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528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所述絮凝池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端面与絮凝池上端面齐平,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絮凝池底面留有间隙,所述隔板将絮凝池分隔成混合槽一与混合槽二,所述混合槽一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一,所述混合槽二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二,所述搅拌叶片一和搅拌叶片二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一上靠近絮凝池底面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所述搅拌叶片二上靠近搅拌电机二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蓝藻絮凝充分,使固液分离后的藻泥团含固率可达80%‑90%,同时保证滤液中的蓝藻含量几乎为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环保
,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
技术介绍
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的氧气而导致鱼类的死亡。因此,需要在某些水域中实施蓝藻絮凝,大幅度减少水体中蓝藻的数量。目前行业内通用的絮凝装置多面向于一般污水的固液分离处理,但并不适用于蓝藻,使用这类絮凝装置,会使蓝藻絮凝效果不佳,影响后续固液分离效率,分离出的藻泥含固率低,大多数蓝藻又回到水中,无法实现固液分离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蓝藻絮凝充分,保证了固液分离的质量,使固液分离后的藻泥团含固率可达80%-90%,同时保证滤液中的蓝藻含量几乎为0。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所述絮凝池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平行于絮凝池宽度方向的隔板,所述隔板的上端面与絮凝池上端面齐平,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絮凝池底面留有间隙,所述隔板将絮凝池分隔成混合槽一与混合槽二且所述混合槽二远离溢流口,所述混合槽一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一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一转动的搅拌电机一,所述混合槽二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二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二转动的搅拌电机二,所述搅拌叶片一和搅拌叶片二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一上靠近絮凝池底面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所述搅拌叶片二上靠近搅拌电机二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进一步地,搅拌电机一与搅拌电机二的转速为15-20r/min。前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絮凝池内位于溢流口所在的一侧的两个边角处均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的两端分别与边角所在处的相邻两个侧边相接前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混合槽一与混合槽二的上端分别设置有支板一和支板二,搅拌电机一和搅拌电机二分别设置在支板一和支板二上。前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支板一上开设有通孔。前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絮凝池的长度为1820mm,宽度为1400mm,高度为12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絮凝池内设置隔板,将絮凝池分隔成混合槽一和混合槽二,水和絮凝剂先在混合槽二中初步絮凝,之后进入混合槽二中再次絮凝,有效提高了蓝藻的絮凝效果;(2)本技术中搅拌叶片二上最上方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有效带动水和絮凝剂运动,实现充分混合;由于在混合槽一中存在较多絮凝好的泥团,会上浮至水面,因此搅拌叶片一上最下方的叶片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可避免叶片过大而导致叶片转动过程中将藻泥团打乱;(3)本技术中搅拌电机一与搅拌电机二的转速均为15-20r/min,使水流充分旋转同时不会打碎絮凝成团的蓝藻,保证了絮凝效果,从而提高了固液分离的质量;(4)本技术加深了混合槽,使得只有絮凝充分的泥团才可溢流至后端固液分离,未絮凝的蓝藻留在混合槽内继续絮凝;又加宽了混合槽,从而增大了混合槽的容积,使有效混合容积增加了35%,使蓝藻絮凝充分;(5)本技术在絮凝池中加装了导流板,通过导流板导流使上浮的藻泥团直接从溢流口溢出,避免藻泥团撞击至絮凝池的边角处而导致藻泥粘附在絮凝池侧壁上,同时也避免了絮凝后的藻泥团受冲击而散开,保证了絮凝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其中:1、絮凝池;2、溢流口;3、隔板;4、混合槽一;5、混合槽二;6、搅拌叶片一;7、搅拌电机一;8、搅拌叶片二;9、搅拌电机二;10、导流板;11、支板一;12、支板二;1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絮凝池1,该絮凝池1的长度为1820mm,宽度为1400mm,高度为1200mm。