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130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2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步升降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驱动器,该驱动器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上,驱动器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机构上的部件不会出现倾斜的状态。

Synchronous lifting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ynchronous lifting mechanism,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bracket in the first internal fixing pipe fitted with one end clearance, a second bracket in the second internal fixing pipe fitted with one end clearance, a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 spanning between the first bracket and the second bracket, one end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bracket,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bracket.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bracket is connected; one end of the first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internal fixing pipe,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internal fixing pipe; one end of the second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internal fixing pip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internal fixing pipe; and the driver is arranged on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 The power output of the driv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or the second flexible traction component;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ensure that the components supported on the synchronous lifting mechanism do not appear inclined st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步升降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步升降机构。
技术介绍
桌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常见在生活、工作及学校学习中,一般的桌子通常由桌面与桌腿固定连接而成,而桌腿的长度也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整个桌面的高度是固定不可调节的。而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对桌子的高度多样化、自动程度、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已有采用气弹簧作为桌子的桌腿支撑作面,在桌面的下表面安装有控制气弹簧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通过拉索等部件与一个连接组件上的拉索连接件(接索连接件铰接在连接组件上)连接,该拉索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气弹簧的开关抵顶,当需要桌子升或降时,使用者通过控制控制组件将动力通过拉索使拉索连接件转动,从而使气弹簧的开关开启,从而气弹簧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升或降。由于桌子两端的桌腿均由气弹簧支撑,因此,在操控桌子升降时,需要使气弹簧同步运行,否则一边升高或降低了,而另一边还处于未动的状态,从而导致桌面倾斜,例如当需要使桌面下降时,操控者对桌子的一端施加受的下压力大,而另一端施加的下压力小,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桌面倾斜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本专利技术可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机构上的部件不会出现倾斜的状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驱动器,该驱动器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上,驱动器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只要驱动器工作,就能使与驱动器输出端连接的挠性连接部件移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对应支架并由该支架带动动力传递部件升或降,再由动力传递部件带动另一支架升或降,以及由另一支架带运另一挠性牵引部件移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同步升降机构保证了在产品两端升降的同步性,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品在升降时两端升降的尺寸不一致而造成产品倾斜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通过一个驱动器就能带动同步机构两端的升降,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也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桌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在图1的基础上隐藏了桌面后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第一支架的示意图;图4为第二支架的示意图;图5为在图2的基础上第一活动外管、第二活动外管以及部分第二内管后的示意图;图6为在图5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一内管、第二内管以及动力传递部件后的示意图;图7为在图6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后的示意图;图8为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图9为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图10为图2中所示的动力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图11为在图2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二活动外管后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1至图15中的附图标记:10为桌面;20为第一支撑部件、21为第二支撑部件;30为驱动器、301为第一轴、311为第二轴;40为第一支架、401为第一孔、411为第一支架本体、412为第一回转部件、413为第二回转部件、414为第三回转部件;41为第二支架、410为第二孔,421为第二支架本体、422为第四回转部件、423为第五回转部件、424为第六回转部件;42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50为第一内固定管,50a为第一内管,51为第一连接件,510为第一U型连接部,511为第一弯折连接部;60为第二内固定管,60a为第二内管,61为第二连接件,610为第二U型连接部,611为第二弯折连接部;70为动力传递部件,70a侧壁,70b底壁,70c为槽,70d开口;71为第一活动外管、72为第二活动外管;80为第一滑动导向组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升降桌子,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桌子包括桌面10以及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同步升降机构,桌面10安装在同步升降机构上部,在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分别与同步升降机构下部连接。如图2所示,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50、第二内固定管60、同步机构,包括同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动力传递部件7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驱动器30,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40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一支架40包括: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其中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三回转部件41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一端,第一回转部件41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第二回转部件41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孔401,一个第一轴301的端部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一轴30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一孔401后与动力传递部件70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本体41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一支架本体411为槽钢,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均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一轴301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使得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被第一轴301支撑,从而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可以回转。而第三回转部件414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的槽内,第三回转部件414通过第一心轴(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三回转部件414可以回转。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支架41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二支架42包括:第二支架本体421、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其中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暴露在第二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六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驱动器,该驱动器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上,驱动器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驱动器,该驱动器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上,驱动器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固定管包括第一内管以及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一内管中并与第一内管固定,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步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声荣李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捷尔特智能气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