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042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燃气管道,其通过将燃气导压管上设置单向阀以及导压管球阀,该单向阀设置于导压管球阀的上端,使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在使用时,无需外动力及电源、防爆电器器件等配套设施、无需以泵为动力,靠自身储液罐中臭液的位差作为加臭动力便可完成加臭过程;通过将雾化器设置与混合压力管相连通,雾化器设置于三通阀的下端,且伴热带设置于流量观察窗的下端,流量观察窗设置于针型阀的下端,使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对臭液和燃气混合的物质以及臭液的加热处理方式更加切合实际;通过将呼吸阀、针型阀、单向阀、三通阀、伴热带以及雾化器均通过线束与控制终端电性连接,使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加臭装置
本技术涉及数据插接箱相关
,具体为一种燃气加臭装置。
技术介绍
燃气加臭装置的作用为:向燃气内加入加臭剂,使燃气管道的燃气具有独特的标志性气味,在发生燃气刚刚泄漏还没有对人产生伤害也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时侯,就很容易被人察觉,及时处理泄漏报警或逃生,有效避免因燃气泄漏而引发的中毒及爆炸事故。而加臭剂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易自然分解,也不易与其他物质化合,且加臭剂气味十分特殊,在很小的浓度就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而且不宜消失,同时加臭剂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泄漏后很容易吸附到其他物体上很久不能消散,而加臭剂的气体又是易燃易爆性气体,有一定的危险和危害性,并且现有加臭装置加臭剂的输出不够方便,加臭剂的添加量和压力控制不够准确,燃气管道加臭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燃气加臭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加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燃气管道,所述储液罐包括有第一储液罐以及第二储液罐,该第一储液罐的上端设置有加臭输液口、呼吸阀以及燃气导压管,左端侧面设置有液位计,下端设置有衔接管以及三通阀,且燃气导压管一端与第一储液罐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相连通,所述衔接管一端与第一储液罐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罐的上端相连通,且三通阀与衔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右端设置有液位计,左端设置有混合压力管以及雾化器,下端设置有流量观察窗、伴热带、针型阀以及燃气管道,该混合压力管一端与三通阀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相连通,且流量观察窗、伴热带以及针型阀三者通过连接管一端与第二储液罐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燃气导压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及导压管球阀,该单向阀设置于导压管球阀的上端。优选的,所述雾化器与混合压力管相连通,且雾化器设置于三通阀的下端。优选的,所述伴热带设置于流量观察窗的下端,流量观察窗设置于针型阀的下端。优选的,所述呼吸阀、针型阀、单向阀、三通阀、伴热带以及雾化器均通过线束与控制终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燃气导压管上设置单向阀以及导压管球阀,该单向阀设置于导压管球阀的上端,使此技术结构在使用时,无需外动力及电源、防爆电器器件等配套设施、无需以泵为动力,靠自身储液罐中臭液的位差作为加臭动力便可完成加臭过程;通过将雾化器设置与混合压力管相连通,雾化器设置于三通阀的下端,且伴热带设置于流量观察窗的下端,流量观察窗设置于针型阀的下端,使此技术结构对臭液和燃气混合的物质以及臭液的加热处理方式更加切合实际;通过将呼吸阀、针型阀、单向阀、三通阀、伴热带以及雾化器均通过线束与控制终端电性连接,使此使用新型结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储液罐、2第二储液罐、3燃气管道、4加臭输液口、5呼吸阀、6液位计、7燃气导压管、8单向阀、9混合压力管、10雾化器、11衔接管、12三通阀、13导压管球阀、14流量观察窗、15伴热带、16针型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燃气管道3,该储液罐包括有第一储液罐1以及第二储液罐2,该第一储液罐1的上端设置有加臭输液口4、呼吸阀5以及燃气导压管7,左端侧面设置有液位计6,下端设置有衔接管11以及三通阀12,且燃气导压管7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燃气导压管7上设置有单向阀8以及导压管球阀13,该单向阀8设置于导压管球阀13的上端,使此技术结构在使用时,无需外动力及电源、防爆电器器件等配套设施、无需以泵为动力,靠自身储液罐中臭液的位差作为加臭动力便可完成加臭过程。衔接管11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罐2的上端相连通,且三通阀12与衔接管11相连通,第二储液罐2的右端设置有液位计6,左端设置有混合压力管9以及雾化器10,下端设置有流量观察窗14、伴热带15、针型阀16以及燃气管道3,该雾化器10与混合压力管9相连通,且雾化器10设置于三通阀12的下端,该混合压力管9一端与三通阀12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且流量观察窗14、伴热带15以及针型阀16三者通过连接管一端与第二储液罐2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伴热带15设置于流量观察窗14的下端,流量观察窗14设置于针型阀16的下端,使此技术结构对臭液和燃气混合的物质以及臭液的加热处理方式更加切合实际,且呼吸阀5、针型阀16、单向阀8、三通阀12、伴热带15以及雾化器10均通过线束与控制终端电性连接,使此使用新型结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工作原理:本技术中,当需要进行燃气加臭时,首先通过两个液位计6保证第一储液罐1以及第二储液罐2两者内部的臭液处于装满的状态,接着燃气管道3先是进行燃气的输送,此时控制终端控制导压管球阀13、单向阀8、针型阀16、三通阀12以及伴热带15处于工作状态,而燃气管道3、第一储液罐1以及第二储液罐2三者处于连通状态;当需要进行第一储液罐1内部的多余燃气臭液混合物的排出时,需要将控制终端控制导压管球阀13、单向阀8、三通阀12以及雾化器10处于工作状态,此时的燃气管道3、第一储液罐1以及混合压力管9三者处于连通状态,燃气臭液混合物得到雾化排出,工作完成。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左”、“右”、“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燃气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包括有第一储液罐(1)以及第二储液罐(2),该第一储液罐(1)的上端设置有加臭输液口(4)、呼吸阀(5)以及燃气导压管(7),左端侧面设置有液位计(6),下端设置有衔接管(11)以及三通阀(12),且燃气导压管(7)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所述衔接管(11)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罐(2)的上端相连通,且三通阀(12)与衔接管(11)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2)的右端设置有液位计(6),左端设置有混合压力管(9)以及雾化器(10),下端设置有流量观察窗(14)、伴热带(15)、针型阀(16)以及燃气管道(3),该混合压力管(9)一端与三通阀(12)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且流量观察窗(14)、伴热带(15)以及针型阀(16)三者通过连接管一端与第二储液罐(2)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加臭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燃气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包括有第一储液罐(1)以及第二储液罐(2),该第一储液罐(1)的上端设置有加臭输液口(4)、呼吸阀(5)以及燃气导压管(7),左端侧面设置有液位计(6),下端设置有衔接管(11)以及三通阀(12),且燃气导压管(7)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所述衔接管(11)一端与第一储液罐(1)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罐(2)的上端相连通,且三通阀(12)与衔接管(11)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罐(2)的右端设置有液位计(6),左端设置有混合压力管(9)以及雾化器(10),下端设置有流量观察窗(14)、伴热带(15)、针型阀(16)以及燃气管道(3),该混合压力管(9)一端与三通阀(12)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管道(3)相连通,且流量观察窗(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海涛郭晓军李元哲
申请(专利权)人: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