絮凝池1内的水流从右向左流动,且平行于絮凝池1的长度方向。在絮凝池1的左侧设置有溢流口2。在絮凝池1内设置有隔板3,该隔板3平行于絮凝池1的宽度方向设置,隔板3的上端面与絮凝池1的上端面齐平,隔板3的下端面与絮凝池1的下端面之间留有间隙,该隔板3将絮凝池1等分为两个混合槽,即混合槽一4和混合槽二5。其中,混合槽一4位于混合槽二5的左侧。在混合槽一4的上端面架设有平行于絮凝池1宽度方向的支板一11,在支板一11上安装有搅拌电机一7,搅拌电机一7的搅拌轴穿过支板一11竖直向下设置,搅拌电机一7的搅拌轴由上向下等距安装有三个叶片,其中,位于最下方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两个叶片的宽度,如图2所示;在混合槽二5的上端面架设有平行于絮凝池1宽度方向的支板二12,在支板二12上安装有搅拌电机二9,搅拌电机二9的搅拌轴穿过支板二12竖直向下设置,搅拌电机二9的搅拌轴由上向下等距安装有三个叶片,其中,位于最上方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两个叶片的宽度,如图2所示。另外,搅拌电机一7和搅拌电机二9的转速均为15-20r/min。在支板一11上还开设有通孔13,若水中的絮凝剂过少时,可从该通孔13向混合槽一4中添加絮凝剂,使蓝藻充分絮凝。在絮凝池1内还安装有两块导流板10,导流板10安装在絮凝池1左侧的两个边角处,如图1所示,位于上方的导流板10与絮凝池1左侧板以及上侧板之间的夹角均为45°,位于下方的导流板10与絮凝池1左侧板以及下侧板之间的夹角均为45°。具体工作说明如下:水以及絮凝剂从混合槽二5的右端持续地添加至絮凝池1内,实现逆流式添加絮凝剂,是水与絮凝剂充分接触,同时,搅拌电机一7和搅拌电机二9工作,分别驱动搅拌叶片一6和搅拌叶片二8转动。搅拌叶片二8带动水与絮凝剂运动,使其混合,进行初步絮凝,在混合槽一4内初步絮凝后的水进入混合槽二5内,继续进行絮凝,絮凝好的藻泥团会上浮至水面,然后受水流带动,从溢流口2溢流至絮凝池1外。循环上述操作,实现持续絮凝以及固液分离。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1),所述絮凝池(1)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1)内设置有平行于絮凝池(1)宽度方向的隔板(3),所述隔板(3)的上端面与絮凝池(1)上端面齐平,所述隔板(3)的下端面与絮凝池(1)底面留有间隙,所述隔板(3)将絮凝池(1)分隔成混合槽一(4)与混合槽二(5)且所述混合槽二(5)远离溢流口(2),所述混合槽一(4)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一(6)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一(6)转动的搅拌电机一(7),所述混合槽二(5)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二(8)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二(8)转动的搅拌电机二(9),所述搅拌叶片一(6)和搅拌叶片二(8)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一(6)上靠近絮凝池(1)底面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所述搅拌叶片二(8)上靠近搅拌电机二(9)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蓝藻的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1),所述絮凝池(1)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1)内设置有平行于絮凝池(1)宽度方向的隔板(3),所述隔板(3)的上端面与絮凝池(1)上端面齐平,所述隔板(3)的下端面与絮凝池(1)底面留有间隙,所述隔板(3)将絮凝池(1)分隔成混合槽一(4)与混合槽二(5)且所述混合槽二(5)远离溢流口(2),所述混合槽一(4)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一(6)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一(6)转动的搅拌电机一(7),所述混合槽二(5)内设置有搅拌叶片二(8)以及驱动搅拌叶片二(8)转动的搅拌电机二(9),所述搅拌叶片一(6)和搅拌叶片二(8)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一(6)上靠近絮凝池(1)底面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所述搅拌叶片二(8)上靠近搅拌电机二(9)的叶片的宽度大于其余叶片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云钦蒋子才丁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小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