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0186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包括:基座,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主体部分,进一步包括:框架,与基座连接设置,由基座向上延伸;光伏发电组件,设置有光伏薄膜电池,其中所述光伏薄膜电池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有源降噪装置,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上部,所述光伏薄膜电池通过逆变器与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有源降噪装置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光伏发电组件向有源降噪装置供电,可解决无电力设施场合的供电问题,且声屏障整体采用拼装结构,各个部分均安装在框架上,便于设备的安装与拆卸维修养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
本技术属于交通噪声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
技术介绍
有源降噪技术是利用电子线路和扩声设备产生与噪声的相位相反的声音,来抵消原有噪声。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文献CN101211558A公开了一种有源降噪装置,该装置包括:噪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信号;反相单元,用于将噪声信号的相位增加180度,输出与原噪声信号相位相反的次声源信号;输出单元,用于将次声源信号输出到噪声通道中。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还包括滤波单元,用于对采集到的噪声信号进行滤波,滤去杂散的噪声信号,输出到反相单元。目前,有源降噪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车内、耳机等地方,从而起到降噪的功能。声屏障是一种用在噪声源处的隔声降噪装置,将有源声屏障安装于声屏障上,能够有效降低声屏障低频线谱噪声,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文献CN102184730B即公开了一种有源声屏障,其包括无源声屏障和参考传声器、误差传声器、次级声源和控制器;参考传声器为单指向传声器,指向噪声源一侧,接收噪声源发出的声音产生的参考信号,传递给对应的控制器;误差传声器位于观测点一侧,用于接收噪声源发出的声音和次级声源发出的声音的组合产生的误差信号,传递给对应的控制器;次级声源可以为扬声器,用于接收对应的控制器传来的消声信号并相应发出声音;控制器根据参考信号和误差信号产生消声信号,使其对应的误差传声器处的声压幅值平方最小。有源降噪装置可在多种场合起到辅助降噪的作用,但是由于有源降噪装置需要外接电源,而有些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场合,声屏障由于受位置的限制往往不具备接通电力设施的条件,并且有源设备相比于无源设备,其安装和养护都比较麻烦。因此,如何探索一种不受场合限制、易于安装、布局合理的声屏障装置,是现有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有源降噪装置需要外接电源且安装和养护都比较麻烦,从而导致安装场合受限制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不受场合限制、易于安装、布局合理的声屏障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包括:安装在地面上的基座,所述基座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进一步包括:框架,与所述基座连接设置,所述框架由所述基座向上延伸设置;光伏发电组件,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光伏薄膜电池,其中所述光伏薄膜电池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所述框架上;所述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还设置有有源降噪装置,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上部,所述光伏薄膜电池通过逆变器与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有源降噪装置供电。所述主体部分还包括屏体,所述屏体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上方且位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下方的框架上。所述框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所述立杆沿声屏障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个所述立杆可拆卸地安装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组件单元之间。所述屏体为多个亚克力板,每个所述亚克力板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杆之间。所述基座安装在地面上的两侧,在每一侧的所述基座上均安装有所述主体部分。位于两侧基座上的所述主体部分均沿竖直方向上的平面设置。还设置有封闭式顶罩,所述封闭式顶罩跨越位于两侧基座上的所述主体部分设置。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和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参考传感器交错安装在沿所述声屏障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立杆上,所述扬声器和所述参考传感器均安装在所在立杆的上部,两个相邻立杆间的距离为15-30米。所述光伏发电组件还设置有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光伏薄膜电池连接设置。在所述基座中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储能装置和逆变器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本技术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优点在于:本技术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包括基座和主体部分,其中基座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主体部分装在基座上,进一步包括框架、屏体和光伏发电组件、有源降噪装置。本技术利用光伏发电组件向有源降噪装置供电,可解决无电力设施场合的供电问题,且声屏障整体采用拼装结构,各个部分均安装在框架上,便于设备的安装与拆卸维修养护。本技术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优选所述框架与所述基座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设置,所述框架进一步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每个所述立杆可拆卸地安装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组件单元之间,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基座与框架可同步安装,节省了安装操作步骤;其后屏体、光伏发电组件和有源降噪装置则依次安装在框架上,实现了各个部件的集成安装,本技术优选所述屏体为亚克力板,具有轻质,易于与其他材质相结合的优点。为了使本技术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主体部分沿竖直方向上的平面设置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的侧面剖视图;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主体部分上部向内倾斜设置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的侧面剖视图;如图4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全封闭式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光伏发电组件;2-基座;3-参考传感器;4-扬声器;5-控制器;6-屏体;7-立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如图1所示,包括基座2和安装在所述基座2上的主体部分:其中所述基座2安装在地面上,所述基座2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适宜为金属板或者钢筋混凝土基座2,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各个单元之间可拆卸;所述主体部分进一步包括框架、屏体6、光伏发电组件1和有源降噪装置,其中所述框架与所述基座2连接设置,且所述框架由所述基座2向上延伸,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框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7,每个所述立杆7可拆卸地安装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组件单元之间,即每个所述立杆7位于两个相邻拼接的组件单元之间,同样通过螺栓结构与两侧的组件单元固定连接;所述屏体6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2上方的框架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屏体6优选为多个亚克力板,每个所述亚克力板固定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杆7之间,所述亚克力板与相邻的所述立杆7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也可在所述立杆7上设置卡槽,利用卡槽实现亚克力板的固定。所述亚克力板沿水平方向排列成一层,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亚克力板可以设置多层,在层与层之间相邻的两个亚克力板之间可设置横向支撑条,所述横向支撑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相邻的两个立杆7上。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包括光伏薄膜电池,其中所述光伏薄膜电池安装在位于所述屏体6上方的所述框架上;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4则安装在所述屏体6的顶部,所述光伏薄膜电池通过逆变器与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有源降噪装置供电。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光伏发电组件1还设置有储能装置,用于储存光伏薄膜电池产生的电能,并在阴天、夜晚等无法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时候对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进行供电,所述储能装置为铅酸蓄电池或者锂电池,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光伏薄膜电池连接设置。同样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基座2中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储能装置和逆变器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地面上的基座,所述基座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进一步包括:框架,与所述基座连接设置,所述框架由所述基座向上延伸设置;光伏发电组件,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光伏薄膜电池,其中所述光伏薄膜电池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所述框架上;所述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还设置有有源降噪装置,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上部,所述光伏薄膜电池通过逆变器与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有源降噪装置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地面上的基座,所述基座由多个组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组件单元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进一步包括:框架,与所述基座连接设置,所述框架由所述基座向上延伸设置;光伏发电组件,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光伏薄膜电池,其中所述光伏薄膜电池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所述框架上;所述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还设置有有源降噪装置,所述有源降噪装置的扬声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上部,所述光伏薄膜电池通过逆变器与所述有源降噪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有源降噪装置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还包括屏体,所述屏体安装在位于所述基座上方且位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下方的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所述立杆沿声屏障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个所述立杆可拆卸地安装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组件单元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有源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体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旻忞尚晓东蒋海峰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