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孝广专利>正文

一种遥控密码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932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由电子钥匙和电子锁组成的遥控密码锁,电子锁由红外接收管、电动装置及由其控制的机械锁芯装置,其密码由动态码和固态码组合而成;电子钥匙由装有红外发射管和固态编码芯片的遥控盒构成。其特点是还有一独立并装有红外发射管及动态编码芯片的对电子锁设置密码用的遥控盒;在电子锁红外接收管与电动装置之间连接有验码功能的解码芯片和贮存芯片及电动装置驱动电路。具有安全保密程度高、不易造成误动作、节电等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锁具,特别是一种用密码遥控方式开启的电子锁。传统用钥匙的锁具,一是钥匙多了很不方便,需从一堆钥匙中辨认出对应钥匙,二是安全程度不高,难以对付有专门技巧的窃贼。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新型电子锁,有接触式,如IC卡式、键盘式等,有非接触式,如汽车遥控锁。中国专利96120743提供的“电子钥匙和电子锁”,具有密码不易被破译的优点,但其电子钥匙上有多个按键用于发送不同的指令,用户在使用中若不慎误触按键,则会发生误动作;另外,其电子锁装有两个电磁阀,制造成本提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键操作方便、准确、耗电省、能开多个不同密码、安全保密程度高的遥控密码锁。本技术由电子锁和电子钥匙组成,电子锁由红外线接收管、电动装置及由其控制的机械锁芯装置组成,其密码由动态编码和固态编码二组密码组合而成;电子钥匙由装有红外线发射管HF2及固态编码芯片的遥控盒构成,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一独立并装有红外发射管HF1及动态编码芯片的遥控盒,其中动态编码芯片的一个输出端与一个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1与该三极管串联;固态编码芯片的一个输出端与一个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2与该三极管串联;红外接收管与电动装置之间连接有验码功能的解码芯片和贮存芯片及电动装置驱动电路。为了节省静态耗电量,上述的红外接收管可由主接收管HJ1和辅接收管HJ2组成,主接收管由辅接收管的触发而导通,其中与主接收管HJ1一个输出端串联的三极管基极接解码芯片的Vss端,该芯片的P1.2端与辅接收管的功放三极管的输出端连接,从而使大功耗接收管HJ1非工作时处于节电状态。上述的电子钥匙遥控盒上仅有一个与电源串联的按键,存有多组密码的固态骗码芯片中所有密码可由该按键一次全部发射。电动装置可以是微电机或电磁阀等电机械转项装置。本技术所提供的遥控锁一、由于采用二重编码,其中动态编码器并不随射携带,而固定编码器体积较小,方便作为钥匙携带,即使失落,另一组密码也不会被入破译,加之解码电路具有验码功能,只有组合码全符时开锁机构才会动作,况且两组密码的组合可达数亿种,安全保密性高。二、由于电子钥匙盒上仅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需按动该按键,不会造成误操作。三、因为一般电子锁均由干电池作电源,而主接收管功能耗较大,采用了其需由辅接收管触发才导通的电路,节约了电能消耗,延长了电池更换周期。四、一个电子钥匙可开启多个锁。各锁分别存入不同动态密码,电子钥匙中的固态编码器可事先存入多达数十组密码,按下电子钥匙的按键,可将所有密码一次全部发射,而电子锁对接收的密码进行逐一校验,只要有一组符合,就可开门。实施例由附图给出。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动态编码遥控器电原理图,图2为固态编码遥控器电原理图,图3为电子锁电原理图,图4为节电型双红外接收管电路图。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图2,动态编码器和固态编码器各自构成遥控盒。动态编码芯片IC1采用市售MCYYH型编码芯片,其输入端A.-Am,用于输入密码,其输出端01接与红外发射管HF1串联的功放管BC18的基极。依次按下按键K0-Km中的编码,红外管HF1即顺序发射密码并被红外接收电路接收,用于设置密码时使用。固态编码芯片IC2采用市售12C5xx型编码芯片,由锁制造商预先写入多组密码,其输出端2连接与红外发射管HF2串联的功放三极管BG13的基极,开关按键K与电源E串联,按下K,存于IC2的所有组密码即被红外发射管HF2顺序发射并被电子锁接收,用作电子钥匙。参照图3,红外接收管HJ1采用市售三极型3PIN,解码芯片IC3采用市售87LPC764型,存贮芯片IC4采用市售X25045型,设置密码时,红外接收管HJ1依次接收到由编码遥控盒发出的一组动态码和电子钥匙发出的组合动态密码,并选定其中一组动态码,经三极管BG1、BG2、BG3组成的多级放大器输出到解码芯片IC4的10端,IC4的第1端与1C3的5、2端连接,密码进入存贮芯片IC3,密码设置完成。