过轴承5与下主杆102转动连接,转动轴401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齿条4012,所述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相啮合,第一齿条4012的外圆表面与转动轴401的外表面相持平,第一齿条4012与转动轴401左端面之间留有距离形成转动轴401的光滑插接段,转动轴401的光滑插接段位于卡块403内,卡块403支撑转动轴401,转动轴401通过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传动连接,带动上主杆101上下运动;下主杆102的内侧壁上与第一圆形孔1021相对应的位置处固定连接卡块403,卡块403为块状结构,卡块403的一端开设有圆形通孔4031,所述圆形通孔4031为左小右大的阶梯式孔,圆形通孔4031的大径段周向设置有第二齿条4032,所述第二齿条4032的内圆表面与圆形通孔4031小径段的内表面相持平,第二齿条4032与第一齿条4012啮合,固定转动轴401的旋转;转动轴401的外壁上沿周向固定连接有挡块4011,挡块4011位于下主杆102的内部、第一齿条4012的右侧,挡块4011和卡块403分别位于下主杆102的相对侧,挡块4011距下主杆102内侧壁的距离等于第一齿条4012与第二齿条4032啮合的长度,需要旋转转动轴401时,可向右拉动转动轴401将第一齿条4012脱离第二齿条4032,因设置有挡块4011,可限制转动轴401的拉动距离,防止转动轴401脱离卡块403,转动轴401的光滑插接段仍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中杆支架,包括主杆(1)、支撑杆(2)和连接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通过连接板(3)连接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2)分别位于主杆(1)的两侧,主杆(1)和支撑杆(2)均为矩形管,主杆(1)和支撑杆(2)的底部均呈锥形;所述主杆(1)包括上主杆(101)和下主杆(102),所述上主杆(101)套合连接下主杆(102),上主杆(101)下端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矩形槽(1011),所述下主杆(102)上端的其中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形孔(1021),上主杆(101)与下主杆(102)通过调节装置(4)连接;所述调节装置(4)包括第三齿条(402)、转动轴(401)和卡块(403),所述第三齿条(402)固定设置在上主杆(101)下端的内侧壁上,卡块(403)固定设置在下主杆(102)的内侧壁上,所述转动轴(40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圆形孔(1021)和第一矩形槽(1011)连接至所述卡块(403)内,转动轴(401)的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齿条(4012),所述第一齿条(4012)与转动轴(401)左端面之间留有距离,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相啮合,转动轴(401)通过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传动连接,带动上主杆(101)上下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中杆支架,包括主杆(1)、支撑杆(2)和连接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通过连接板(3)连接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2)分别位于主杆(1)的两侧,主杆(1)和支撑杆(2)均为矩形管,主杆(1)和支撑杆(2)的底部均呈锥形;所述主杆(1)包括上主杆(101)和下主杆(102),所述上主杆(101)套合连接下主杆(102),上主杆(101)下端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矩形槽(1011),所述下主杆(102)上端的其中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形孔(1021),上主杆(101)与下主杆(102)通过调节装置(4)连接;所述调节装置(4)包括第三齿条(402)、转动轴(401)和卡块(403),所述第三齿条(402)固定设置在上主杆(101)下端的内侧壁上,卡块(403)固定设置在下主杆(102)的内侧壁上,所述转动轴(40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圆形孔(1021)和第一矩形槽(1011)连接至所述卡块(403)内,转动轴(401)的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齿条(4012),所述第一齿条(4012)与转动轴(401)左端面之间留有距离,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相啮合,转动轴(401)通过第一齿条(4012)与第三齿条(402)传动连接,带动上主杆(101)上下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对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403)为块状结构,卡块(403)和第一圆形孔(1021)分别位于下主杆(102)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卡块(403)的一端开设有圆形通孔(4031),所述圆形通孔(4031)为左小右大的阶梯式孔,圆形通孔(4031)的大径段沿周向设置有第二齿条(4032),所述第二齿条(4032)与第一齿条(4012)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对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401)的外壁上沿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洋张丰尧徐中原郝友超肖昭然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