比如锁生产厂在IC2预先写入1-10组密码,用户将家门设定为1、车库设定为2,办公室门设定为3,每个门锁内均在IC3中存入特定一组动态码,当用户用电子钥匙开启办公室门时,按下电子钥匙按键K,IC4收到10组密码后,自动从IC4中调出预先存入的固态码和动态码进行校验,若相符,IC4的第2和3端输出高电平,分别触发由BG4、BG5和BG6、BG7组成的推挽电机驱动电路,微电机S运转,并驱动机械锁芯装置中锁舌运动,实现开锁目的。由于红外接收管HJ1工作电流约500mA左右,耗电量大,对于电池为能源的电子锁用户将不堪电池重负。为此设计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小功率红外接收管HJ2为常工作状态,HJ1则为休止状态,当HJ2接收到开锁信号时,BG9-BG12工作,BG12输出到IC4的P1.2端,从Vss端输出开信号加至与HJ1的串联的BG5基极,HJ1进入工作状态,从而使HJ1耗电量大为减小,实现了延长电池使用周期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由电子锁和电子钥匙组成的遥控密码锁,电子锁由红外线接收管、电动装置(S)及由其控制的机械锁芯装置组成;电子钥匙由装有红外线发射管(HF2)及固态编码芯片(IC2)的遥控盒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个独立并装有红外发射管(HF1)及动态编码芯片(IC1)的遥控盒,其中动态编码芯片(IC1)的一个输出端与三极管(BG18)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1)与三极管(BG18)串联;固态编码芯片(IC2)的一个输出端与三极管(BG13)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2)与三极管(BG13)串联;所述的红外接收管与电动装置(S)之间连接有验码功能的解码芯片(IC3)和贮存芯片(IC4)及电动装置驱动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密码锁,其特征在于红外接收管可以由主接收管(HJ1)和辅接收管(HJ2)组成,主接收管(HJ1)须由辅接收管(HJ2)触发而导通,其中与主接收管(HJ1)一个输出端串联的三极管(BG8)的基极接解码芯片(IC4)的Vss端,该芯片(IC4)的P1.2端与辅接收管(HJ2)的功放电路中三极管(BG12)的输出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密码锁,其特征在于电子钥匙遥控盒仅有一个与电源(E)串联的按键(K),存有多组密码的固态编码芯片(IC2)中的所有密码由按键(K)控制一次全部发射。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遥控密码锁,其特征在于电动装置(s)可以是电动机或电磁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密码锁,其特征在于电子锁密码由动态编码和固态编码两组密码组合而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由电子钥匙和电子锁组成的遥控密码锁,电子锁由红外接收管、电动装置及由其控制的机械锁芯装置,其密码由动态码和固态码组合而成;电子钥匙由装有红外发射管和固态编码芯片的遥控盒构成。其特点是还有一独立并装有红外发射管及动态编码芯片的对电子锁设置密码用的遥控盒;在电子锁红外接收管与电动装置之间连接有验码功能的解码芯片和贮存芯片及电动装置驱动电路。具有安全保密程度高、不易造成误动作、节电等优点。文档编号E05B49/00GK2422402SQ0023486公开日2001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15日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电子锁和电子钥匙组成的遥控密码锁,电子锁由红外线接收管、电动装置(S)及由其控制的机械锁芯装置组成;电子钥匙由装有红外线发射管(HF↓[2])及固态编码芯片(IC↓[2])的遥控盒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个独立并装有红外发射管(HF↓[1])及动态编码芯片(IC↓[1])的遥控盒,其中动态编码芯片(IC↓[1])的一个输出端与三极管(BG↓[18])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1])与三极管(BG↓[18])串联;固态编码芯片(IC↓[2])的一个输出端与三极管(BG↓[13])的基极连接,红外发射管(HF↓[2])与三极管(BG↓[13])串联;所述的红外接收管与电动装置(S)之间连接有验码功能的解码芯片(IC↓[3])和贮存芯片(IC↓[4])及电动装置驱动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孝广
申请(专利权)人:周孝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